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聽不懂的孤獨
每個人都急著說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語言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精準度,才能夠真正傳達我們的思想、情感?
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想想看,我們和家人、朋友之間,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是冷漠,就會用語言一直講話。
這種感覺蠻孤獨的。
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于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
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評論家講過一句話:“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么,要看他沒有寫什么。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么,要聽他沒有講什么。”
很了不起的一句話,對不對?
我相信人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是羞于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
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里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倚賴,最后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我們常常不知道哪些語言是一定要的,有時候那些折磨我們的語言,可以變成生命里另一種不可知的救贖。
我想說的是一種語言的孤獨,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
就像之前說的,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當我們用超出對話的角度去觀察語言,語言就會變成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遠比人和動物復雜。
02 孤獨讓思維圓滿
思維開始于“無”,這是莊子最愛講的一個字。
無中生有,對哲學家,思維者而言,所有的“有”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是“無”。
所有的萬物都是從無開始。而在思維時,“無”代表的就是讓自己孤獨地走向未知的領域,那個還沒有被定位沒有被命名的領域。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活著,他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他的知識是無限的,意思是說你怎么學都學不完,你必須不斷地航向未知的世界。
可是大部分的人半路就停下來了,不肯走了。
唯有真正的思維者堅持著孤獨,一直走下去。
最后,那個孤獨的人,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所能達到的領域當然是人類的最前端。
所以,思維的孤獨性恐怕是所有的孤獨里面最巨大的一個。
當你坐著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絕對保有一個巨大的自我的孤獨性。
所有的思考者,不管是宗教里的思考者、哲學里的思考者,他的孤獨性都非常大,像蘇格拉底、柏拉圖將他描述為一個絕對的孤獨者。
他贊成民主,他堅持民主,他堅持用民主的方法做一切的決定,最后這個民主的方法決定他必須要喝毒藥死掉,大家都知道他的下場。
學生對他說:“你可以逃走,不要接受這個民主,因為這個民主是有錯誤的。”
可是蘇格拉底決定要喝下毒藥,他成為歷史上巨大的思維孤獨的犧牲者。
民主不見得都像我們想的那么理想。蘇格拉底留下自己的死亡,讓所有的民主崇拜者對民主做多一點的思考。
我想,思維與孤獨的關系亦是如此,回過頭來認識孤獨的圓滿性時,思維就會慢慢發展。
也許對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島嶼,尤其是我們的政治和我們的媒體而言,孤獨太難能可貴了。
我們盼望一個不那么多話的領袖,可以在剎那之間透露一點孤獨的思維,就像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靜靜地拿起一朵花,弟子們就懂了。
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
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淀,忘是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
老子一直在強調空,沒有空什么都不通,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
物質的“空”較簡單,心靈上的“空”恐怕是最難。
你要讓自己慢慢地從不怕孤獨到享受孤獨,之后才能慢慢達到那樣的境界。
03 做孤獨的自己
在漢字里,“孤”與“獨”都不是一般人容易喜歡的字,這兩個字有令人悲憫、哀傷、同情的意義。
沒有父母照顧的“孤兒”,沒有兒女照顧的“獨居老人”,是社會倫理上的缺憾、不完美,“孤獨”也就很難成為一種正面的生命價值。
但是,當生活中不再孤獨,可能心靈仍然孤獨。
為什么在熱鬧的家族聚會、緊密的人際關系中,我們常常感覺到心境上難以言喻的“孤獨”?
應酬、對話、寒暄、彼此夾菜、彼此噓寒問暖。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不斷重復著回答類似的“關心”我們可以不回答這些問題嗎?我們可以有一點跟自己獨處的時間嗎?我們可以保有一點個人自己的隱私嗎?
“私”是“自私”,崇尚“大同”的社會,能夠諒解“自私”另一層面的意義嗎?
像杜甫詩里說的“欣欣物自私”——春天來了,大自然里的萬物,每一種植物,每一個生命,都欣欣向榮,努力完成自己。
張愛玲生活在華人的大家族中,她說:人是沒有隱私的。
張愛玲的感慨很深,她經驗過華人的生活,也經驗過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好像最后她寧愿選擇孤獨卻完整的自己。
沒有任何一種社會是完美的,在西方現代都市,享受孤獨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涼。
在人際關系緊密的華人社會,有人情味,我們卻又渴望逃離,保有多一點的自我。
我們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兒女的父母,我們很少有機會面對獨立而真實的“自我”。
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牽絆,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么樣的自己?也許很困難,也許還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但是,我們是否愿意試一試,“做完整的自己”。
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
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
我可以孤獨嗎?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人類數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徒勞無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