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九單元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第九單元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細目一概論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外因主要是風、濕、熱、蟲、毒;內因主要是七情內傷、飲食勞倦和肝腎虧損。其病機主

要因氣血不和、臟腑失調、邪毒結聚而致生風、生濕、化燥、致虛、致瘀、化熱、傷陰等。

()皮膚病的原發性及繼發性皮損

1.原發性皮損

皮膚病在其病變過程中,直接發生及初次出現的皮損,有斑疹、丘疹、風團、結節、皰疹、膿皰等。

(1)斑疹為局限性皮膚明顯的顏色變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積大而成片的稱斑片。分為紅斑、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

紅斑壓之褪色者多屬血熱;壓之不褪色者除血熱外,尚兼血瘀紅斑稀疏者為熱輕,密集者為熱重,紅而帶紫為熱毒熾盛。紅斑常見于丹毒、藥毒等皮膚病。

色素沉著斑如黃褐斑,是肝腎不足,氣血瘀滯所致。

色素減退斑多由氣血凝滯或血虛風邪所致,最常見者為白駁風。

(2)丘疹為高出皮面的實性丘形小粒,直徑一般小于0.5cm,多為風熱、血熱所致。丘疹數目多少不一,有的散在分布,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狀損害,稱斑塊。丘疹頂端扁平的稱扁平丘疹。常見于牛皮癬、接觸性皮炎、濕瘡等。

介于斑疹與丘疹之間,稍有隆起的皮損稱斑丘疹。丘疹頂部有較小水皰或膿皰時,稱丘皰疹或丘膿皰疹。

(3)風團為皮膚上局限性水腫隆起。常突然發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跡,發作時伴有劇癢。有紅色與白色之分,紅色者為風熱所致,白色者為風寒所致。常見于癮疹。

(4)結節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實質性損害,質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氣血凝滯所致,常見于結節性紅斑等病。

(5)皰疹為內有腔隙、含有液體、高出皮面的損害。水皰內含有血樣液體者稱血皰。水皰為白色,血皰為紅色或紫紅色。皰疹的皰壁一般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爛,干燥后結痂脫屑。皰疹常發于紅斑之上,多屬濕熱或熱毒所致。常見于濕瘡、接觸性皮炎、蟲咬皮炎等。

(6)膿皰皰內含有膿液,混濁或為黃色,周圍常有紅暈,皰破后形成糜爛,溢出膿液,結膿痂。多因濕熱或熱毒熾盛所致,常見于膿皰瘡等。

2.繼發性皮損

是原發性皮損經過搔抓、感染、治療處理和在損害修復過程中演變而成,有鱗屑、糜爛、潰瘍、痂、皸裂、苔蘚樣變、疤痕、色素沉著、皮膚萎縮等。

(1)鱗屑為表皮角質層的脫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狀,大的為直徑數厘米或更大的片狀。急性病后見之,多為余熱未清慢性病見之,多由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其濡養所致。

(2)糜爛為局限性的表皮缺損,系由皰疹、膿皰的破裂,痂皮的脫落等露出的紅色濕潤面,多屬濕熱為患。糜爛因損害較淺,愈后較快,且不留疤痕。

(3)潰瘍為皮膚或黏膜深層真皮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缺損。潰瘍大小不,瘍面有膿液、漿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壞死組織。多為熱盛肉腐而成,常見于瘡癤、外傷染毒等潰爛形成,愈后留有瘢痕。

(4)皮膚損害處的滲液、滋水、滲血或膿液與脫落組織及藥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膿痂為熱毒未清血痂為血熱絡傷,血溢所結滋痂為濕熱所致。

(5)抓痕由搔抓將表皮抓破、擦傷而形成的線狀損害,表面結成血痂,皮膚瘙癢,多由風盛或內熱所致。

(6)皸裂為皮膚上的線形坼裂,多由血虛、風燥所致。常見于腳癬皮損角化增厚等。

(7)苔蘚樣變為皮膚增厚、粗糙、皮紋加寬增深、燥、局限性邊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損害,常為一些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的主要表現,多由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

(8)色素沉著為皮膚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著有的屬原發皮損如黃褐斑、黑變病等,多由肝火、腎虛引起有的屬繼發皮損,如一些慢性皮膚病之后期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多因氣血失和所致。

()外用藥劑型及使用原則

1.外用藥物的劑型

(l)溶液具有清潔、止癢、消腫、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于急性皮膚病滲出較多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或伴輕度痂皮性損害。溶液劑用于濕敷,是皮膚病常用的方法,適用于急性紅腫滲出糜爛的皮損,或淺表潰瘍。

(2)粉劑(又名散劑)具有保護、吸收、蒸發、干燥、止癢的作用。適用于無滲液性的急性或亞急性的皮炎類皮膚病。

(3)洗劑(又名混懸劑、懸垂劑)有清涼止癢、保護、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適應證同粉劑。

(4)酊劑具有收斂、散風、殺菌、止癢的作用。適用于腳濕氣、鵝掌風、體癬、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等。凡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破皮糜爛者,頭面、會陰部皮膚薄嫩處禁用,用后易引起皮膚燒灼感及劇痛。

(5)油劑具有潤澤保護、解毒收斂、止癢生肌的作用。適用于亞急性皮膚病中有糜爛、滲出、鱗屑、膿皰、潰瘍的皮損。

(6)軟膏具有保護、潤滑、殺菌、止癢、去痂的作用。適用于一切慢性皮膚病具有結痂、皸裂、苔蘚樣變等皮損。凡滋水較多、糜爛較重的皮損,不宜外涂或敷貼軟膏。

2.外用藥物使用原則

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物使用原則是要根據皮膚損害的表現選擇適當的劑型和藥物。

(1)要根據病情階段用藥皮膚炎癥在急性階段,若僅有紅斑、丘疹、水皰而無滲液,宜用洗劑、粉劑、乳劑若有大量滲液或明顯紅腫,則用溶液濕敷為宜。皮膚炎癥在亞急性階段,滲液與糜爛很少,紅腫減輕,有鱗屑和結痂,則用油劑為宜。皮膚炎癥在慢性階段,有浸潤肥厚,角化過度時,則用軟膏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時先用清熱解毒、抗感染制劑控制感染,然后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藥物。

(3)用藥宜先溫和后強烈先用性質比較溫和的藥物,尤其是兒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4)用藥濃度宜先低后高先用低濃度制劑,根據病情需要再提高濃度。一般急性皮膚病用藥宜溫和安撫,頑固性慢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藥物。

(5)隨時注意藥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用,并給以及時處理。

(6)外用軟膏時需注意外涂軟膏在第二次藥時,需用棉花蘸上各種植物油或液狀石蠟輕輕揩去第一次所涂的藥膏,然后再涂藥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熱水擦洗。

 

細目二  

熱瘡的病因病機與治療

1.病因病機

外感風溫熱毒,阻于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或由肝經濕熱下注,阻于陰部而成或因反復發作,熱邪傷津,陰虛內熱所致。發熱、受涼、日曬、月經來潮、妊娠、腸胃功能障礙等常為誘發因素。

2.治療

本病以清熱解毒養陰為主要治法。初發以清熱解毒治之反復發作者,以扶正祛邪并治。

(1)肺胃熱盛證

主癥群集小皰,灼熱刺癢,輕度周身不適,心煩郁悶,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加減。

(2)濕熱下注證

主癥皰疹發于外陰,灼熱痛癢,水皰易破糜爛,可伴有發熱,尿赤,尿頻,尿痛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板藍根、紫草、延胡索等。

(3)陰虛內熱證

主癥:間歇發作,發復不愈,口干唇燥,午后微熱,舌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

方藥增液湯加板藍根、馬齒莧、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細目三  蛇串瘡

 

(-)概念與特點

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呈身體單側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帶狀皰疹。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局部刺痛或伴核腫大。好發春秋季節,四季皆有。好發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本病好發胸脅部,故又名纏腰火丹,亦稱為火帶瘡、蛇丹、蜘蛛瘡等。

()辨證論治

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后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并用。

1.內治

(1)肝經郁熱證

主癥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延胡索等。發于頭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皰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

(2)脾虛濕蘊證

主癥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消腫。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發于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車前草。

(3)氣滯血瘀證

主癥皮疹減輕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心煩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藥、蜈蚣等。

2.外治

(1)初起用二味毒散調濃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每天3或鮮馬齒莧、野菊花葉、玉簪花葉搗爛外敷。

(2)水皰破后,用黃連膏、四黃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換藥。

(3)若水皰不破或水皰較大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空針刺破,吸盡皰液或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不適。

細目四  

(-)不同疣的特點與好發部位

疣是一種發生皮膚淺表的良性贅生物。因其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發于手背、手指、頭皮等處者,稱千日瘡、疣目、枯筋箭或瘊子發于顏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瘊;發于胸背部有臍窩的贅疣,稱鼠乳;發于足跖部者,稱跖疣發于頸周圍及眼瞼部位,呈細軟絲狀突起者,稱絲狀疣或線瘊。本病西醫亦稱疣,一般分為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掌跖疣和絲狀疣等。

()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的治療

本病以清熱解毒散結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宜內外合治,其余疣多采外治為主。各種疣均可選用木賊草、板藍根、馬齒莧、香附、苦參、白鮮皮、薏苡仁等中藥,煎湯趁熱洗滌患處,每天23次,可使部分疣脫落。

1.尋常疣

(1)推疣法用于治療頭大蒂小,明顯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棒與皮膚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進,用力不宜猛。有的疣體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創面壓迫止血,或摻上桃花散少許,并用紗布蓋貼,膠布固定。

(2)鴉膽子散敷貼法先用熱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質層,然后將鴉膽子仁5粒搗爛敷貼,用玻璃紙及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

(3)荸薺或菱蒂摩擦法荸薺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及點狀出血為止,一般數天可愈。或取菱蒂長約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斷摩擦,每次23分鐘,每天68次。

2.扁平疣

(1)洗滌法用內服方的第二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藥汁輕輕擦洗疣體使之微紅為度。每天23次。

(2)涂法用鴉膽子仁油外涂患處,毎天1次。用于治療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膚受損。

3.傳染性軟疣

用消毒針頭挑破患處,擠盡白色乳酪樣物,再用碘酒或濃石炭酸溶液點患處。若損害較多,應分批治療,注意保護周圍皮膚。

 

細目五   

(一) 頭癬、手足癬、體癬和花斑的臨床特點和診斷

(1)白禿瘡相當于西醫的白癬

本病是頭癬的一種,多見于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損特征是在頭皮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覆蓋灰白鱗屑的斑片。病損區毛發干枯無澤,常在距頭皮0.3-0.8cm處折斷而參差不齊。頭發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發根部包繞有白色鱗屑形成的菌鞘。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處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禿發也能再生,不遺留瘢痕。

(2)肥瘡相當于西醫的黃癬。

本病為頭癬中最常見的一種,俗稱“黃癩”,好發于兒童。皮損多從頭頂部開始,漸及四周,可累及全頭部。初起紅色丘疹,或有膿皰,干后結痂蠟黃色。其特征是有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黏性,邊緣翹起,中心微凹,上有毛發貫穿,質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黃癬痂,其下為鮮紅濕潤的糜爛面,病變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黃痂。病變區頭發干燥,失去光澤。久之毛囊被破壞而成永久性脫發。當病變痊愈后,則在頭皮留下廣泛、光滑的萎縮性疤痕。頭皮四周約1 cm不易受損。

2.體癬

皮損多呈錢幣狀、圓形,故名圓癬,亦稱銅錢癬。發于股胯、外陰等處者,稱陰癬(股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多發于夏季,好發于面部、頸部、軀干及四肢近端。初起為丘疹或水皰,逐漸形成邊界清楚的錢幣形紅斑,其上覆蓋細薄鱗屑。病灶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傾向,而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皰、膿皰、結痂等損害。圓癬的皮損特征為環形、多環形,邊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圍擴張的斑塊。

3.花斑癬

中醫稱紫白癜風,俗稱汗斑。本病常發于多汗體質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傳染。皮損好發于頸項、軀干,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為大小不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的無炎癥性斑塊,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輕度色素減退,或附少許糠秕狀細鱗屑,常融合成片。有輕微癢感,常夏發冬愈,復發率高。

()癬的治療方法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以外治為主,必須徹底治療。抗真菌西藥有一定優勢,可中西藥合用。白禿瘡、肥瘡可采用拔發療法。

 

細目六    

(-)病因病機

疥瘡是由人型疥蟲通過密切接觸而傳染。

()臨床特點

本病傳染性極強,冬春季多見。易在集體生活的人群中和家庭內流行。皮損好發于皮膚薄嫩和皺褶處,如手指側、指縫、腕肘關節屈側、腋窩前緣、女性乳房下、少腹、外陰、腹股溝、大腿內側等處。皮疹主要為紅色小丘疹、丘皰疹、小水皰、隧道、結節和結痂。水皰常見于指縫。結節常見于陰囊、少腹等處。隧道為疥瘡的特異性皮疹,長約0.5mm,彎曲,微隆起,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一個針頭大的灰白色或微紅的小點,為疥蟲隱藏的地方。如不及時治療,遷延日久,則全身遍布抓痕、結痂、黑色斑點,甚至膿皰。病久者男性皮損主要在陰莖、陰囊有結節;女性皮損主要在小腹、會陰部。患者常有奇癢,遇熱或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

()辨證論治與預防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必須隔離治療,一般以外治為主。

1.辨證論治

(1)內治:一般本病不需內服藥,若抓破染毒,需內外合治。

(2)外治臨床常用5%20%的硫黃軟膏外搽。

2.預防

(1)加強傳及監督管理,對公共浴室、旅館、車船上的衣被應定期嚴格消毒。

(2)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被常洗曬。

(3)接觸疥瘡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充分暴曬,以便殺滅疥蟲及蟲卵。

(4)徹底消滅傳染源,注意消毒隔離。家庭和集體宿舍患者應分居,并積極治療,以杜絕傳染。

(5)發病期間忌食辛燥魚腥發物。

細目七  

 

(-)臨床特點

濕瘡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相當于西醫的濕疹。其特點是具有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傾向濕潤,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急性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以苔蘚樣變為,易反復發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發病,但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為多,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復發。根據皮損形態不同,名稱各異。如浸淫全身,滋水較多者,稱為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為血風瘡或粟瘡。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稱也不同。如發于耳部者,稱為旋耳瘡發于手部者,稱為痛瘡發于陰囊部者,稱為腎囊風;發于臍部者,稱為臍瘡發于肘、膝彎曲部者,稱為四彎風;發于乳頭者,稱為乳頭風。

 

()病因病機

由于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致肌膚甲錯。

()辨證論治

1.內治

(1)濕熱蘊膚證

主癥發病快,病程短,皮損有潮紅丘皰疹,灼熱瘙癢無休,抓破滲液流脂水,伴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萆蘚滲濕湯加減。水皰多,破后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魚腥草

瘙癢重者,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2)濕熱浸淫證

主癥發病時間短,皮損面積大,色紅灼熱,丘皰疹密集,瘙癢劇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胸悶納呆,身熱不揚,腹脹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脾虛濕蘊證

主癥發病較緩,皮損潮紅,丘疹,或丘皰疹少,瘙癢,抓后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止癢。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4)血虛風燥證

主癥病程久,反復發作,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皮損粗糙肥厚,劇癢難忍,遇熱或肥皂水后瘙癢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

2.外治

(1)急性濕瘡初起僅有潮紅、丘疹,或少數水皰而無滲液時,外治宜清熱安撫,避免刺激,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溫洗,或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水皰糜爛、滲出明顯時,外治宜收斂、消炎,促進表皮恢復,可選用黃柏、生地榆、馬齒莧、野菊花等煎湯,或10%黃柏溶液、三黃洗劑等濕敷,或2%3%硼酸水冷敷。

(2)亞急性濕瘡外治原則為消炎、止癢、干燥、收斂,選用三黃洗劑、3%黑豆餾油、10%生地榆氧化鋅油、5%黑豆餾油泥膏外搽。

(3)慢性濕瘡外治原則以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癥浸潤吸收為主。可選用各種軟膏劑、乳劑,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黃軟膏、5%10%復方松餾油軟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

()嬰兒濕瘡的病因、辨證論治

1.病因

1月嬰兒濕瘡是由于稟性不耐,脾胃運行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兩者蘊阻

肌膚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過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誘發。

2.證論治

(1)胎火濕熱證

主癥皮膚潮紅,紅斑水皰,抓癢流滋,甚則黃水淋漓、糜爛,結黃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涼血清火,利濕止癢。

方藥消風導赤湯加減。

(2)脾虛濕蘊證

主癥初起皮膚暗淡,繼而出現成片水皰,瘙癢,抓破后結薄痂,患兒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膩,脈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小兒化濕湯加土茯苓、魚腥草。

 

細目八  接觸性皮炎

(-)中醫認識

接觸性皮炎是指因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所引起的皮膚急性或慢性炎癥反應。在中醫文獻中沒有一個統一的病名來概括接觸性皮炎,而是根據接觸物質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癥狀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稱為漆瘡,因貼膏藥引起者,稱為膏藥風因接觸馬桶引起者稱為馬桶癬等。

()診斷要點

本病發生前有明顯的接觸史,一般急性發病,常見于暴露部位,如面頸、四肢。皮損的形態、范圍、嚴重程度取決于接觸物質種類、性質、濃度、接觸時間的久暫、接觸部位和面積大小以及機體對刺激物的反應程度。皮損邊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觸部位,形狀與接觸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或大皰、糜爛、滲出等,一個時期內以某一種皮損為主。自覺瘙癢,有燒灼感,重者疼痛。

()治療

本病以清熱祛濕止癢為主要治法。首先應脫離接觸過敏物質,否則治療無效。急性者,以清熱祛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燥為主。

1.風熱蘊膚證

主癥起病較急,好發頭面部,皮損色紅,腫脹輕,其上為紅斑或丘疹,自覺瘙癢,灼熱,心煩,口干,小便微黃,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藥消風散加紫荊皮()、僵蠶。

2.濕熱毒蘊證

主癥起病急驟,皮損面積較廣泛,其色鮮紅腫脹,上有水皰或大皰,水皰破后則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伴發熱,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涼血解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化斑解毒湯加減。黃水多者,加土茯苓、紫荊皮、馬齒莧;紅腫面積廣泛者,加酒軍、紫荊皮、桑白皮。

3.血虛風燥證

主癥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皮損肥厚干燥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變,瘙癢劇烈,有抓痕及結痂,舌淡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合消風散加減。

(四)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顏面丹毒的鑒別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瘡、顏面丹毒的鑒別

 

接觸件皮炎           急性濕瘡                顏面丹毒

病史    接觸史明確                    不明確                發病前多有皮膚或黏膜破損史

發病    前突然急性發作                發作不突然            

皮疹    紅斑、腫脹或丘疹、糜爛,      多形性                皮疹以水腫性紅斑為主,形如云

一個時期內以系一種為主                              片,色若涂丹

 

癥狀    瘙癢為主,偶有疼痛            瘙癢,無疼痛          疼痛,灼熱,無瘙癢,全身癥狀嚴

重,常有寒戰、高熱

 

部位    接觸部位                      不定,常對稱分布       顏面部

邊界    清楚                          不清楚                 不清楚

復發    不再接觸討敏物即不復發        有復發傾向             可以復發

 

細目九     

(一)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邪毒侵犯所致。風熱之邪侵襲腠理,里化熱,熱營血,血熱妄行,溢于肌膚;或稟熱之體,受藥毒侵擾,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外發皮膚,內攻臟腑;或稟濕熱之體,受藥毒侵擾,體內濕熱蘊,郁于肌膚;病久藥毒灼傷津液,氣陰兩傷,肌膚失養。久病陰液耗竭,陽無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診斷

1.臨床表現

本病表現復雜,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發病前有用藥史。

(2)有一定的潛伏期,第一次發病多在用藥后520天內,重復用藥常在24小時內發生,短者甚至在用藥后瞬間或數分鐘內發生。

(3)突然發病,自覺灼熱瘙癢,重者伴有發熱、倦怠、納差、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全身癥狀。

(4)皮損形態多樣,顏色鮮艷,分布為全身性,對稱性,可泛發或僅限于局部。

2.常見類型

(l)蕁麻疹樣型皮損同蕁麻疹,但較一般蕁麻疹色澤更紅艷,持續不退,劇癢刺痛,重者出現口唇、包皮等皮膚黏膜疏松部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

(2)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皮疹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稀疏或密集分布,有自上而下的發疹順序,以軀干為主,也可擴展到四肢。皮損紅灼熱,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3)多形紅斑樣型皮疹為豌豆至蠶豆大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皰,邊緣帶紫色,對稱性發生于全身,以四肢為多,常伴有發熱、關節痛、腹痛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口腔、外陰黏膜也出現水皰,糜爛,疼痛劇烈。

(4)固定紅斑型皮疹為限局性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顏色鮮紅或紫紅。重者,中央有水皰,愈后留色素沉著,發作愈頻則色素越深,再次服用同種藥物后則在同一部位發生,也可同時增加新的損害,數目可單個或多個,皮疹可發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及口周、龜頭、肛門等皮膚黏膜為最常見。

(5)剝脫性皮炎型此型較為嚴重。起病較急,呈進行性加重。初期多為麻疹、猩紅熱樣表現,繼而全身皮膚潮紅、腫脹,呈鮮紅色或棕紅色,大量脫屑,手足部可出現襪套樣剝脫,脫屑持續1個月左右,重者毛發、指甲都可以脫落。可伴有惡寒、高熱(39℃以上)、煩躁口渴,甚至有肝腎損害而出現昏迷、衰竭。部分可出現糜爛、滲出、結痂。病程常超過1個月,甚至更長。

(6)大皰性表皮松解型此型為本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死亡率高。其發病重,常伴有高熱、煩躁,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甚至昏迷。皮疹為大片鮮紅色或紫紅色斑片,自覺灼痛,迅速出現松弛性水皰及大皰,形似燙傷,尼氏征陽性,大皰易擦破,創面為牛肉樣紅色。口腔、支氣管、食管、眼結膜等黏膜以及心、肝、腎等內臟均可同時受累。

(7)濕疹皮炎樣型:此型特殊,部分病人可因外用藥物過敏引發接觸性皮炎后,再經內服、注射或外用相同或類似藥物后,導致發生泛發性或對稱性濕疹樣損害的皮疹,自覺劇烈瘙癢,或有發熱不適等全身癥狀。

(三) 治療

停用一切可疑藥物,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重癥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1.內治

(1)濕毒蘊膚證

主癥皮疹為紅斑、丘疹、風團、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灼熱劇癢,口干,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方藥:萆薢滲濕湯加減。伴發熱,加生石膏腫脹糜爛者,加白茅根、茵陳劇烈瘙癢者,加白鮮皮;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

(2)熱毒營證

主癥皮疹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灼熱癢痛,伴高熱,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少,或呈鏡面舌,脈洪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護陰。

方藥清營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紫雪丹或安官牛黃丸;尿血者,加大小薊、側柏葉熱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

中成藥可用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入,每日1次,用藥7天左右。

(3)氣陰兩虛證

主癥嚴重藥疹后期大片脫屑,伴低熱,神疲乏力,氣短,口干欲飲,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

方藥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脾胃虛弱者,加茯苓、白術、山藥、黃芪。

2.外治

(1)皮損潮紅無滲出者,用馬齒莧或大青葉煎湯外洗,或爐甘石洗劑外涂。

(2)皮損潮紅腫脹、糜爛滲出者,用馬齒莧或黃柏煎湯冷濕敷,青黛散麻油調敷。皮損脫屑干燥,用麻油或甘草油外擦;皮損結痂,用棉簽蘸麻油或甘草油痂皮。

()預防調護

1.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是合理用藥。用藥前必須詢問患者有否藥物過敏史。對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劑,用藥前要做過敏試驗。

2.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遇到全身:疹、瘙癢,要考慮藥疹的可能,及時診斷,及時處理。

3.多飲開水,忌食腥辣發物。

4.皮損忌用熱水燙洗或搔抓。

5.重癥藥疹,應按危重患者進行護理。

細目十  

(一)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侵襲所致;或表虛不固,風寒、風熱外襲,客于肌表,致使營衛失調而發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厚,或腸道寄生蟲,使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此外,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血虛生風生燥,阻于肌膚也可生成。食物、生物制品、腸道寄生蟲亦可引發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季節。

發病突然,皮損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出現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紅色或白色風團,邊緣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跡,以后不斷成批出現,時隱時現。如單純發生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組織疏松處,出現浮腫,邊緣不清,而無其他皮疹者,稱為游風,其局部不癢或輕微癢感,或麻木脹感,水腫經23天消退,也有持續更長時間者,消退后不留痕跡。

自覺灼熱,瘙癢劇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發熱等癥狀;如侵犯消化道黏膜,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喉頭和支氣管受累時可導致喉頭水腫及呼吸困難,有明顯氣悶窒息感,甚至發生暈厥。

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者發作數天至12慢性者,反復發作,遷延數月,經年不斷。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治療

首先尋找病因并加以去除。對難于發現病因的大多數情況常是對癥治療。

1.風寒束表證

主癥風團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惡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止癢。

方藥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2.風熱犯表證

主癥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得冷則減,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藥消風散加減。

3. 胃腸濕熱證

主癥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惡心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疏風解表,通腑泄熱。

方藥防風通圣散加減。

4.血虛風燥證

主癥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心煩易怒,口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細目十一   

(-)(尋常型)的皮損特點

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丘疹,逐漸擴大為綠豆、黃豆大小的淡紅色或鮮紅色丘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態不同的斑片,邊界清楚,表面覆蓋多層干燥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則露出發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除薄膜,出現多個篩狀出血點。

()(尋常型)的辨證論治

1.血熱內蘊證

主癥皮疹多呈點滴狀,發展迅速,顏色鮮紅,層層銀屑,瘙癢劇烈,抓之血露,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煩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消斑。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2.血虛風燥證

主癥病程較久,皮疹多呈斑片狀、顏色淡紅,鱗屑減少,干燥皸裂,自覺瘙癢,伴口咽干燥,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

治法養血滋陰,潤膚息風。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3.氣血滯證

主癥皮損反復不愈,皮疹多呈斑塊狀,鱗屑較厚,顏色暗紅,舌質紫暗,或有點、斑,脈澀或細

治法活血化癖,解毒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4.濕毒蘊阻證

主癥皮損多發生在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紅斑糜爛,痂屑加厚,瘙癢劇烈,或掌跖紅斑、膿皰、脫皮,或伴關節酸痛、腫,下肢沉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通絡。

方藥:蘚滲濕湯加減。

5.火毒熾盛證

主癥全身皮膚潮紅、腫脹、灼熱癢痛,大量脫皮,或有密集小膿皰,伴壯熱口渴,頭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細目十二   

(一)病因病機

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部而發;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致;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痰,凝滯肌膚而成。

()診斷

好發于顏面、頸、胸背部或臀部。多發于青春發育期,皮疹易反復發生,常在飲食不節、月經前后加重。

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為白頭粉刺,或為黑頭粉刺,可擠出白色或淡黃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紅色小丘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愈后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輕度凹陷性疤痕。

()治療

1.內治

(1)肺經風熱證

主癥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疏風清肺。

方藥枇杷清肺飲加減。

(2)腸胃濕熱證

主癥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伴口臭,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3)痰濕瘀滯證

主癥皮疹顏色暗紅,以結節、膿腫、囊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經久難愈,伴納呆腹脹,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除濕化痰,活血散結。

方藥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2.外治

(1)皮疹較多,可用顛倒散以茶調涂患處,每日2次,或每晚涂1次,次晨洗去。

(2)膿腫、囊腫、結節較甚者,可外敷金黃膏,每2次。

 

細目十三  酒齄鼻

(一)臨床表現

皮損以紅斑為主,好發于鼻尖、鼻翼、兩頰、前額等部位,少數鼻部正常,而只發于兩頰和額部。依據臨床癥狀,可分為三型。

1.紅斑型

顏面中部特別是鼻尖部出現紅斑,開始為暫時性,時起時消,寒冷、飲酒、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興奮時紅斑更為明顯,以后紅斑持久不退,并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狀,分布如樹枝。

2.丘疹膿皰型

病情繼續發展時,在紅斑基礎上出現痤瘡樣丘疹或小膿皰,但無明顯的黑頭粉刺形成。毛細血管擴張更為明顯,如紅絲纏繞,縱橫交錯,皮色由鮮紅變為紫褐,自覺輕度瘙癢。

3.鼻整型

多見于病期長久者。鼻部結締組織增殖,皮脂腺異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狀隆起,稱為鼻贅。

()辨證論治

1.內治

(1)肺胃熱盛證

主癥多見于紅斑型。紅斑多發于鼻尖或兩翼,壓之褪色,常嗜酒,口干,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清泄肺胃積熱。

方藥枇杷清肺飲加減。

(2)熱毒蘊膚證

主癥多見于丘疹膿皰型。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伴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涼血四物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

主癥多見于鼻贅型。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大,舌略紅,脈沉緩。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2.外治

(1)鼻部有紅斑、丘疹者,可選用一掃光或顛倒散洗劑外搽,每天3次。

(2)鼻部有膿皰者,可選周四黃膏外涂,每天23次。

(3)鼻贅形成者,可先用三棱針刺破放血,顛倒散外敷。

 

細目十四   紅蝴蝶瘡

(-)紅蝴蝶瘡的病因病機

總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而成。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不足,虛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暴曬,外熱侵,熱毒里,二熱相搏,瘀阻脈絡,內傷于臟腑,外傷于肌膚而發病。

()盤狀紅斑狼瘡的皮損及臨床表現

多見于2040歲的女性,男女之比約1:3,家族中可有相同患者。

皮損好發于面部,尤以兩頰、鼻部為著,其次為頭項、兩耳、眼瞼、額角,亦可發于手背、指側、唇紅部、肩胛部等處。初為針尖至黃豆大小或更大微高起的鮮紅或桃紅色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邊緣略高起,中央輕度萎縮,形如盤狀,表面覆有灰褐色的黏著性鱗屑,鱗屑下有角質栓,嵌毛囊口內,毛囊口多開放,猶如篩孔,皮損周圍有色素沉著,伴毛細血管擴張。兩頰部和鼻部的皮損可相互融合,呈蝶形外觀。黏膜亦可累及,主要發生在唇部,表現除鱗屑紅斑外,甚至可發生糜爛、潰瘍。一般無自覺癥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損和全身癥狀

多見于青年及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10.

本病早期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多不明顯,初起可單個器官受累,或多個系統同時被侵犯。常表現為不規則發熱,關節疼痛,食欲減退,伴體重減輕,皮膚紅斑等。

1.皮膚、黏膜損害

80%的患者出現對稱性的皮損,典型者在開始時與盤狀紅斑狼瘡皮損相似,在兩頰和鼻部出現蝶形水腫性紅斑,為不規則形,色鮮紅或紫紅,邊界清楚或模糊,有時可見鱗屑,病情緩解時紅斑消退,留有棕色色素沉著,較少出現萎縮現象。皮損發生在指甲周圍皮膚及甲下者,常為出血性紫紅色斑片,高熱時紅腫光亮,時隱時現;發生在口唇者,則為下唇部紅斑性唇炎的表現。皮損嚴重者,可有全身泛發性多形性紅斑、紫紅斑、水皰等,口腔、外陰黏膜有糜爛,頭發可逐漸稀疏或脫落。手部遇冷時有雷諾氏現象,常為本病的早期表現。

2.全身癥狀

(1)發熱一般都有不規則發熱,多數呈低熱,急性活動期出現高熱,甚至可達41℃。

(2)關節、肌肉疼痛90%的患者有關節及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可侵犯四肢大小關節,多為游走性,軟組織可有腫脹,但很少發生積液和潮紅。

(3)腎臟損害幾乎所有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皆累及腎臟,但有臨床表現的約占75%,腎臟損害為較早的、常見的、重要的內臟損害,可見到各種腎炎的表現,早期尿中有蛋白、管型和紅白細胞,后期腎功能損害可出現尿毒癥、腎病綜合征表現。

(4)心血管系統病變約有1/3的病人有心血管系統的病變,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積液較為常見。有時伴發血栓性靜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5)呼吸系統病變主要表現為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出現吸功能障礙。

(6)消化系統病變約有40%患者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約30%的病人有肝臟損害,呈慢性肝炎樣表現。

(7)神經系統病變神經系統癥狀多見于后期,可表現為各種精神、神經癥狀,如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癥樣改變,嚴重者可出現抽搐、癥狀性癲癇。

(8)其他病變可累及淋巴系統,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質軟,無壓痛。累及造血系統見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另外,約有20%病例有眼底病變,如視乳頭水腫、視網膜病變。

()紅蝴蝶瘡的辨證論治

1.熱毒熾盛證

主癥:相當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活動期。面部蝶形紅斑,色鮮艷,皮膚紫斑,關節肌肉疼痛,伴高熱,煩躁口渴,抽搐,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膩,脈洪數或細數。

治法清熱涼血,化斑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高熱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

2.陰虛火旺證

主癥斑疹暗紅,關節痛,足跟痛,伴有不規則發熱或持續性低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疲乏無力,自汗盜汗,面浮紅,月經量少或閉經,舌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大補陰丸、清骨散加減。

3.脾腎陽虛證

主癥:眼瞼、下肢浮腫,胸脅脹滿,尿少或尿閉,面色無華,腰膝酸軟,面熱肢冷,口干不渴,舌淡胖,苔少,脈沉細。

治法溫腎助陽,健脾利水。

方藥附桂八丸合真武湯加減。

4.脾虛肝旺證

主癥皮膚紫斑,胸脅脹滿,腹脹納呆,頭昏頭痛,耳鳴失眠,月經不調或閉經,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弦。

治法健脾清肝。

方藥四君子湯合丹梔逍遙散加減。

5.氣滯血瘀證

主癥多見于盤狀局限型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紅斑暗滯,有角質栓形成,皮膚萎縮,伴倦怠乏力,舌暗紅,苔白或光面舌,脈沉細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逍遙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細目十五  尖銳濕疣

(-)病因病機

主要為性濫交或房事不潔,感受穢之毒,毒邪蘊聚,釀生濕熱,濕熱下注皮膚黏膜而產生贅生物。

()診斷

有與尖銳濕疣患者不潔性交或生活接觸史。潛伏期112個月,平均3個月。皮損男性多在陰莖龜頭、冠狀溝、系帶;女性多在陰唇、陰蒂、宮頸、陰道和肛門同性戀者常見肛門和直腸,亦有乳頭、口唇、腋下、臍窩等處的報道。基本損害為淡紅色或污穢色、柔軟的表皮贅生物。贅生物大小不一,單個或群集分布,表面分葉或呈棘刺狀,濕潤,基底較窄或有蒂,但在陰莖體部可出現基底較寬的“無蒂疣”。由于皮損排列分布不同,外觀上常表現為點狀、線狀、重疊狀、乳頭瘤狀、雞冠狀、菜花狀、蕈狀等不同形態。本病常自覺癥狀,部分病人可出現局部疼痛或瘙癢。疣體易擦爛出血,若繼發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惡臭。巨大的尖銳濕疣,多見于男性,且好發于陰莖和肛門附近,女性則見于外陰部。偶爾可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醋酸白試驗3%5%的醋酸液涂擦或濕敷310分鐘,陽性者局部變白,病灶稍隆起,在放大鏡下觀察更明顯。

()鑒別診斷

1.假性濕疣

多發生于20-30歲的女性外陰,特別是小陰唇內側和陰道前庭;皮損為1-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紅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魚子狀,群集分布;無自覺癥狀。

2.扁平濕疣

為梅毒常見皮膚損害,皮損為扁平而濕潤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損害內可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反應強陽性。

3.陰莖珍珠狀丘疹

多見于青壯年皮損為冠狀溝部珍珠樣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狀、圓錐狀或不規則狀,色白或淡黃、淡紅,沿冠狀溝排列成一行或數行,或包繞一周;無自覺癥狀。

()辨證論治

1.內治

(1)濕毒下注證

主癥外生殖器或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紅,質軟,表現穢濁潮濕,觸之易出血,有惡臭,伴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藥:萆薢化毒湯加黃柏、土茯苓、大青葉等。

(2)濕熱毒蘊證

主癥外生殖器或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淡紅,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穢濁分泌物,色淡黃,有惡臭,瘙癢,疼痛,伴小便色黃少,口渴欲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濁利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苦參、萆薢、土茯苓、大青葉、馬齒莧等。

2.外治

(l)熏洗法板藍根、山豆根、木賊草、香附各30g;或白礬、皂礬各120g,側柏葉250g,生薏苡仁50g,孩兒茶15g。煎水先熏后洗,每天12次。

(2)點涂法五妙水仙膏點涂疣體,或鴉膽子仁搗爛涂敷,或鴉膽子油點涂患處,包扎,35天換藥1次。應注意保護周圍正常皮膚。適用于疣體小而少者。

細目十六  艾滋病

(一)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艾滋病的病因包括邪毒外襲和正氣不足兩個方面。正氣不足主要為腎不藏精,腎虧體弱;邪毒為疫癘之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疫癘和虛勞并存共處是其特點。疫癘之邪為艾滋病毒,虛勞是由邪毒侵導致的五臟六腑特別是五臟的損傷、氣血津液的耗竭。其病機為邪盛與正虛共存、夾雜,但最終導致正氣衰竭,五臟受損,陰陽離決。

()診斷

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由6個月至5年或更久。感染艾滋病毒后,由于細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臨床可分為艾滋病毒感染、艾滋病相關綜合征、艾滋病三個階段。艾滋病毒抗體檢測是確定有無艾滋病毒感染的最簡便方法,但高危人群若為陰性應在2個月后復查。

()辨證論治

1.肺衛受邪證

主癥見于急性感染期。癥見發熱,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宣肺祛風,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

2.肺腎陰虛證

主癥:多見于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的艾滋病早、中期患者,尤以卡氏肺蟲肺炎、肺孢子肺炎、肺結核較多見。癥見發熱,咳嗽,無痰或少量黏痰,或痰中帶血,氣短胸痛,動則氣喘,全身乏力,消瘦,口干咽痛,盜汗,周身可見淡紅色皮疹,伴輕度瘙癢,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法滋補肺腎,解毒化痰。

方藥百合固金湯合瓜萎貝母湯加減。

3.脾胃虛弱證

主癥多見于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者。癥見腹瀉久治不愈,呈稀水狀便,少數夾有膿血和黏液,里急后重不明顯,可有腹痛,兼見發熱,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或腹脹腸鳴,口腔內鵝口瘡,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細。

治法扶正祛邪,培補脾胃。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4.脾腎虧虛證

主癥多見于晚期患者,預后較差。癥見發熱或低熱,形體極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腰膝酸痛,四肢厥逆,食欲不振,惡心,呃逆頻作,腹瀉劇烈,五更泄瀉,毛發枯槁,面色蒼白,舌質淡或胖,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回陽。

方藥腎氣丸合四神丸加減。

5.氣虛血瘀證

主癥以卡波濟肉瘤多見,可見于其他惡性腫瘤。癥見周身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白,飲食不香,四肢、軀干部出現多發性腫瘤,瘤色紫暗,易于出血,淋巴結腫大,舌質暗,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化瘀,活血清熱。

方藥補陽還五湯、犀角地黃湯合消瘰丸加減。

6.竅閉痰蒙證

主癥多見于出現中樞神經癥狀的晚期患者。癥見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譫語,項強驚厥,四肢抽搐,或伴癲癇或癡呆,舌質暗或胖,或干枯,苔黃膩,脈細數或滑。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通閉。

方藥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或至寶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外科學(6)
中醫外科學-?接觸性皮炎-筆記
中醫外科學——濕瘡、接觸性皮炎、藥毒
第五章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周濤:濕疹的鑒別診斷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嬰兒濕疹臨證精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梅河口市| 且末县| 浦县| 个旧市| 吉木乃县| 弥渡县| 襄垣县| 临猗县| 文安县| 博湖县| 道真| 西和县| 平武县| 兴山县| 平和县| 吉安市| 泰来县| 公安县| 正镶白旗| 博湖县| 资溪县| 武乡县| 济阳县| 台中县| 许昌县| 遂溪县| 北京市| 麻城市| 黔西| 瑞昌市| 宾阳县| 顺义区| 黑龙江省| 汝州市| 马关县| 报价| 安达市| 潮州市| 拜城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