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
承辦單位:
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臨床教研基地
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中醫門診
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張仲景學術研究中心
麻黃湯是由四個基礎方所組成的方,即甘草湯、桂枝甘草湯、杏子湯、甘草麻黃湯。甘草湯辨治病證是“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311)桂枝甘草湯辨治病證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杏子湯辨治病證是“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第十四26)甘草麻黃湯辨治病證是“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第十四25),從張仲景論述甘草湯不是用于發汗的而是治療咽痛熱證,杏子湯不是用于發汗的而是用于治療水氣內停證,桂枝甘草湯不是用于發汗的而是治療心陽虛證,甘草麻黃湯不是用于發汗的而是治療里水證,張仲景所論述麻黃湯的四個基礎方都不是用于發汗的方而是治療內科雜病的方。在認識麻黃湯四個基礎方時雖然不是發汗方,但在四個方用藥用量有機結合配伍之后則會產生新的作用即發汗作用,麻黃湯產生發汗作用的重要原因是既用麻黃又用桂枝,麻黃與桂枝共有的作用是發汗,在解釋麻黃與桂枝共有發汗作用的同時,還重視研究方中用杏仁、甘草均非發汗藥,所以解讀與運用麻黃湯發汗作用必須全面考慮[4],不能顧此失彼,以此才能得出麻黃湯既有發汗作用又不專主發汗作用,更能發揮辨治各科雜病的治療作用。
研究分析麻黃湯中用藥,方中用4味藥,發汗藥有2味,即麻黃和桂枝;非發汗藥有4味,既然發汗藥有2味為何又言非發汗藥有4味,因為,麻黃既是發汗藥又是非發汗藥即治里藥,桂枝既是發汗藥又是非發汗藥即治里藥,杏仁肯定不是發汗藥,炙甘草肯定也不是發汗藥,從用藥作用分析麻黃湯非發汗藥作用明顯大于發汗藥,這就是方中用藥主導麻黃湯不是發汗峻劑。怎樣理解麻黃湯中用藥問題,比如說:一個部門有4個人,2個人是中醫即杏仁和甘草,以治里證為主;2個人是中西醫結合即麻黃與桂枝,既治里又治表。中醫者治病選用中藥,中西醫結合者根據治病,需要用西藥就用西藥,需要用中藥治病就用中藥。這樣可以看出這4個人中,中醫的力量明顯大于西醫,亦就是說麻黃湯中治里的作用大于治表[5]。既然麻黃湯以治里為主,發揮主導作用就不是以發汗為主,既然不是以發汗為主,自然而然就不是發汗峻劑了。
第三個問題:麻黃湯用量決定不是發汗峻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