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一詞,源于巴利語“Sati”
覺照,深入地觀察之意
(梵文:smrti,英譯:Mindfulness)
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些“正念”技巧
能夠讓你在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和
點擊音頻,傾聽全文 主播 / 伊瑾
高度正念的人持續不斷地覺知和觀察他們心中所想。
他們關注在腦海中產生的想法,但是他們看淡這些想法。
“看淡想法”是指什么呢?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并不把所有的想法都認真看待。他們也會質疑任何情況下擾亂他們的想法和信仰。
通過這種自我觀察,他們能夠退后一步觀察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跟著它隨波逐流。因此,他們擺脫了那種受制于環境、被動應對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每當你觀察自己想法的時候,你都是在正念當中。盡可能地多聽聽出現在你頭腦中的那些聲音,尤其是那些反復出現的想法。
你聽的目的是做一個公正的見證人。你很快就會意識到:“聲音在那兒,我在這里聽著它,但我不是我的想法。“
正念不是說要持續地保持快樂,而是要完全地接受當下。這意味著要感受此時此刻所感受的東西,不要試圖反抗或控制它。
即使是高度正念的人也會有不良的情緒。他們有時也會感到憤怒、悲傷或恐懼,但是他們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并沒有試圖避免或否認這些情緒。他們承認自己的感覺,允許它自然地存在。他們知道無論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情感,它們來來去去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能應對從而做出轉變。事實上,他們更能夠做到這一點。以一種正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高度正念的人能夠在這一切當中保持沉著淡定。他們能夠應對而不是被動反應,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他們同時避免過度地追求積極的情緒。高度正念的人明白這其中的悖論:不斷地追逐積極的情緒往往會促使他們反而遠離積極的情緒,并讓我們停留在一種特意去“做”的模式。
他們知道,最能讓我們得到滿足的、最能給我們帶來平和的,實際上不過是活在當下而已,完全地處在當下——無論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
也許人生中最根本的規律就是:萬事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什么永恒。我們可以用耳朵聽,觀察聲音不斷地出現、散開,然后消失。我們用眼睛看,觀察季節如何隨時間變化,萬物如何變老、世界如何改變。
感覺、情緒和思想總是在意識當中來來去去。我們在這個星球上出生、成長、變老,并最終死去。
高度正念的人們理解、接受和思考事物的短暫性。正因為如此,他們知道生命的珍貴和神圣,他們細細地品味每一刻、每一天。
因為他們接受事物的短暫性,所以在這一切都短暫地來來去去的時空中,他們牢牢扎根于無聲的不變的自我意識,那是他們生命的核心。
你也許可以不冥想也能做到正念,但是我所知道的高度正念的人都有冥想的習慣。這些人都講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持續地練習冥想有助于你在日常生活的起起落落當中保持清醒、活在當下。
盡量保持每天至少10分鐘的冥想,最好是在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做它。這樣一來,正念的能量可以幫你度過一天中剩余的時間。
同時做多件事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的說法只是一種神話。在現實當中,那樣做只會更快地消耗我們的能量,使我們變得更沒效率。
有研究發現,當人們分散他們注意力的時候(這正是同時做多件事時的情形:你的注意力來回快速地從一件事切換到另一件事),他們完成一項任務要多花50%的時間,而且犯錯的可能性也增加了50%。
高度正念的人專注做事的時候一次只做一件事。他們在做每一項任務的時候都是全神貫注,一個接一個,順序展開。他們也會在做另一項任務之前休息一下。
這是一種更加愉快、更加有效、更加充實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您盡可以試一試!
我們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做家務、買東西、上下班、穿衣打扮和洗澡等一些日常活動所組成的。高度正念的人并沒有把這些日常活動只當作是“無聊的瑣事”,相反他們把這些活動轉化為正念的時刻。
比如洗衣服的時候,他們并不急于只是簡單地把它“做完”。相反,他們品味這一刻,感覺衣服面料的紋理,也許還會注意到衣服聞起來的新鮮氣味。甚至把疊衣服也當成一種瑜伽練習,充滿正念地完成每一個動作,用心感受每一次的折疊。這樣一來,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變成了一個神圣的儀式。
也許你也可以選擇一項活動來嘗試這一點(比如刷牙),讓它成為你的正念練習。這樣做,你可能很快就認識到,沒有平凡的時刻,除非你心里去那么想。
高度正念的人守護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們習慣于傾聽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感受,辨別什么是滋補它們的,什么是損耗它們的。他們有目的地積極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們同時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特別注意自己所消費的東西,保證吃的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鍛煉。他們同樣也很小心地不給自己的頭腦填充“垃圾食品”,比如過多看電視、社交媒體、毫無節制地賭博、暴力和垃圾雜志等。
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從來沒有喝過酒或者看過電影。這只是意味著他們的生活當中大多是有營養的滋補品,沒有太多消耗精力的垃圾食品。
他們愛護和尊重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他們懂得善待自己就是熱愛生活,會讓充滿正念的生活變得更加容易。
○ 圖片文字采集自網絡或書籍,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