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元璋”三個字,筆者腦海中很自然地便浮現出“傳奇”。
出身貧寒的朱元璋,一躍成為大明天子,放眼整個歷史幾乎都未有這樣的人物出現,即便同樣是“布藝”出身的劉邦,在當時也是一個身居要職的亭長。
如此勵志的人生,人們也不難理解“朱哥”會有眾多的“粉絲”。
在一統天下之前,朱元璋還曾有過較為特殊的身份——和尚,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
當時的寺廟并不像現在這般行善功德的貴人,許多人連自己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哪來的其他心思?
既然做和尚沒能填飽肚子,朱元璋只得淪落街頭當起了乞丐。
拋開其他的事情不言,朱元璋做過和尚,內心自然會有一些情感,可這兩個字在他面前卻是那樣的敏感,難道心中還有無法被人們揭開的傷疤?
雖然自己有些反感,但他們也是人,出格辦事兒必然會激起怨言,有人卻不這么認為。
據相關野史記載,朱元璋在位時,有尼姑狀告和尚非禮,朱元璋沒有過多的言語,聞了一下尼姑后,便下令“凌遲”了一位尼姑,這未免過于唐突?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朱元璋將這句真理展現到淋漓盡致。
自己出身在農民家庭,知道百姓們最需要什么,可心里總是感覺做得不夠好。平時若是有時間,朱元璋便會親自來到民間視察,絕不能讓大明亡于某些奸臣的嘴中。
后來有個地方經常有百姓被搶奪的消息傳來,朱元璋決定親自去“會一會”。
大明剛剛建立,有這些人是正常的,親自到來一方面是精神上的震懾,另一方面也會派出重兵進行鎮守。
走到最后一個小巷時,朱元璋發現這里聚集著眾多百姓,隨即上前查看。
原來是一位尼姑正在告狀,稱旁邊的那位和尚非禮她。自己清心寡欲一生,絕對不能輕易放過他,縣衙大人生在臺上聽其哭訴。
這要是常人,朱元璋估計都不會當回事兒,畢竟是和尚,那就得好好看看真相。
一同前往的還有大明軍師劉伯溫,旁邊跟著幾位身強力壯的“保鏢”。
鑒于尼姑的身份,縣衙大人并沒有過多的思考,隨即一張“斬令”往地上一扔,士兵隨即將他拖去進行斬首。
劉伯溫和朱元璋都覺得此事有些蹊蹺,隨即走上前去。
看到天下國君來到這里,縣衙大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皇上萬歲萬萬歲”,然后還在一旁責備下人怎么都不通知自己。
這恰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若是當地方官得知自己的行程,呈現在眼前的必然是“假象”,所以朱元璋經常會“微服私訪”。
朱元璋下令將和尚帶回,此時絕不能就這樣潦草結束,你有什么證據證明他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情?
“皇上,尼姑這個身份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么一說朱元璋可來氣了,難道和尚就不能證明嗎?那我倒要好好盤問一番。
此時的尼姑已經有些許慌張,但為了故作鎮定,她開始在原地打坐念經。
朱元璋早已察覺到這一點,將縣令叫到自己的身邊說了幾句悄悄話。諸位不用過多懷疑,只不過是在向縣令傳遞一些“審訊技巧”罷了。
“臺下之人,請再說一下自己所遭受的冤情”。
“小女子是出家之人,要前往另一個寺廟講經。因為路途遙遠,路過此地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寺廟,決定上前討杯水喝,然后由他帶路,后來……”
話還沒說完,尼姑就開始哭泣。
小和尚成打坐狀態,沒有任何的神態變化,表示“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言外之意很明顯,人因為心生愛意才會變得有仇,人因為有了愛意才會變得恐怖。當然,這里說的是“七情六欲”,朱元璋自然是深有了解的。
朱元璋表示:“若你有冤情,請申辯”。
和尚搖了搖頭,表示“世俗之事不必過多糾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今遇此事,不過是命中劫難罷了”。
旁人或許看不出來,但在朱元璋眼里,這一定是潛心修行之人,自己一定要為他主持公道。
她走到尼姑的旁邊,用手輕輕地扇了扇,濃濃的胭脂味撲鼻而來。除此之外,尼姑的耳朵上還有耳洞,這早已打破了修行的約束。
朱元璋走到劉伯溫跟前,正準備向其訴說此事,突然聽到一位士兵大喊:大人不好了,有座寺廟里發現了許多……
話還沒說話,尼姑直接跪在地上喊“冤枉”。
“他話都還沒說完,你冤枉什么?”朱元璋回答,此時的尼姑早已露出破綻。
后來和尚表示:自己奉師傅之命前往別的寺廟,一路上都沒有化到齋飯,因為身體上是在虛弱,所以在路過這座寺廟時,就想討碗水喝,沒想到被她們在水中下了毒。
原來這些尼姑都為假的,很多人路過寺廟時都會燒香,她們借此機會下毒然后搶奪錢財,但和尚卻身無分文。
因為怕自己的計劃敗露,所以惡人先告狀,對和尚進行了誣陷。
話罷,朱元璋當即下令,將她和這里寺廟中所有的尼姑全部凌遲,潛心修行的和尚清白也得以正名。
說到底,還是歸功于朱元璋的縝密心思。
有人說這是因為朱元璋與和尚是同道中人,也有人說朱元璋是在上演“門界斗爭”,不管是什么樣的初心,最終能將真相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就已經足夠了。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行善事。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你自己的付出終有一天都會得到回報。善念在心,善行于身,才能心安理得,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亦不例外。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