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
操作規程:取上藥加清水2500~3500ml,煎煮5—10分鐘,去渣留汁。將藥液倒入搪瓷面盆中,熏洗頭面部,每次30分鐘;或藥溫適宜,洗浴,周身洗透,尤其胸腹和頸背部要多洗幾遍,每次15分鐘。洗后用柔毛巾將水拭干,避風,覆被安臥,待其微汗即可。
功效主治:辛溫解表,祛風散寒;主治傷風、風寒感冒。
附注:荊芥、防風、薄荷等中藥大多含有揮發性的有效成分,能有效發揮發汗解表作用,并具有殺菌抗病毒的作用。《醫學正傳》指出:“熱氣熏蒸,腠理開啟,氣血通暢。”通過熏洗能幫助發散病邪,提高藥物療效。
技術二
組成:麻黃10g,薄荷15g,防風12g,生姜10g。
操作規程:上藥水煎2次,每次15分鐘。取藥液趁熱熏洗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3日為1療程。
功效主治: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主治風寒感冒。
附注:一般1療程病愈,嚴重者可連用2個療程。水煎時注意薄荷須后下。
技術三
操作規程:上藥水煎2次,每次15分鐘。取藥液趁熱熏洗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3日為1療程或病愈停用。
功效主治:辛涼解表,祛風清熱。主治風熱感冒。
附注:熏洗后囑患者多飲開水,臥床蓋被以助發汗祛邪。一般1療程病愈,嚴重者可連用2療程。
技術四
組成:金銀花15g,連翹15g,黃芩15g,板藍根15g,淡竹葉15g,薄荷20g,檀香片20g,大青葉30g,冰片3g。
操作規程:先將金銀花、連翹、黃芩、淡竹葉、板藍根、大青葉加水約3000ml,煮沸10分鐘后,再加入薄荷、檀香片同煎5分鐘,濾出藥汁另貯。再25加水2500ml.煮沸10分鐘后,去渣取汁。二煎藥汁與頭煎藥汁合并混勻,兌人冰片溶解即可。每次用時,取藥汁總量的1/2倒入浴盆中,加3000ml溫水,洗浴全身。每次15分鐘,以汗出為佳。洗后拭干,避風。
功效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主治流行性感冒。癥見發熱惡風,頭痛咽痛,汗出不解,口干而渴,舌苔薄黃,邊尖紅,脈浮數等。
附注:方中金銀花、連翹、薄荷、淡竹葉辛涼散熱解毒;黃芩、板藍根、大青葉清熱解毒利咽;檀香、冰片芳香開竅。本方配伍嚴謹,氣味芳香,是解表泄熱之良方。外洗時,應注意保暖,若汗濕衣被,應及時更換。
技術五
組成:香薷15g,羌活10g,紫蘇葉12g,厚樸12g,淡豆豉10g,薷香12g。
操作規程:上藥水煎2次,每次15分鐘,取藥液趁熱熏洗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3日為1療程。
功效主治:解表清暑,芳香化濕。主治暑濕感冒。
技術六
組成:紫蘇60g,雞蛋2個。
操作規程:上藥加水煎煮15分鐘,雞蛋吃下,取藥液趁熱洗泡雙腳。
功效主治:散寒解表,宣肺止咳。主治感冒伴咳嗽,下肢作冷者。
技術七
組成:蘇葉30g,木瓜30g,檳榔30g,防風30g,白礬30g,草烏10g。
操作規程:上藥加水煎煮30分鐘,取藥液趁熱浸洗雙足,每日1次。
功效主治:散寒解表,除風止痛。主治風寒頭痛。
技術八
組成:浮萍15g,鮮生姜30g,蔥白30g,白酒少許。
操作規程:上藥共搗爛加水煎煮15分鐘,加入白酒少許,備用。待藥溫適宜,洗浴(周身洗透,尤其胸腹部要多洗幾遍).每次洗5~10分鐘。洗后用柔軟毛巾將水擦干,避風,覆被安臥,待其微汗出即可,每日洗1次。
功效主治:辛溫發汗。主治傷風、風寒感冒(男女老幼皆宜)。
技術九
組成:藿香5g,佩蘭5g,鮮荷葉5g,鮮蘆根5g,細辛5g,鮮生姜10。
操作規程:上藥水煎2次,每次15分鐘,合并兩次煎煮的藥液,趁熱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3日為1療程。
功效主治:發汗除濕。用于暑濕感冒、發熱流涕等病癥。
技術十
組成:麻黃10g,桂枝10g,生姜10g,荊芥15g,紫蘇15g,羌活15g,花椒6g,生蔥白30g。
操作規程:用紗布包藥物,加水1000ml左右,煎煮,沸騰后再煮5~8分鐘。藥液用于熏洗雙手及頭面部,先熏后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
功效主治:散寒解表。主治風寒感冒。
技術十一
組成:紫蘇葉60g,陳艾葉60g,蔥白90g。
操作規程:上藥加清水1500ml,煎煮,沸騰后再煮5~8分鐘。趁熱熏洗膝以下及雙足,待周身有微汗出時,拭干腿足,避風片刻。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
功效主治:辛溫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
附注:紫蘇葉、蔥白辛溫發表,疏散風寒;陳艾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三藥相伍,辛溫解表力量較強。
技術十二
組成:荊芥9g,防風9g,白芷12g,柴胡12g,前胡12g,羌活9g,獨活9g,生姜9g。
操作規程:上藥加水煎煮15分鐘,取湯液2000ml,熏洗頭面部,每日2次。
功效主治:辛溫解表。主治風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