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太極筑基功操——半馬步沉身
以下要領,是所有松柔功操、筑基功操和太極拳套拳的基礎。
以腰帶動
一切動作須上下相隨,腰為主宰,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際。
松沉
只有“松”,才能拉到身體的筋絡,使身體能夠氣血通暢。放松有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初學階段,站好定勢之后,可從頭頂百會穴開始,觀想面部表情、脖子、肩膀、胸背、肚子、腰、胯、腳踝、手肘、手腕等各部位,是否都有放松,把重心節節松到腳后跟,前腳掌放松地平趴在地面上。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以使精神內斂,平心靜氣,內在飽滿而充實。待到動作熟練、體悟漸深,宜一松百松,意念一到,全身一起松,雖不能速成,應心向往之。全身順:大小腿骨架順,它保證了大腿骨、小腿骨和腳掌各關節之間沒有破壞性的受力,保護了膝蓋,是運動傷害防治的重要舉措。
氣沉丹田
舌抵上腭,鼻子呼吸,呼吸自然,不能憋氣,氣沉丹田。(此處丹田是指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也稱下丹田。所謂氣沉丹田,是通過膝蓋微曲使得橫膈膜打開,腹部放松下來,呼吸自然,下盤穩固,避免了憋氣、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
靜心內省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努力暫時放下生活中或抑郁或興奮的事情,不斷去檢視自己身體的每一個環節,精神內守,關注內在。只有在心靈上沉靜下來,才能在身形上放松舒緩,只有靜才能慢,只有慢才能肌肉放松,從而才有可能進一步使五臟六腑也放松;也只有心靜,運動節奏才會舒緩、平和、勻速,不過于激烈,不用猛勁、蠻勁,避免運動傷害,反過來動中求靜,進一步讓心情平靜,靜中生慧。
守持中庸
若能在心靈上沉靜內省而在身形上放松舒緩,我們就會更加自然,便可以較容易地做到守持中庸。中者不偏不倚,庸者恒常不變,體現在基本功操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彎和直。所有動作,伸直時需自然直,而不能僵直或用力繃直;彎曲時自然彎曲,而不能垮下去。手臂身體皆遵循最自然的弧線、“最小力量達到最好效果”的原理。二是關于態度。每一節動作都有一些基本的要領,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需秉持嚴謹的心態認真對待每一個要領。卻又不能過于拘謹甚至死板,有些細節會因各人身體條件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標準,不必過于糾結,要把重點放在內在原理和本質上。
誠意正心
只有意誠才能心正,心正則自有浩然之氣,百害不能近,百邪不能侵。因此,習練基本功操時,應內省心靈,端正態度,在外形上要立身中正,不前傾駝背,不后仰,收下巴,目光平和,平視前方,不左右亂飄。有許多太極學子在練習了一段時間的基本功操之后,在氣質和行為上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其關鍵之處或許便在于此。
關于立身中正的補充說明
在膝蓋微彎曲的前提下,通過疊胯、扣尾閭達到立身中正。尾閭,即脊柱最后一節,平常人們的脊柱為“S”型減震狀態,習練筑基功操時,尾閭微扣,腰部自然地向身后方向放松下來,脊柱自然伸直,可以緩解腰背的疲勞,并且促進氣血的循環暢通。“微”扣尾閭,講求的是尾閭放松,只要能夠讓脊柱伸直即可,不要將臀部過度地往里縮。氣沉丹田和微扣尾閭的要領所言的位置幾乎處于身體的同一高度,只不過一前一后,只有做對了,兩個要領才能兼顧。
總體而言,命意源頭在腰際、節節放松、重心腳后跟、呼吸自然、立身中正、節奏緩和、守持中庸、靜心內省這些基本要領都要去努力做到,否則有可能產生膝蓋受傷、頭暈惡心甚至昏厥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