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鄭莊公的母親叫武姜,武姜從小嬌生慣養(yǎng),唯我獨尊,不能吃一點虧,也不能受一點委屈,做事任性,不考慮后果。
武姜的第一個兒子鄭莊公出生的時候難產(chǎn),嬰兒腿先蹬了出來,疼得武姜死去活來,因此她十分厭惡大兒子,還特意給他取了一個非常難聽的名字,叫寤生,意思就是倒著生。
后來武姜又生了一個孩子,這次很順利,幾乎不疼,所以武姜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寵愛,取名叫共叔段。
武姜覺得誰給她造成苦難,她就討厭誰,即使親兒子也不例外。
所以她經(jīng)常在丈夫面前說大兒子的壞話,然后極力地夸贊小兒子,并且要求丈夫廢大兒子改立小兒子為太子,但鄭武公很明智,沒有答應(yīng)武姜的要求。
后來鄭武公死后,大兒子鄭莊公繼位。武姜不但不祝賀鄭莊公,反而在他面前鬧著要給小兒子賞封地,剛開始要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zhèn))這個地方,但制邑是戰(zhàn)略要地,地勢險峻,關(guān)系到鄭國的安危,鄭莊公不答應(yīng)。
見鄭莊公不答應(yīng),武姜又要京邑(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二十余里)這個地方,京邑的位置也很重要,人多地廣,甚至比國都還大。
鄭莊公當(dāng)然還是不肯,武姜見此很不高興,她黑著臉將鄭莊公一頓訓(xùn)斥,莊公沒有辦法,最后還是妥協(xié),于是共叔段高高興興地搬到了京邑。
武姜又與小兒子合謀,她讓共叔段到了京邑后,悄悄招兵買馬積蓄力量,等時機成熟找機會攻進都城,取代哥哥自己當(dāng)上國君。共叔段一開始也沒有這個想法,全是武姜一門心思的支持,才使他走了歪路。
共叔段到了封地后,按照母親的囑咐開始整頓軍隊,儲備糧草,補充武器,擴大力量為攻打國都做起了準(zhǔn)備。
對于共叔段和武姜的陰謀,很多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中有一些大臣多次向鄭莊公建議,要提前采取措施,防止亂賊起兵叛亂。
鄭莊公其實對這一切心知肚明,他為人城府極深,表面上看似滿不在乎,其實暗地里調(diào)兵遣將,已經(jīng)做好了外敵入侵的防范準(zhǔn)備。
不久之后共叔段在母親的支持下果然起兵造反,沒想到鄭莊公早有防備,他派出精銳部隊前去迎戰(zhàn)。共叔段以下犯上本就不得人心,加上鄭國軍隊訓(xùn)練有素,很快他的人馬就不堪一擊,悉數(shù)被滅掉。
共叔段狼狽地逃回到封地京邑,鄭國的軍隊也追了過去。此時京邑的百姓們早就不滿共叔段的倒行逆施,他們悄悄打開城門,歡迎鄭莊公的到來,如同喪家犬的共叔段沒辦法又逃竄到鄢地、共地,從此再也沒有了他的消息。
鄭莊公對母親武姜的所作所為十分惱恨,同為親生兒子,為何母親偏偏如此區(qū)別對待,他越想越氣,最后他將母親趕出國都,遷徙到了城潁,并且發(fā)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不久,事情傳到了民間,鄭莊公這么對待母親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議論,畢竟是生母,莊公本就好面子,聽到非議之后就有些后悔,但是自己已經(jīng)發(fā)過誓了,那怎么辦呢?
這時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出來獻策,他說挖個地洞母子就可以相見了。
后來鄭莊公在地洞當(dāng)中會見了母親。不知那時的武姜還有何顏面再見自己的兒子,她費盡心機害了小兒子,又傷了大兒子的心,從此遭到天下人恥笑,實乃愚蠢也。
后來孔子評價他們,母親不像母親,兒子不像兒子,兄弟不像兄弟,完全失去利益。
至于后世也經(jīng)常有人拿這件事情當(dāng)成笑柄,武姜身份尊貴,貴為一國之母,但最后除了得到一個“天下第一偏心眼母親”的丑名之外,什么功名也沒有,你說她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