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城隍廟
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即傳說中的“蠟祭八神”之一的水庸。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習俗更為普遍。洪武三年(1370)正式規定各府州縣均設城隍神并加以祭祀。為求江山永固,保一方平安,清時的長沙城竟設有大小4座城隍廟。即省城隍廟、府城隍廟、長沙縣城隍廟和善化縣城隍廟。
省城隍廟,始名長沙府城隍廟,正德五年(1510)吉藩首建于城北空地古飛虎寨西(今營盤街附近)。萬歷十九年(1591)知府吳道行重修,明末廟宇傾毀。清順治四年(1647)征南師祖孔有德駐扎長沙,見神像露立,飭知府孔延禧捐修。重建后的府城隍廟,地址宏敞,廟貌尊嚴。乾隆二十八年(1763)巡撫陳宏謀將府城隍廟改作省城隍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嘉慶十四年(1809)二次重修,在此添立八府四州城隍像和乾、鳳、永三門城隍像,規模更加宏大。咸豐九年(1859)因廟后的火藥局不慎爆炸,城隍廟片瓦無存。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才重建,仍稱府城隍廟。光緒三年(1877)于緊靠府城隍之關帝廟左重建一省城隍廟,從此省城隍廟、府城隍廟、關帝廟齊肩而立,為省城之一大福地。后來省城隍廟荒廢,并于府城隍廟。
長沙縣城隍廟,舊在湘春門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縣朱前詒改建于湘春門內之保寧街(今成功街一帶)。乾隆五十二年(1787)住僧募修了頭門、正廟、戲臺、觀音閣、關帝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縣黃允洙創建大堂、子臺、走廊、財神殿及橫屋嘉慶十四年(1809)子臺、經墻、甕門、圍墻傾圮,知縣趙文在捐資重修,清末也屢次修葺,廟貌如新,香火日盛。廟內新懸對聯一副,聯云:
此地豈容瞞,任百般詭計陰謀,登場便見;
一身當有報,看千古忠臣孝子,結局方知。
善化縣城隍廟在縣正街善化縣署東側,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正殿、戲臺及兩廊。嘉慶二十年(1815)眾姓又捐建財神殿。咸豐二年(1852)八月,太平軍攻打長沙南城,炮子火箭如密雨流星,轟聲如雷。善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