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為氣。。。
氣加火為血。
血加氣為精。
氣加精為神。
神加氣為仙。
一位民間中醫的理論。。。
大家可以思索一下。。。我覺得挺有道理。。。
回答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借內經原文,希望你能明白養生之理。
回答三: 養生,是中國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認為,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古代養生家遵循正確的修煉方法,往往能夠獲得健康和高壽。
中醫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說法,可見“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會祛病延年。因此說,中醫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養生。
《靈樞·本藏篇》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人體血氣精神的相互為用,是奉養形體,維護生命的根本。)可見古人對這三方面的調護、攝養極為重視。
何謂精氣神?
精,物之精華??纯?#8220;精”字,左邊是“米”字,右邊上面是“生”字的簡化,“生”字下面是“月”,“月”,古代通“肉”。“米肉生”為精,指的是食物的精華。養生的首要在于良好的飲食。米肉,一素一葷,葷素結合。良好的飲食在于均衡營養。我們現在常用的“膳”字,也是這個意思。“膳”字左邊是“月(肉)”,右邊有草,是素,說明飲食要葷素結合,以求均衡,為養生之首要。精,主要就是從良好的飲食中獲取。
古代“精”字中的“月”,又是“丹”字的變形,“丹”,寓意井中出丹,上面“生”字,表明良好的飲食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氣,甲骨文的“氣”字,是三根長短不一的橫線,表示地氣蒸騰而上,直達天際。為什么是三橫?三橫象征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說:“三生萬物。”天地萬物,包括人,乃由氣聚散化生。氣于天地人之間流動溝通,具有催發天地萬物生長的能量。對于人來說,氣從何來?從飲食中來??纯?#8220;吃”字,為什么“吃”是口乞,正是“以吃補氣”。飲食化精,“練精化氣”。
廣義上可以說萬物皆有氣。具體說來有三種,也就是氣的三種寫法所表達的意義。第一種是外在之氣,對于人而言,空氣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環境對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對于環境,我們常用“地氣”、“清氣”;第二種是食物之氣,可以寫作帶“米”字的“氣”,實際上就是養生學上常常提到的精氣;第三種就是人體的元氣,道家謂之“氣”。
再看看“神”字。“神”字由“示”和“申”兩字組成,“示”上兩橫,表示上面的天,其下“小”字,為日月星之象。“申”,是閃電的象形。古人認為閃電威力無邊,神秘莫測,便對它頂禮膜拜,奉為神靈。閃電是古人敬奉的最原始的神靈之一,是上天的代表,萬物的主宰。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神在人身上,表示人的最高主宰,這就是人的思想、心靈、精神和靈魂及其表現。我們常說“氣質”、“神氣”、“心氣”、“正氣”,可以說,神也是氣的一種。
中國養生學乃至中國哲學,往往是神物一元的,并不存在意識和物質的對立。“神物”之間,由“氣”來統一為一體。精氣神,構成中國傳統養生和生命學說的重要部分。
《靈樞·本藏篇》說:“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者失守而陰虛;陰虛者無氣,無氣者死矣。“從這一段經文也可以看出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系。五藏藏精,精為神之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積精“,才可以會神。精傷了,神就無所舍,是為失守,這是精與神的關系,也就是精為體,神為用。精不但為神之舍,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精氣神,精是基礎,是地;神是主宰,是天。氣游離溝通其間,催發乃化生“精神”。所以《太平經》說:“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氣者受之于中和。“三者統一于氣,并互相增強和促進。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精氣神的修煉,猶如林中火起。精是火,氣是風,神是光和熱?;鹌饎t空氣流動—風加劇則火更大。風、火更大則光、熱更盛。但是,火需要林木才能燃起。對于精來說,這個“林木”就是合理的膳食營養。
中國歷來的養生之道,強調飲食要以素為主。對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于正神,但是腦力體力勞動強度十分大的人,也應適當補充肉食,補充均衡的營養,以補充消耗的精氣。
再來談談養氣。養氣首先要重視環境之氣。我們都喜歡生活在環境清凈、空氣清新的地方。喧鬧嘈雜的環境、污濁的空氣不利于身體的健康,更不用提養生了。《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說,呼吸,是一種吐納養生功夫,以此溝通內外精氣。歷來養生得道者,為什么喜歡隱居深山?就是為了有一個好的環境,吸取天地之精氣。我們生活在城市中,也應該盡量居住在一個安靜、清潔的環境中。
其次要重視食物之氣—精。上面我們已經提到,要注意飲食均衡,葷素結合,因人而定。
再次養精神之氣—養神。儒家注重道德修養,以道德修養來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養“浩然之氣“,實際上就是道德之正氣。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即使生活在喧鬧的環境中,也如同在偏遠清凈之地。長壽的人,大多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情溫和。祖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內經》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悲“等理論。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于養生學中,對于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和道教,對于精神的修養也很重視,如修道要講虛心、學佛要有慈悲心等等。現代的醫學也證明了人的精神能夠影響到身體健康。
修煉以上三氣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體的固有元氣。在此基礎上,再通過行氣導引的方法,如一般人可以通過合理運動、氣功練習,道家通過內丹修煉,佛家通過靜坐禪定等方法,來增強元氣,進一步促進化生精、神,達到精氣神的統一和圓滿,成就養生的最高境界。
常言說:“生命在于運動”。正確的運動,不僅使肌肉得到鍛煉,也常常會涉及到呼吸導氣,促進精氣運行,實際上促進了“練氣化精”,“練精生氣”,進而達到養“神”的效果。因此運動以后,常常會達到一種精神飽滿、心情愉悅的狀態。但是過量的或者不恰當的運動,則可能導致傷精、動氣、勞神,其結果則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