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寺院是禮佛的地方,但是卻不清楚,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傳承文化與教育的所在。同時,很多人,包括許多學佛的人,都不分不清寺和廟的區別。平時說話的時候也沒有多注意兩者的卻別,以為寺院就是寺廟。但其實,寺是寺,廟歸廟,二者不一樣。
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員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漢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如漢代的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的“三府九”。漢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稱為“大鴻臚”。鴻臚卿的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到了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后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另設一個新寺,叫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于現在的大學,目的是普及教育。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是普及佛法及大眾共同修行的場所。佛寺里面有藏經樓,所存圖書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以及很多讀書人,都曾長時間在寺院里掛單讀書。
南京有個夫子廟大家都聽過吧,孔廟也有聽過吧?福建到處都是媽祖廟,我們還常說大水沖了龍王廟。。。 《水滸》里面有一篇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
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在中國的歷史里,“廟”可能比“寺”更長遠,例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功能不一樣,稱謂也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