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張冰清)“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家長訓斥孩子:‘又在玩游戲,還不好好學習去?’很多家長也是談游戲而色變,把游戲視為扼殺孩子未來成就的‘頭號殺手’?!痹诮袢照匍_的2019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說道。
田豐在《從社會學視角看網絡游戲及其治理》的主旨發言中表示,家長面臨的難題是孩子玩電子游戲屢禁不止,甚至成為引發父母與孩子之間激烈沖突的導火索。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呢?田豐表示,從社會學視角來看,引發分歧的是游戲的空間性和時間性。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主辦方供圖。
田豐認為,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保護是在工業化時代才產生的“新事物”。社會對休閑娛樂內容的關注逐漸從電影、電視延伸到圖書、游戲,尤其是在后工業化時代互聯網普及的情況下,網絡虛擬空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主戰場”。
田豐還具體分析了“一談游戲雞飛狗跳”背后的幾方面原因,并給出了解決的方法:
第一,電子游戲和網絡游戲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游戲設計水平的極大提升,游戲中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對未成年人的誘惑力較大,未成年人能夠在游戲虛擬世界尋找到現實社會難以給予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導致他們對游戲的投入程度和癡迷程度確實有可能要高于成年人。
因而,在許多發達國家都出臺了分級的制度,避免未成年人過早的接觸到不適合他們年齡的游戲,盡可能的讓未成年人投入的游戲與他們的心智發展相匹配。
田豐表示,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游戲分級制度,導致我國年齡偏小未成年人可能接觸到不適合其心智發育的游戲,進而成為游戲迷。
第二,中國社會中“業精于勤荒于嬉”的文化傳統。
田豐表示,無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中,人們會習慣性的把不好好工作和學習與貪玩偷懶聯系起來。從整個社會文化傳統而言,不僅僅是網絡游戲,只要和玩耍有關的都會遭到家長的控制和反對。在沒有電子游戲和網絡游戲的年代,孩子們出去打球、游泳也同樣會被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貪玩,進而產生出較多的反對聲。 “二十年前,家長逼著孩子離開籃球場回到書桌;二十年后,家長又逼著孩子放下手機出去打籃球。變化的是游戲規則,不變的是時間觀。”
田豐強調,傳統文化對游戲玩耍的態度無可厚非,但未成年人同樣也有休閑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在當前的社會文化和教育體系中長期是被忽視的?!昂鲆暤慕Y果自然也就讓孩子們自發的去尋找休閑娛樂的方式。恰巧在當下的休閑娛樂生態中,網絡游戲可能是未成年人最容易獲得了休閑娛樂方式之一?!碧镓S說道。
調研中發現,無論是音樂、文學,未成年人最常用到的獲取方式就是網絡,只不過在音樂和文學上沒有傳統“荒于嬉”的文化傳統帶來的價值判斷和社會壓力。
第三,游戲負面案例帶來的“污名化”效應對家長影響較大。
自電子游戲發展之初,與游戲相關的負面案例在中國社會中就不絕于耳。從早期的電子游戲廳,到被國家相關部門嚴厲管制的網吧,再到新近流行的網絡游戲和手機游戲,每個階段都會爆出相當數量的負面案例。
田豐表示,必須厘清政府、企業、學校、家庭之間的界限,不能一味地把責任推到某一方身上,更不能動輒就把青年人群的文化符號妖魔化。
但是,對于企業在互聯網普及初期規則缺失的情況下,出現野蠻生長的現象也要足夠警惕,必須要求企業與家庭共同承擔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
第四,家長反感子女上網和游戲的一個重要誘因是,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網的第一場所,也是最容易引發家長-子女沖突和對抗的第一現場。
據田豐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團中央相關單位在2018年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盡管移動互聯網普及、很多場所都提供免費WIFI,但超過90%的未成年人上網的最主要場所是家庭。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對學生使用網絡設備的嚴格控制和家庭中上網設備的可及性大大提升。
還有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家庭中控制孩子們使用上網設備。在人人上網的時代,完全禁絕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很多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需要使用電腦或者其他上網設備來完成,“家長與子女之間就上網和玩游戲進行合理的溝通和協商則顯得十分必要?!碧镓S表示。
但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樣的問題,在對待子女上網和玩游戲上往往出現兩個極端現象:放任不管或者嚴格禁止。田豐發現,這樣一來,家庭作為未成年人上網的第一場域,家長和子女之間爆發激烈的沖突也就難以避免。
第五,教育部門如何發揮積極作用得到忽視。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過程中,家庭、企業都受到高度重視,教育部門目前還處于嚴重缺位的狀態。
田豐在調研中發現,即便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重點中小學的網絡教育基本還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目前的網絡教育仍然停滯于單機版電腦時代,遠遠滯后于網絡時代與未成年人普及網絡素養教育的需要。學校作為青少年生活的第二空間,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和玩游戲的控制方式是簡單粗暴的嚴格禁止未成年人攜帶任何可上網設備進入學校,一旦發現則給予嚴厲的懲罰。
“以罰代管、以禁代教的方式顯然與時代發展相背離的,也不能夠真正阻隔未成年人對網絡和游戲的好奇心?!碧镓S表示,其結果必然是,學校網絡素養教育缺失,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難以得到真正提高,他們對網絡的認識,對游戲的理解完全停留在心智不健全的“自由人”階段。
田豐強調,學校作為社會教育功能的最主要承擔者,對于網絡素養教育的忽視是不符合后工業社會發展需要的,長此以往勢必會帶來更多的不良后果?!耙蚨?由教育部門牽頭整體推進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綜合上述五個方面,可以看到,家長對子女玩游戲談之色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簡單的子女過度使用網絡或者玩游戲,而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整體社會環境下,家庭作為未成年人上網的第一場域,傳統家庭模式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之間抗衡的結果,而教育部門的缺位和極端案例的影響都會對家長與子女的矛盾和沖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真正解決未成年人上網的問題還需要從空間上全面審視企業、家庭和學校的綜合影響。
對此田豐表示,在對子女的用網教育中,應當調整和轉變管理方式,促使家長主動投入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去,與孩子共同分享進步、面對和解決網絡帶來的問題,這對于他們的網絡素養和安全意識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