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卒年不詳,史載不知所終。
但是,如果從《道德經》昆侖仙本的推出來看,老子可能修道成仙,至今年齡在2300-2400歲之間。因為史載老子應約寫《道德經》原本,凡五千言,后騎青牛,飄然出關。
隨著《道德經》昆侖仙本的問世,這就為考證老子出關后的去向,又增加了一份旁證(當然前提是仙本是真實的)。之所以稱昆侖仙本,一者這是老子在昆侖修道時所作(未經考證),二者這是老子飛升成仙之后的作品(溯自道家飛仙,簡言之:玄)。
事實真相到底如何?這還需要進行長期、嚴謹、并帶運氣的考古佐證。(當然,這基本不關我等愛好者們多少閑事了)
《道德經》昆侖仙本是2005年4月2日發(fā)布的,發(fā)布時的前言摘錄如下:
[公告]賀新春,全文刊出二千多年首次公開道家昆侖仙派的《道德經》昆侖仙本。
遵循師命,為了促進環(huán)境保護的發(fā)展,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為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促進中華道統(tǒng)的正本清源,為了促進道與量子真空零點場的研究,為了促進道在全世界的發(fā)揚光大,布達佩斯俱樂部總干事、道家昆侖仙派傳人胡杰老師決定全文公開道家昆侖仙派現珍藏的道德經昆侖仙本。
該道德經昆侖仙本二千多年從未在世面上流傳過,歷來采用口承相傳。該道德經昆侖仙本共八千余字,擁有許多通行本未有的內容。該道德經昆侖仙本采用四字體,朗朗上口,是研究道德經以及修煉的珍貴資料。道家昆侖仙派的道德經昆侖仙本與道家昆侖仙派的陰符經昆侖仙本,一表一里,相互配套使用,類似心經與金剛經的關系一樣。
◎ 憑心言,暫且不論事實真相如何,說實話,《道德經》昆侖仙本還是寫得相當仙氣,朗朗上口,底蘊十足,可輔原本讀之。
閑話少絮,我們還是來比照《道德經》仙本與原本,奇文共賞之。
本文系上篇《欲說當年好困惑,道德經昆侖仙本與原本的比照(第1——10章)》的續(xù)篇,選錄了兩個版本的第11章起至第25章進行比照。為保持原汁,避免先入為主,故不再對仙本和原本的各章進行評注,大家還是各領風騷、鳴放、商榷,這樣也許更好。磚畢,飲!
第十一章
【仙本】:輻拱其無,有車之用;址埴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其無,有室之用;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圣人善無,以其為重;萬民視有,以此為寶。
君子有道,以無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原本】: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仙本】:五色目盲,五音耳聾;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馳騁發(fā)狂,貴貨行妨;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貴實,以利萬民;百姓虛華,以用萬物。
【原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仙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身;貴以天下,可寄天下。
愛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養(yǎng)。
圣人廣親,萬民博愛;天下為家,道之普華。
【原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龐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仙本】:視之不見,故名曰夷;聽之不聞,故名曰希。
揚之不損,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詰,混而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繩不可名,復歸無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
玄奧實變,是謂恍惚;靈妙虛華,是謂惚恍。
迎不見首,隨不跟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綱;善明今終,是謂道紀。
【原本】: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楚簡
第十五章
【仙本】:善為軍者,廣博神道。奧不可識,頑之為賓。
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滌不可知,強之為客。
豫若涉川,猶若畏鄰;嚴若敬客,渙若釋冰。
敦兮若樸,曠兮若谷;渾兮若清,濁兮若凈。
清凈徐靜,安寧待動;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萬民玄成;百姓好勤,萬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原本】: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凌;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仙本】:敬致虛極,信守靜篤;萬物并作,予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則兇。
知明乃容,容乃全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禱。
【原本】;致虛極守靜么。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如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仙本】:太上有德,天地晴靜;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有上理,萬物精明;太肯智,萬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無所敬;次者親譽,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罵,反而有抗。
猶其貴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為自然。
【原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仙本】:大道無廢,慈有仁義;智慧欲出,華有大偽。
六親補合,尚有孝茲;國家暉爛,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為身;百姓護國,執(zhí)鄉(xiāng)為家。
【原本】: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茲;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仙本】:絕圣棄尊,利民萬倍;絕仁棄義,民復孝茲。
以武為文,故令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無圣無尊,同于天地。
為人不驕,為事不狂;普華同等,載道樂俗。
【原本】: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李隆基御注《道德經》拓本
第二十章
【仙本】:絕學無憂,唯阿相和;至善無患,唯阿相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無畏。
荒兮蕪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亨泰牢。
蕪兮荒兮,如嬰胎焉;眾人攘攘,似登春臺。
乘兮秉兮,我獨迫逃;眾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獨逍遙;眾人號號,使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悶悶。
若忽若晦,似無所智;若頑若鄙,貴求于母。
【原本】: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謂,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秉兮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而我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其極無外,無外而在;其微無內,無內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極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寵,其寵極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極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極靈。
幽兮幽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極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爛;其爛至輝,其輝極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無極;今以道德,遍于無量。
【原本】: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仙本】: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為天。
不自見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處矜長。
夫惟不爭,天下莫爭;委屈誠全,誠全道歸。
圣人明理,達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圓然。
【原本】: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馬王堆《帛書老子》
第二十三章
【仙本】:飄不終朝,漂不終日;希言自然,孰語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萬神俱守;百姓以敬,萬民供資。
圣人明道,不辭天地;百姓達理,不絕萬物。
【原本】: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 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仙本】:躋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無功,自矜無長;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愛天樂地,循于天道;通理達情,惠于地道。
【原本】: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郵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仙本】: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狀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體剛剛,其態(tài)柔柔。
強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遠。
太遠曰邇,太邇曰返;返而則往,往而則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極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領中四太,道尊極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