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心悸,健忘等,臨床表現不一。
(1)肝郁氣滯:性情多急躁易怒,胸脅脹悶。
(2)氣郁化火:失眠且頭暈,頭脹,驚悸不安,目赤口苦。
(3)心腎不交:失眠又兼五心煩熱,健忘,耳鳴,夢遺,腰膝酸軟等陰虧不足癥。
(4)心脾兩虛:失眠,神疲乏力,健忘心悸,頭暈目眩。
(5)心膽氣虛:常感心悸膽怯,易驚善恐。
(6)胃氣不和:因宿食內停,脘腹脹病,噯腐吞酸而不得眠。
(7)痰濕內阻:胸脘痞悶,頭重目眩,痰多嘔惡。
(8)痰火擾心:見于癲狂證,精神亢奮,語無倫次。
(9)水氣凌心:失眠,心悸咳川,水腫。
4、辨舌與脈象
(1)心脾兩虛:舌淡,苔薄,脈細弱。以婦人產后,久病及老年體弱氣血不足為多見。
(2)心膽氣虛:舌淡、脈弦細。
(3)陰虧火旺:舌質紅,脈細數。
(4)宿食內停:舌苔厚膩,脈滑。
(5)痰火擾心:舌苔厚膩而黃,甚燥裂起刺,脈弦滑而數。
(6)肝氣郁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7)水飲內停:舌苔白膩,脈弦緊。
5、辨不寐的其他原因,不寐又常為許多疾病的伴隨癥狀,如各種原因的疼痛、高燒、咳喘……等。應詳察細辨。
(十八)煩躁
自覺胸中發熱,心神不寧,謂之煩。手足時時欲動而不寧的,謂之躁。雖然煩與躁并不是一種相同的癥狀,但因二者常同時出現,故臨床多習稱為煩躁。
煩躁形成機理,大多數因熱而致,且分外感與內傷兩大類證候,亦有少數見陰寒者,其所損在肺腎兩臟,臨床表現亦較復雜。對此《類證治裁》有一段較好說明,節選如下:“內熱為煩,外熱為躁,煩出于肺,躁出于腎,熱傳肺腎,則煩躁俱作。”同時從陰陽屬性又對煩與躁的治療效果作了探討“煩為陽,屬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后躁者,皆易治;躁為陰,系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后煩者,皆難治。”
鑒別要點:煩躁要明辨外感與內傷,根據陰陽盛衰以辨煩躁的不同發病機理。
1、辯煩躁的不同病位
(1)邪熱在表:煩躁,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脈浮緩,或發熱身痛,無汗,脈浮緊。
(2)邪熱在半表半里:煩躁,寒熱往來,頭暈目眩,口苦咽干,脈弦數。
(3)邪熱在里:煩躁,潮熱便秘,腹滿硬痛,脈弦實有力。
(4)邪熱在上:煩躁,身熱不盛,胸脘痞悶,舌紅苔微黃,脈數。
2、辯煩躁陰陽盛哀情況
(1)陰寒煩躁:煩躁,惡寒踡臥,吐利,四肢厥冷,或吐衄。
(2)陽虛煩躁:身無大熱,晝間煩躁,入夜安靜,脈沉微,又稱“躁煩”
(3)陰中伏陽煩躁:頭痛,身溫指末清冷,胸滿惡心,脈沉伏。
(4)陰盛格陽煩躁:不煩而躁,肢體厥冷,手足躁動,但神態安靜,脈沉細而疾。
(5)陰虛煩躁:煩躁不得臥,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又稱“虛煩”。
3、辨煩躁內傷原因
(1)病后余熱未清:虛煩不安,胸悶欲吐,虛贏少氣。
(2)痰熱內蘊:虛煩不得眠,其人素體肥盛。
(3)血虛津虧:煩躁,口干渴,入夜燥熱尤甚,舌淡紅,脈細數無力。
(4)胃中虛熱:煩躁,嘔噦,舌嫩紅,脈虛數。
(5)膀胱蓄水: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脈浮。
(十九)疼痛
疼痛是患者的一種自覺癥狀。多因氣機不暢,血脈瘀阻,寒邪凝滯,熱邪蘊結,氣血不足所致經行不暢,不通則痛所致。臨床常見疼痛癥為頭痛、胸痛、腹痛、腰痛、四肢痛等。茲分述如下:
1、頭痛: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種癥狀。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魄海所在,當外邪侵襲,上犯巔頂,清陽被阻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致使腦失所養而產生頭痛。常見的頭痛分證方法有:
外感內傷分類: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濕頭痛、肝陽頭痛、腎虛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痰濁頭痛、瘀血頭痛。
六經分類:太陽經頭痛、陽明經頭痛、少陽經頭痛、太陰經頭痛、少陰經頭痛、厥陰經頭痛。
鑒別要點
(1)頭痛的情況
①頭痛的部位:后頭痛牽引頂部為太陽經頭痛;前額頭痛為陽明經頭痛;兩側頭痛為少陽經頭痛;巔頂頭痛為厥陰經頭痛;痛有定處為血瘀頭痛;偏頭痛為肝陽上亢頭痛。
②頭痛的時間:風寒頭痛多持續而明顯,起病急、病程短。內傷頭痛多時作時止,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氣虛頭痛上午重,血虛頭痛下午重。
③頭痛的性質:頭痛項強,遇風寒加重,得熱稍緩為風寒頭痛。頭目脹痛,遇熱加重,得寒稍緩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而重為風濕頭痛。偏頭痛、脹痛攻逆為主與情志有關是肝陽上亢頭痛。頭痛昏蒙為痰濁頭痛。頭痛綿綿,遇勞則甚為氣虛頭痛。頭痛如細筋牽引為血虛頭痛。頭空痛重者,腦鳴為腎虛頭痛。頭痛加針刺,固定不移者為血瘀頭痛。
(2)病史:有發熱惡寒感冒病史者,頭痛無先兆,突然發作為外感頭痛。頭痛有先兆,緩慢出現頭痛者,無發熱惡寒表證者多為內傷頭痛。有外傷病史,出現頭痛者多為血瘀頭痛。平時情緒易于激動者多為肝陽上亢頭痛。
(3)兼癥
①全身癥:具有發熱惡寒,全身不適者為風寒頭痛。發熱重,惡風輕為風熱頭痛。體倦乏力,畏寒少氣者多為氣虛頭痛。
②頭部癥:風寒頭痛兼有鼻塞流涕,口不作渴。風熱頭痛兼有口渴咽痛。肝陽上亢頭痛兼有舌紅口苦。痰濁頭痛兼有眩暈煩亂。血虛頭痛兼有面色蒼白,目眩癥。腎虛頭痛兼有眩暈,耳鳴,耳聾癥。
③胸部癥:風濕頭痛兼有納呆胸悶。痰濁頭痛兼有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血虛頭痛兼有心悸,怔忡,易驚。
④二便情況:風熱頭痛則尿黃。風濕頭痛則大便溏,小便不利。腎虛頭痛則遺精帶下。
⑤舌苔脈象:風寒頭痛苔薄白,脈浮緊。風熱頭痛苔薄黃,脈浮數。風濕頭痛苔白膩,脈濡。肝陽上亢頭癰脈弦有力。痰濁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氣虛頭痛舌胖質淡白,脈細無力。血虛頭痛舌質淡,脈虛澀。腎虛頭痛舌紅或淡,脈細無力。血瘀頭痛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澀。
2、胸痛:胸痛是胸部疼痛的一種自覺癥狀。
胸部為清陽所聚,諸陽受氣于胸中,常由肺癰、肺癆、胸痹、懸飲、外傷、咳嗽等原因閉塞氣機所引起。
鑒別要點
(1)胸痛部位:許多病變發生疼痛常有一定的部位。心窩部及左肩背疼痛為胸痹。前胸和兩側疼痛多為懸飲。胸局部疼痛按之加重多為外傷所致的瘀血癥。
(2)疼痛時間:胸痹疼痛常發生于用力和興奮之后。懸飲胸痛多發生在深呼吸和咳嗽之時。肺癰、肺癆多在咳嗽時牽引胸痛,咳嗽胸痛加重。
(3)疼痛性質:胸痹疼痛伴有壓榨及窒息感。外傷性胸痛常呈錐痛或擊痛。肺癆的胸痛常綿綿作痛。
(4)兼癥
①咳嗽:肺癰初期干咳無痰或痰黃而粘不易咯出。肺癰成膿期咳吐膿痰呈臭味。肺癰氣陰雙虛時干咳少痰,咳血時作。胸痹寒氣凝滯時喘息短氣,咳吐稀痰。胸痹痰濕內郁時胸憋喘促,咳吐痰涎。外傷性胸痛咳嗽時加重。
②全身癥:肺癰初期,鼻燥咽干伴寒熱癥。肺癰成膿期,壯熱,胸痛,口干咽燥。肺癆為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胸痹寒氣凝滯時,形寒肢厥,痰濕內阻則心悸,食減,不能平臥。
②舌苔脈象:肺癰初期舌尖紅苔黃燥,脈小數。成膿期舌紅苔黃,脈滑數。肺癆舌淡少苔脈細數。胸痹寒氣滯油舌淡白而潤,脈沉、遲或緊。若痰濕內阻,則見舌淡苔滑,脈濡。外傷性胸痛則舌暗脈澀。
3、胃脘痛:上腹部疼痛,一般稱為胃脘痛,簡稱胃痛,古人稱“心痛”。
本病發生原因甚多,其病變部位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關系。飲食損傷脾胃,郁怒傷肝,氣滯血瘀,胃陰不足,均能使胃失和降或胃絡失養或氣滯血瘀作病。在臨床上以寒痛、熱痛、虛痛、瘀痛、食痛、蟲痛較為常見。
鑒別要點
(1)病因、病史鑒別
①因飲食生冷和吸受冷氣直接引發的胃痛為胃寒疼痛。
②因精神刺激或有情志不遂的病人多發氣滯型胃痛。
③有便蟲或吐蛔病史者多為蟲積胃痛。
(2)從胃病的性質上鑒別
①胃部喜手按及飲熱湯緩解,畏寒,手足不溫者為胃寒型胃脘痛。
②胃脘脹痛攻沖者為氣滯型胃脘痛。
③胃脘痛如針刺,且有定處,或有積塊者為瘀血所致胃脘痛。
④胃痛,痛時不喜按,遇熱加重,得寒則緩者為熱型胃脘痛。
⑤胃痛呈陣發性加劇者為蟲積胃痛。
(3)發病鑒別
①胃部突然作痛者多為寒型胃脘痛。
②胃痛多在空腹時疼痛,得食緩解者為氣虛型胃脘痛。本型常因受寒、氣惱等因素反復發作,并因運化能力薄弱出現食滯證。
③胃痛劇痛攻逆,時痛時止為蟲積胃痛。
(4)兼癥鑒別
①寒性胃脘痛多伴嘔惡,清水痰涎,脈沉遲或沉弦,舌苔白膩。
②氣痛多伴胸悶痞塞,得噯氣則舒,并見腹內脹,大便困難,脈弦滑。
③氣滯胃痛多伴有脅滿脹痛,郁悶太息,吞酸嘈雜,煩躁易怒,脈弦數。
④氣虛胃痛多伴畏寒喜暖,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⑤瘀血胃痛多伴有大便色黑,痛有定處,脈澀,重按有力。
⑥熱型胃痛多伴有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黃膩,脈數大等癥。
⑦蟲積胃痛多疼痛較劇,嘔吐食物或苦水,面黃擇食,苔白膩或黃,脈弦細。
4、腹痛:腹痛是指患者腹部疼痛的一種自覺癥狀。
腹部有許多臟腑又是經絡循行之處,當外邪侵襲,蟲積,食滯,氣血運行受阻致使經行不暢,不通則痛,而導致腹痛。臨床上常見的腹痛分為寒實、虛寒、實熱、食滯、氣滯、血瘀、蟲積等證型。
鑒別要點
(1)與年齡性別有關:兒童時期的腹痛多為蟲積,青壯年時期的腹痛多為胃脘痛和腸癰,婦女腹痛多為異位妊娠或痛經等癥。
(2)腹痛的性質:腹痛遇寒尤甚,得溫則舒為寒實腹痛,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時喜按,喜熱惡冷多為虛寒性腹痛。腹痛脹滿,喜冷拒按為實熱型腹痛。脘腹脹滿,拒按,惡食為食積性腹痛。脘腹疼痛時發時止為蟲積。腹部脹痛,矢氣痛減為氣滯型腹痛。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按之有塊者為瘀血型腹痛。
(3)腹痛的發作時間:寒實腹痛突然發作,來勢較急,而無間斷。飲食后腹痛者為實證。饑餓空腹時腹痛為虛證。腹痛時發時止為蟲積。腹脹痛時聚時散,痛無定處者為氣滯。
(4)腹痛部位:右上腹疼痛多屬肝膽之病。臍以上疼痛多屬脾胃之病。臍以下痛者多屬厥陰肝經之病。蟲積痛多見繞臍疼痛。右下腹疼痛多是腸癰。小腹疼痛多為膀胱、腎、胞宮疾病。痛有定處,痛如刀割多為血瘀。
(5)兼癥
①全身癥:寒實型腹痛口不渴,腸鳴泄瀉,甚則惡寒肢冷。虛寒型腹痛疲勞時加重,大便溏瀉。實熱型腹痛身膚灼熱,甚則煩躁不寐,口苦溲赤,大便燥結。食滯型腹痛噫氣噯腐吞酸或腹痛欲瀉。氣滯型腹痛胸腹脹痛,或噫氣嘔逆。大便間有黑色或月經有血塊為瘀血型腹痛。
②舌苔脈象:寒實證苔白脈沉遲或緊。虛寒癥舌淡白潤脈沉弦。實熱癥舌紅苔黃脈弦數。食滯型苔垢膩脈弦滑。氣滯脈沉弦。瘀血型舌質紫暗脈弦澀。
5、腰痛:腰痛是指腰部疼痛為主的一種癥狀,可發生在一側或兩側。
腰為腎之腑,所以腰痛與腎的關系密切。當寒濕、風濕、瘀血致使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或腎虛不能榮養所致腰痛。因此,臨床常見的腰痛多為風濕、寒濕、濕熱、瘀血、腎虛等證型。
鑒別要點
(1)腰痛的部位:腰背痛牽連下膠為風濕性腰痛。腰髖弛痛者為濕熱型腰痛。腰痛痛有定處為瘀血腰痛。
(2)腰痛的發病:風濕、寒濕、濕熱所致的腰痛發病急。腎虛者起病緩但并反復發作。
(3)腰痛的性質:風濕腰痛為腰背重痛,遇冷加重,得熱則痛減。濕熱腰痛伴有熱感。瘀血腰痛,痛如針刺,按之加重,轉側俯仰不便。腎虛腰痛,酸軟綿綿不斷,遇勞加重。
(4)兼癥
①全身癥:寒濕型腰痛伴有精神疲倦,周身發酸發困,四肢欠溫。濕熱型腰痛伴有煩熱、自汗、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瘀血型腰痛伴有俯仰不便,重則轉側不利,便秘或大便色黑。腎陰虛型腰痛伴有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腎陽虛型腰痛兼有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溫,遺精陽萎。
②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濡緩。見于風濕腰痛。寒濕腰痛見舌苔白膩或滑,脈沉。濕熱腰痛則見舌苔黃膩,脈滑數。瘀血腰痛則見舌紫暗,脈澀。腎陰虛腰痛則見舌紅而干,脈細數。腎陽虛腰痛舌質淡白,脈沉細。
6、四肢關節痛:凡是四肢關節疼痛,局部腫脹或變形的稱之為四肢關節痛。
本病的成因是在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侵入,流竄經絡,阻滯氣血,不通則痛而形成此癥。或素體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邪氣留滯經絡,氣滯則津液結聚而成痰,血行不暢而成瘀,痰瘀凝滯則可引起關節腫大、畸形、強直以及筋脈拘急等現象最后活動功能喪失而形成四肢關節痛。臨床常見風濕熱痹、大骨節病。《金匱要略》所講歷節風和行痹、熱痹相似。
鑒別要點
(1)病史:風寒濕痹是受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形成。發病較慢,風濕熱痹是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邪郁而化熱所形成,此型發病較急。
《金匱要略》所謂的歷節風是因肝腎兩虛和氣血不足,汗出入水中,飲酒汗出當風和風血相搏面致。
大骨節病多發生在北方山區,是北方地區常見地方病。
(2)四肢關節疼痛的部位: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的為行痹。關節疼痛,固定不移為痛痹。關節疼痛固定不移局部腫脹為著痹。關節紅腫疼痛呈游走性為風濕熱痹。關節局部疼痛腫大,強直,畸形活動不便為痰瘀痹阻證。
(3)四肢關節疼痛的性質:四肢關節疼痛較重,遇寒尤甚不可屈伸為痛痹。四肢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手足沉重,肌膚麻木不仁為著痹。四肢關節局部灼熱紅腫遇冷則舒為熱痹。
(4)舌苔脈象:行痹,舌苔薄白或膩,脈浮。痛痹,舌苔薄白,脈弦緊。著痹,舌苔白膩,脈濡緩。熱痹,舌苔黃燥,脈滑數。痰瘀痹阻證,舌苔薄白或黃膩,脈細數。
復習思考題
1、癥的含義是什么?
2、臨床常見各癥狀的概念。
3、臨床常見各癥狀產生的主要病機。
4、臨床常見各癥狀的主要特點。
[附4]診斷學常用名詞術語
1、四診2、望聞問切3、辨證求因4、四診合參
5、得神6、失神7、假神8、神氣不足
9、明堂10、厥11、庭12、首面
13、蔽14、藩15、望色十法16、常色
17、主色18、客色19、五色20、五色善惡
2l、病色交錯22、肌膚甲錯23、囟陷24、胬肉攀眼
25、陰縮26、陰挺27、痔瘡28、丹毒
29、斑疹30、白31、小兒指紋三關32、透關射甲
33、鏡面舌34、金實不鳴35、金破不鳴36、譫語
37、鄭聲38、獨語39、狂言40、哮喘
41、上氣42、短氣43、少氣44、嘔吐
45、呃逆46、噯氣47、太息48、發熱惡寒
49、但寒不熱50、但熱不寒51、潮熱52、微熱
53、寒熱往來54、自汗55、盜汗56、戰汗
57、大汗58、但頭汗出59、半身汗60、頭暈
6l、胃脘62、大腹63、小腹64、少腹
65、耳鳴66、耳聾67、重聽68、目眩
69、雀目70、納呆71、除中72、饑不欲食
73、口淡乏味74、不寐75、嗜睡7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