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于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于哲學一詞并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實在、邏輯、知識、道德、美學、語言及意識等概念。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哲學與其它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本身只是思辨智慧,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并無對錯可言,可若以科學來探尋客觀世界即存在對錯了,符合客觀規律可實踐為正確,違背客觀規律不可實踐為錯誤。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哲學一詞可以是指一種宗旨、主張或者理念。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詞語釋義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圣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于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柏拉圖指出:“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志,它是哲學的開端。柏拉圖滿蘊深意地說:“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驚奇)之女,并無誤溯其血統。“Iris”(彩虹)向人傳達神的旨意與福音,哲學是由驚奇而發生。在其注目之下,萬物脫去了種種俗世的遮蔽,而將本真展現出來。由此,它把自己展現為一種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于月相的變化,關于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于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小邏輯》。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1—1801)關于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于疑問。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后,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其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后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范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哲學是研究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一門學問。范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對象、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承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
哲學是廣義的科學,不涉及具體,其研究范圍是具體科學的廣義概念。
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于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并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并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