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完美武將:趙云》第五章第二節)
84集電視劇《三國演義》由中央電視臺斥資1.7億人民幣打造,自播出以來,經久不衰,成為中國電視劇史的巔峰之作。
《三國演義》于1991年3月正式開機,拍攝期間,劇組輾轉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云南等十余個省、市、自治區取景。參與拍攝的群眾演員多達40余萬人,規模空前。拍攝官渡之戰,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拍攝赤壁之戰,動用了3000多名群眾演員。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劇組最終于1994年1月完成拍攝,經過后期制作,同年10月23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正式播出。
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
電視劇《三國演義》之所以能這么快與觀眾見面,是因為劇組采取了五組同時拍攝的模式。
分組拍攝加快了拍攝進度,但也造成演員分身乏術。劇組決定,除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外,其他跨組人物采用多人一角的辦法。比如,飾演趙云的演員就多達三人,分別是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張山、遼寧藝術劇院的楊凡、大連話劇團的侯永生。
張山、楊凡、侯永生
張山在第一組,飾演赤壁之戰前后的趙云,包括長坂救主、智取桂陽等故事。楊凡在第二組、第三組、第五組,飾演歸順劉備前的青年趙云和三足鼎立時的中年趙云,包括截江奪斗、漢水之戰等故事。侯永生在第四組,飾演七擒孟獲和一出祁山時的老年趙云,包括力斬五將等故事。
下面我們挑選重要情節介紹一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趙云。
趙云出場
古城相聚時的趙云(楊凡飾)
從第八集《三讓徐州》至二十三集《大破袁紹》,由沈好放導演,主要講群雄逐鹿的故事。趙云在第八集《三讓徐州》中第一次出場,由楊凡飾演。《三讓徐州》中,曹操為報父仇攻打徐州,北海太守孔融邀劉備共救陶謙。初播版中,劉備與孔融的對話如下:
劉備:容備去公孫瓚處借三五千人馬并求趙云同行,隨后便到。
孔融:公有關、張二將,何以更求子龍耶?
關羽:兄長自磐河之戰與趙云相識,一見如故,甚相敬愛,從此便有不舍之心。
孔融:如此英雄相惜,實在令人可敬啊。
由于電視劇中沒有磐河之戰的情節,關羽的回答正好可以把這段故事交代一下。但是,在修正版中,刪除了趙云相關的對話,變成了:
劉備:容備去公孫瓚處借三五千人馬,隨后便到。
孔融:如此英雄相惜,實在令人可敬啊。
這樣一改,孔融口中的“英雄相惜”就變得不知所云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會刪除趙云相關的對話,可能是因為孔融此時不該稱趙云為“子龍”。
接下來,趙云出場,與劉關張三人一起擊敗曹軍,拜見陶謙。這時,刪除了前面關于趙云對話的問題再一次顯現。由于公孫瓚這個角色也由楊凡飾演,所以也許會有目光敏銳的觀眾認為劉備借來了公孫瓚,只是這個公孫瓚來之前剃光了胡子。
曹操退兵后,趙云與劉備分別,原劇本中,趙云與劉備有一段對話,劉備依依不舍,趙云承諾后會有期,但在正式播出版中,刪除了這段情節。因此,《三讓徐州》中趙云雖然出場,但并沒有一句臺詞。
趙云的第一句臺詞發生在十九集《古城相會》,趙云與劉備巧遇,兩人互訴衷腸。趙云正式歸順劉備后,楊凡在沈好放導演分組的戲也宣告結束。
長坂救主
長坂救主時的趙云(張山飾)
從二十四集《馬躍檀溪》開始到四十四回《回荊州》,劇情進入赤壁之戰,由蔡曉晴導演拍攝,趙云也換成張山來演。這段劇情包括長坂坡等婦孺皆知的故事,因此,在飾演趙云的三位演員中,張山戲份最多、最重,留給觀眾的印象也最深。
張山是山東青島人,1959年出生,1976年考入山東省話劇院,1982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86年畢業后進入北京電影制片廠。
張山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拍過多部武打片,身懷絕技,特別擅長騎馬。因此,《三國演義》劇組一成立就找到張山,希望他能出演趙云。但張山一看送過來的劇本足有二尺來高,翻了半天仍不見趙云出場,而且又要與劇組簽約三年,張山猶豫不決。這時,太原電視臺找到張山,說要拍攝電視連續劇《關公》,請他扮演主角關羽。張山一聽來了興致,于是放棄了《三國演義》中趙云,前往太原拍攝《關公》。
半年后,《關公》拍攝完成,張山回到北京。負責拍攝赤壁鏖戰的第一組導演蔡曉晴再次找到張山,對他說:“怎么樣?趙云還是得由你來演!”張山被蔡導的誠意打動,剛剛放下青龍刀,就又拿起亮銀槍。有了參演《關公》的基礎,張山對三國有了深刻的認識。張山認為,雖然趙云與關羽同虎將,但趙云更加冷靜謙遜。
《完美武將:趙云》作者趙春陽與張山合影
在原劇本中,趙云單騎救主的故事本是獨立的一集,叫《長坂雄風》。但經過后期剪輯,被一分為二,放在二十九集《攜民渡江》的后半段和三十集《舌戰群儒》的前半段,《長坂雄風》的名字也沒有了。《攜民渡江》從奪取青釭劍演到糜夫人投井,可以算進長坂坡,《舌戰群儒》從抱阿斗突圍演到劉備摔孩子,可以算出長坂坡。
張山騎術超群,甚至比劇組的馬術師都好,因此拍攝長坂坡時,全程沒有用過替身。在長坂突圍一場戲中,張山身穿七層戰袍,外罩30多斤重的盔甲,仍然表演了很多高難度的馬上動作,比如鐙里藏身、雙手撒韁、側方隱蔽等。蔡曉晴導演對張山的騎術十分信賴,最早甚至考慮讓他帶一個真孩子上陣,但最終還是覺得太危險,放棄了這個想法。
張山在劇中表演的鐙里藏身
在拍攝《三國演義》時,劇組為張山準備了兩匹馬,一匹是“走馬”大白,另一匹是“跑馬”小青。張山與他的坐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常用省下的錢買蘋果、奶粉喂它們。特別是小青,別人騎它時又咬又踢,但對張山卻老老實實。拍攝馬落陷坑一場戲中,小青的鼻骨摔碎了,每次提及此事張山都無比傷心。
智取桂陽
計取桂陽時的趙云(張山飾)
原著五十二回趙子龍智取桂陽的故事被寫進四十一集《力奪四郡》,原劇本中,桂陽太守趙范聽說趙云前來奪取桂陽,準備開城投降,但陳應和鮑隆兩員大將不同意,三人有如下對話:
趙范:今領兵攻城之趙子龍,當初在長坂坡萬馬叢中,如入無人之境,桂陽人馬不多,莫如開城投降,以保全城池,使百姓免于戰火……
陳應上前:太守,我愿出戰!倘若敵不過趙云,再降不遲!
鮑隆:鮑隆也愿出戰!
趙范拗不過二人,只得應允。陳應出戰,抵不過趙云,逃跑中用飛叉擲趙云,趙云接住飛叉,生擒陳應,趙范投降。
拍攝時,也是按照劇本拍的,但剪輯時,為了簡化情節,把陳應、鮑隆請戰和陳應被擒的情節都刪掉了,改為趙范直接投降。趙范與陳應、鮑隆的對話改為:
趙范:今領兵攻城之趙云,當初在長坂坡萬馬叢中,如入無人之境啊。唉,桂陽人馬不多,莫如……莫如開城投降,以保全城池,使百姓免于戰火……
鮑隆:鮑隆也愿出降。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雖然配音說的是“鮑隆也愿出降”,但鮑隆的口型明顯是“鮑隆也愿出戰”。而且,此時鮑隆雙手抱拳,眼神堅毅,完全不是說出投降該有的表請。
趙范投降后,提出與趙云結拜,趙云同意。兩人擺設香案,對天明誓,結為兄弟,趙云年長四個月,趙范拜趙云為兄。對飲中,兩人有一段對話:
趙云:我父母早喪,又無兄弟姐妹,今天遇到賢弟,使我又多一親人也!
趙范:我雖有一兄,卻已棄世。從此我看待將軍便同親兄長一般!
這段敘述,原著中并沒有,趙云父母何時去世于史無據,但正史上明確說趙云有個哥哥。
酒席間,趙范的寡嫂樊氏前來斟酒,趙云以禮相待,不敢對視。樊氏走后,趙范提出將樊氏許配給趙云,趙云大怒,拳打趙范拂袖而去。
原著中,趙范氣不過,又派陳應、鮑隆詐降,但被趙云識破,殺死二人,假扮桂陽部隊,聲稱陳鮑二將已經殺死趙云,賺趙范開城,將其生擒。但是,在電視劇中,把這段情節刪掉了。
《力奪四郡》之后的三集是《美人計》、《甘露寺》、《回荊州》,講的是劉備孫夫人龍鳳呈祥的故事,趙云的戲份也非常重。
《中國電視報》采訪張山
從二十四集《馬躍檀溪》到四十四集《回荊州》,張山一共出演了二十一集的趙云,他扮演的趙云相貌英俊,騎術高超,能文能武,有禮有節,深受觀眾喜歡。趙云是張山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三國演義》播出前,接受中國電視報采訪時,張山說:
中央電視臺推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能在劇中扮演常山趙子龍,作為演員的我非常幸運,也是一生中的一大幸事。我非常感謝中央電視臺和導演給予我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忘記與劉、關、張等所有主創人員艱苦奮斗、轉戰南北的日日夜夜。《三國演義》終于展現在全國億萬觀眾的面前,我的心情激動、緊張,用言語不能表達。因為我知道,像《三國演義》這種名著,劇中的每個人物,老百姓是太熟悉了。不過作為演員的我和導演及全體創作人員,為了完成好這部作品,已盡了心血和努力,但愿不會使億萬觀眾失望。希望你們能滿意和喜歡趙云——長坂坡、救阿斗、七進七出——我所創造的這一藝術形象。
張山親筆推薦《完美武將:趙云》
值得一提的是,張山可以稱得上三國武將專業戶,除了《關公》中的關羽,《三國演義》中的趙云,他還在電影《赤壁》中扮演過黃蓋,電視劇《武神趙子龍》中扮演過黃忠。
截江奪斗
截江奪斗中的趙云(楊凡飾)
四十五集《三氣周瑜》至五十二集《奪占西川》,劇情由赤壁之戰轉入三足鼎立,由張中一導演拍攝,楊凡再次飾演趙云。截江奪斗的故事出現在四十九集《劉備入川》,在原劇本中,這集就叫《截江奪斗》。
編劇為了表現阿斗與趙云的感情,增加了兩段戲。一段是孫夫人與阿斗的對話:
阿斗:今天我們到哪里去玩?
孫夫人:今天不是去玩,帶你去外婆家。
阿斗:外婆,遠嗎?
孫夫人:嗯,遠。
阿斗:那趙將軍怎么不跟我們一起去?
孫夫人:趙將軍……軍務太忙,不能同去。
阿斗:娘,我想趙將軍。還想三叔……
孫夫人:阿斗,你不愿跟我去見外婆?
阿斗:娘,我愿意去。
孫夫人:阿斗!……
另一段是等趙云跳上孫夫人之船后,阿斗看見,撲向趙云想讓趙云抱她,并叫:“趙將軍!”但被孫夫人拉了回來。
正式播出的版本中,保留了這兩段加戲,但把“趙將軍”的稱謂改成了“趙叔”。從趙云加入劉備集團后,就稱呼關羽、張飛為兄長,劉備也稱趙云為四弟,因此,這里阿斗叫趙云“趙叔”也是合情合理的,也為接下來的截江奪斗埋下了伏筆。此時阿斗只有七歲,叫趙云趙將軍反倒有些不合情理。
但是,也有觀眾對這種稱呼提出了質疑,認為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趙云從來沒有成為劉備的四弟。我覺得這種看法有吹毛求疵之嫌,電視劇本身是一種再創作,不必處處死扣原著,況且無論京劇還是評書,都有“劉關張桃園結義,后續四弟趙子龍”的說法,民間對此早已接受。這有點像《水滸傳》中武松擒方臘的故事,雖然在原著中沒有,但影響力巨大,每一版本的電視劇水滸都采用了這個情節。
漢水之戰
漢水之戰中的趙云(楊凡飾)
五十三集《單刀赴會》至六十四集《安居平五路》劇情正式進入三足鼎立階段,由孫光明導演拍攝。趙云在五十六集《定軍山》中出場,此時趙云有了三縷胡須,意味著趙云在劇中進入中年。
漢水之戰的故事出現在五十七集《巧取漢中》。黃忠前去劫糧,與趙云約定午時返回。但黃忠到期未回,趙云前去接應。原著中,對趙云救黃忠的描述十分精彩:
直至北山之下,見張郃、徐晃兩人圍住黃忠,軍士被困多時。云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七十一回)
劇本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趙云單人獨騎沖殺進來!一條大槍上下翻舞,左挑又刺,神出鬼沒,無人敢當……
“黃將軍不必驚慌。趙云來也!”趙云大喝一聲,挺槍直取張郃徐晃二人。
張徐不敢迎戰,慌忙閃避。
但是,電視劇中只給了趙云兩個鏡頭,絲毫沒有“若舞梨花,如飄瑞雪”的美感。
接下來是趙云空營退敵。按照原著的設定,趙云擺出空營時“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所以曹操才會退兵。原劇本中,編劇也特意強調“他身后那座靜悄悄的空營,在初臨的夜幕籠罩下顯得神秘莫測,給人以不祥之感。”但是,電視劇中這場戲卻選擇了在白天拍攝,如此一來,曹操退兵在邏輯上就有點講不通了。
漢水之戰本應是趙云除長坂坡外最精彩的表現,但電視劇拍攝得非常粗糙、潦草,無法體現原著的韻味。
《完美武將:趙云》作者趙春陽與楊凡合影
六十一集《曹丕篡漢》中,劉備登基,準備伐吳,趙云勸諫,未穿戎裝,而是身著鹖冠,是全劇中唯一一次。
六十四集《安居平五路》中,劉備托孤,囑咐趙云多多看顧阿斗,此時趙云頭發和胡須已經花白。這也是楊凡在《三國演義》中的最后一場戲。
總體來說,楊凡飾演的趙云也是非常出彩的,拍完《三國演義》后,楊凡還曾在電視劇《水滸傳》中扮演石秀,電視劇《曹操》中扮演關羽。
力斬五將
力斬五將中的趙云(侯永生)
從六十五集《兵渡瀘水》至七十七集《秋風五丈原》,故事進入南征北戰階段,由孫紹林導演拍攝,趙云的演員換成了侯永生。
侯永生本是大連話劇團的話劇演員,在1987年主演電視劇《努爾哈赤》,成功塑造了老年努爾哈赤的形象,從此聲名鵲起,加之侯永生身高一米八二,多部電視劇都找他扮演老年將軍,被稱為老將專業戶。
六十八集《出師北伐》中,趙云請令,擔任先鋒,力斬韓家五虎。原著中,趙云不三合刺死韓瑛、獨戰三將刺中韓琪、一箭射死韓瓊、赤手空拳生擒韓瑤,擊敗韓德四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原劇本與原著基本相同,但是,拍出來的效果讓人失望,趙云一槍一個,用同樣的招式解決了韓德四子。
丟失街亭后,諸葛亮兵退漢中,趙云斷后,原劇本保留了趙云箕谷退兵和拒絕金帛的故事,但播出時刪除了這段情節。
趙云謝幕
諸葛亮夢見的趙云
七十一集《空城退敵》的結尾,諸葛亮準備二次北伐,趙云的兩個兒子前來報喪,告訴諸葛亮趙云病逝,還加了一句臺詞,說:
家父臨終時說,他不能隨軍伐魏,雖死也難瞑目于九泉之下。
原著中,趙云兒子報喪之前,忽然來了一陣大風,把庭前松樹吹折。孔明袖占一課,認為這是折損大將的預兆。劇中,因為涉及封建迷信,并沒有這段情節。
但是,在七十二集《司馬取印》的開頭,趙云再次出現。當時,諸葛亮正在寫《后出師表》,勞累過度的他睡意朦朧,夢到了趙云,須發皆白的趙云對諸葛亮說:
丞相,子龍老矣,我已見不到恢復中原,先帝遺愿我已無法盡力。復興漢室大業,丞相,就靠您一人了。子龍死不瞑目啊!丞相……
諸葛亮眼含熱淚,突然驚醒,方知是夢。這段情節在原著中并沒有,是編劇所加,但卻是侯永生飾演的趙云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侯永生通過精湛的演技,表現出趙云的無奈與不甘,讓人動容。這也是全劇中趙云最后一次出場。
電視劇《三國演義》一共八十四集,趙云第八集出場,七十二集謝幕,橫跨六十五集,在所有人物中排名第一。總體來說,楊凡、張山、侯永生三位演員對趙云的演繹是成功的。尤其是張山扮演的趙云,是迄今為止我見過的最接近原著的形象。
除央視版《三國演義》外,趙云的形象還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出現,比如電影《見龍卸甲》、電視劇《三國》、電視劇《武神趙子龍》等等。雖然其中也不乏亮點,比如劉德華飾演的老年趙云,聶遠飾演的青年趙云,但是,這幾部影視作品在我看來都不屬于正統的三國故事,編劇對《三國演義》的改動過大,只能算同人作品,我們就不加贅述了。
線裝本《完美武將:趙云》,封面有燙金趙云二字
央視紀錄片《三國的世界》導演段錦川作序
《完美武將:趙云》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