閱讀本文前,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溫馨微語”“關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費看。倡導原創,感謝轉發,歡迎賜稿。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一 繁臺春色
東君至此每徘徊,引得嬌花相競栽。
繁塔雄姿曾入宇,秀林碧色更遮臺。
朱溫閱武春光閉,周帝興慈佛院開。
幸有曼卿歌一曲,年年訪客應時來。
“繁臺春色”是宋時開封的八景之一,位于開封城東南兩公里處。高大的土臺自然形成,因一繁姓人家居此而取名〝繁臺〞。此處每年春光早至,桃李競開,秀林茂密,碧色如潮。
后梁朱溫曾在此閱武,景色一度遭到破壞,后周柴榮時在臺上建天清寺。北宋天寶年間在寺內建塔,二十年乃成。塔呈六角狀,共九層,高80米,雄姿直插云霄。據史載,元末時因遭雷擊毀去兩層;又傳說,明因“鏟王氣”又拆去四層,現僅存三層。
北宋詩人石曼卿春游此地時,曾寫下“臺高地回出天半,了見皇都十里春”的著名詩句,“繁臺春色”以此得名。
二 鐵塔行云
游臨古塔若登巔,北望黃河一線穿。
常有浮云身際去,卻無戲鳥眼前旋。
鸞鈴冬夏音鳴耳,佛殿晨昏樂誦禪。
千載風霜顏不改, 雄姿依舊傲青天。
鐵塔位于開封城的東北角內。塔身為八角十三層,高約56米,因通體遍鑲褐色琉璃磚,色如鐵而得名。
據說,其前身是唐喻浩所建木塔,后因毀于火災,至北宋皇祐初年,又在舊址建了此塔。鐵塔高聳挺拔,直入蒼穹,時有白云擦頂而過,這便是“鐵塔行云”名稱的由來。
鐵塔每個檐角各懸鸞鈴一枚,在風的吹動下“叮當”作響,悅耳之聲令人沉醉。
鐵塔矗于開寶寺院內,至今佛殿早晚仍在音樂的伴奏中,傳出輕柔的誦經之聲,又令人心神沉靜,善念頓生。
鐵塔雖已歷千余年,而今顏姿依舊,仍傲然挺立。
三 金池夜雨
十里金池荷送香,當年大宋演兵場。
冬枝猶作銀矛舞,秋葉漸成紅幟揚。
千頃波濤藏戰艦,九重殿宇著戎裝。
休言晴日平湖靜,雨夜鼓聲仍繞梁。
金明池位于開封城西約十里處,開鑿于北宋之初,周長九里多,曾作為當時水軍的演練之地。因兼供人游賞,故遍植秀木奇花,并建殿宇亭榭于水中,以橋堤與岸相連。
金明池內蓮藕眾多,每至雨夜,疾雨打在荷葉上,如戰鼓喧響,其聲傳送甚遠,令人驚駭,故有“金池夜雨”之稱。然晴日卻風平浪靜,萬物清新,自是另一番醉人景色。
四 州橋明月
幾回醉里覓州撟,卻痛名存跡已消。
景美曾留文士詠,工精又得夢華描。
黃河濁浪淹繁盛,舊地深泥度寂寥。
明月今仍情脈脈,猶思此處鬧良宵。
州橋建于唐建中二年,位于開封市中心。當時南望朱雀門,北連御街;橋下汴水滔滔,橋上人來人往,兩岸商鋪歌樓林立,很是繁華;騷人墨客紛紛以詩相詠,其中最著名的有王安石、梅堯臣、范成大等。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不僅壯觀而且構造堅固,鐫刻精美。特別是每月良宵,明月入水,銀光閃閃,隨波浮動,景色奇美。人們紛至沓來,爭相觀看,故被譽為“州橋明月”。只可惜明末之時,因黃河水患被深埋地下,現舊地立有國家文物部門的紀碑,上刻有“州橋遺址”四字。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于網絡
轉載請注明出處“溫馨微語”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