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入殮的習俗、為死者送魂、為死者引路──出殯) 一、死者入殮的習俗入殮包括小殮和大殮,前面我們已講過入小殮的情況,這一部分主要是講“大殮”。所謂“大殮”,就是指把尸體放進棺材內,這一道程序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大致的規定,《儀禮.喪大記》上說,大殮是在小殮的次日進行,也就是死后的第三天。原因是“以俟其生”,(《禮記.喪問》)就是說在三天之內還要看一看死者有無復生的可能。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對靈魂不滅,死后可以成仙這一道教的觀念深信不疑,在這樣一種宗教氛圍中,民間的喪葬習俗也就很自然地遵崇這種宗教。人們認為人死后大殮的時辰對于死者能否順利地到達陰間,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間對于大殮有了較多的講究,選擇好時辰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因而入殮的時間并不一定按照周代規定,非選擇在死后的三天之內不可。在杭州選擇時辰的習俗叫做“山人批書”。“山人”是民間對于專門從事喪葬活動的人的稱謂。在現在上海南匯區一帶主持喪禮的“師公”也相當于“山人”,他是釋道混合的產物。喪家請山人選擇入殮的時辰,這一時辰必須避開惡煞。然后用手折書寫親族和至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送到喪家,這在當地就叫做“山人批書”,所批之書叫做“斗書”。批完以后就由死者的親人拿著批好的斗書回家去,用斜角的方式貼在大門上,等到入殮之前再由山人在焚燒太歲紙馬時一起燒掉。 當選定了入殮的時辰,又給死者換好了壽衣后,就要由孝子奉尸殮入棺了。通常這時候孝子們都要嚎啕大哭,然后就是給棺上加蓋,接著舉行大殮奠。就是在這樣一些過程中,各地的都有自己的風俗,有許多不同的作法。在安徽江淮地區,在這種入大殮的過程中,他們有一種習俗叫做“開殃榜”。所謂開殃榜就是喪家延請道士,按死者的生肖和死亡的月令干支,以五行的說法,推算出犯沖的生肖和忌諱事項,并把它寫在紙上張貼于墻。當死者入棺的時候,凡是犯沖的親友都要遠避,否則對于喪家不利。民間認為死了人是一種遭殃,所以把這種榜文叫做“殃榜”。 在上海的浦西區,在死者入殮前要由專人進行一種“走尸”的儀式。專理喪事者在為死者沐浴換衣之后,要將死者的手、腳、腰分別綁在自己的手、腳、腰上,并將死者的腳踏在自己的腳上,帶著死者在屋子里各間房內走一遍,最后來到堂屋,將死者放下來綁在椅子上。在經過這一儀式后,死者才能入殮。這大概是讓死者在離開人世之前最后地看一眼自己的家,然后無牽無掛地走。還是在江浙地區,死者入殮時要由親生兒子抬尸入棺,一般是由長子抱頭,次子捧腳,如果還有兒子,其余的就抱腰部,不能亂套,這種習俗當地叫做“抱頭送終”。抱頭的長子,分家時財產一般從優。在上海市郊縣地區,他們的習慣是,在入殮時,一定要先將死者的雙腳套進糧斗,然后再取下糧斗,把死者抬進棺材。對這一習俗當地人的解釋是,人死后很容易變成僵尸,僵尸會起來抓人,吃人的腦子。如果套過糧斗,雙腳就不會跑,也就可以避免傷害人了。在把死者放進棺內以后,還有一些儀式也是不可忽視的。江南地區有些在棺材里放東西的習俗,除了讓死者手里握一些金銀器物和元寶之外,還在死者的身上掛一個招魂袋,袋子里放一些大米、茶葉、度牒等物,以便到冥府時能順利過關。 在長江中游的部分地區,有一種掃麩子的習俗。當公婆入殮后,兒媳要用簸箕裝上麩子撒在棺材頭上,然后用掃帚掃下來放到自家的糧囤里去,這種習俗的意思是取“麩”與“富”的諧音,有祈求先祖保佑兒孫生活富裕之意。江南地區的一些觀念認為:死者在去陰間的路上困難重重,路上有一處地方叫“剝衣亭”,到了那里惡鬼會剝光他的衣服,因此在給死者擦完身后,穿衣服只能穿單數,不能成雙,鞋襪各一。衣服應先由孝子疊在自己身上,這稱之為筒衣,拿到附近的橋上,用無鉈稱鉤勾住,當別人的問衣服重量時,孝子應回答“重千斤”,然后,再拿回來給死者穿上。據說這樣做也可以防止野鬼去搶。 湖北地區入殮的習俗與江南地區有一些相同之處,比如他們也是要找陰陽先生來選擇入殮的時辰。一般都是在三天之內就入棺,有的如果要等待遠方的兒女親人返回,就會多停幾日。 但如果是盛夏季節,一般當日就入殮。所以民間有俗語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 入棺有的是孝子自己親自裝殮,也有請人代為入殮。入棺時,凡是認為與死者相克的人不能站在近旁,即使是親生兒子也不例外,否則被認為不吉。這與安徽地區的“批殃榜”這一習俗是相同的,只是湖北人沒有正式把相克的人寫在紙上的這一程序,也就是不批殃榜直接的排除相克之人于入殮之禮外。入棺后,要由陰陽先生吊中線,把尸體擺在棺材的正中,在死者的頭下要墊雞鳴枕一個,左手還要握一柳條,右手握一把云帚,更多的則是握圓餅或者粑粑。富戶豪門大多用銅錢墊背,以玉石含口。棺材底下要墊一些草木灰,或者石灰和紙錢灰也可以,尸體的雙肩及襠部要各塞一個石灰包,以免尸體在棺材內不穩。 少數民族中的有些民族也有一些入殮的特殊習俗,比如水族人就比較講究入殮時的禮儀規矩。水族人稱入棺為“和枚”。沐浴后,先將死者扶坐在銅鼓或炕谷子的竹籮上,所需穿戴的衣物不能掉到地上,抬死者進棺時,不能讓頭看到腳,否則亡靈會變成鬼來家搗亂。在入棺的整個過程中,陪靈者不能互相呼喚姓名,只能用其它稱呼代替,否則,亡人會把生者的靈魂帶走。同時還要將死者床上的帳子放下來,四周壓好,點上素油燈,孝子便開始守靈。入殮完畢后水族人要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和用過的被單,都拿到寨子外去燒掉。傳說這樣做,亡人就可以在陰間得到穿蓋。布依族人在死者入殮時,要請魔公用七枝茅草輕掃棺材,口中念咒道:“壽木壽木,死者老屋,死者要來住,邪惡趕快出。”掃完念完,才能收殮死者。封棺以后,還要每天早、中、晚上敲三次銅鼓,認為鼓聲會傳到天上,仙人得知就會把死者接去。 在入殮基本完成以后,在有些地區就要將棺材的蓋子合上釘好,安徽地區對于釘棺蓋也有一定的講究,當地的俗語叫做“收釘”,也就是棺材抿口。在死者下葬之前,要用扁圓的大長鐵釘將棺材蓋合上,屆時還要請有經驗的人用鐵錘敲擊鐵釘一直到棺沿中,這時候孝子們都要跪在棺材旁為亡靈喊魂,目的是不要讓亡靈受到驚嚇。皖東地區還要用孝子或孝女的頭發裹著釘子釘。 如果死者是中年以下的女性,還請她的娘家人來驗棺后再收釘,以避嫌疑。 二、為死者送魂在死者入殮后人們還有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為死者送魂。為死者死后送魂這一習俗,少數民族比漢族更為注重,他們的送魂儀式和風俗更多種多樣,我們先來看一看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中的送魂習俗。 長江流域少數民族中的納西族、彝族、景頗族都有向死者靈魂告別的送魂儀式。他們的觀念認為,人死后魂與魄是會分離的,魄化作泥土或者被毀滅,而魂則是不朽的,可以離開人體去單獨活動。因此,在巫風盛行的一些少數民族中,就流行一種人死后靈魂仍然在人世間游蕩的觀念,而只有巫師可以指導靈魂的遷徙路線,引導他們回到祖宗那兒,去過人世間沒有的快樂的生活。所以在人死后,親屬為了避免讓親人的魂靈四處飄蕩,就要請巫師來送魂,把死者的靈魂送回到老祖宗的身邊。有的地方認為死者的靈魂非常留戀生活了一輩子的人世,因此不愿意到陌生的地方去,他的親人們只好采取驅魂的辦法,把魂靈盡快地趕到應該去的地方,好讓死者靈魂安歇,生者放心。由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的送魂驅魂的儀式風俗。 四川涼山彝族喪禮中的送魂儀式是比較完整的,“送魂”他們叫做“送靈”,彝語叫做“尼木”。送魂必須要有一個象征性的靈魂,在他們那里,靈魂的物化形式就是靈位。送魂的儀式由彝族的巫師“畢摩”主持,畢摩必須熟悉死者的家族分支,并且根據該家族分支的不同遷徙路線,把亡靈準確無誤的送到老祖宗居住的地方。因而在送靈的儀式中,畢摩為死者念的指路經是一場關鍵性的活動。送靈首先要選擇送靈的日子,而送靈儀式的成功與否,送靈日期的選擇至關重要,彝族人中流行著一句俗語說:送靈逢吉日,人丁就興旺。送靈的時間一般也很長,少則九天九夜,多則四十九日。送靈開始時,首先要在屋外搭一個棚子,把夜里要送走的靈魂請出屋外。為了避免靈魂尋路返回,要從屋頂的瓦隙或墻縫中把靈位接出。第二天半夜雞叫時,由女婿把靈位用紅氈裹起來,背送到祭場。但靈位當天還不能入祭場,要在中途設一青棚野宿到第四天。參加送靈的人都到齊后,畢摩就開始念經驅邪,隨后的幾天內要進行卜卦、祓祟、換祖等,最后一天將所有的靈位都收集到一個潔凈的地點,置一油鍋,畢摩將靈位放進燒沸的油鍋內煎,頓時火焰四射,據說這樣就會嚇得靈魂不會再附原位、滯留人間。焚靈位后,將祭場燒毀,將新祖筒送入祖靈存放的山洞或巖洞中存放,到此儀式才算結束。在云南貴州的彝族地區,這里送魂的習俗叫做“攪魂馬”,“攪魂馬”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在當地,當家中有人死后,死者的長子要騎著馬挾著弓箭,在房子的周圍馳騁,把滯留在周圍的死者的魂靈趕往陰間,這就叫做“攪魂馬”。后世的彝族送葬要鳴槍、賽馬,其原因也是以為這樣做,就能喚起死者的亡靈離家前往陰間。 布依族人是在開祭的當晚十一點,請魔公來為死者開路,超度死者上天成仙,也就是為死者送魂。魔公有一部專門的“開路書”,內容龐雜,書的前面的部分是本族的歷史風俗等等。 當魔公念過前面的歷史、風俗等以后,就進入送魂的具體過程,開始是魔公提醒死者帶上自己生前用過的各種工具和日用品,說完這些例行的套話以后,就要送死者上路。這是考驗魔公的真本事的時候。送行要一程一程地送,而魔公每送一程,都要告訴死者已經到了什么地方,就這樣要一直把死者送到祖先來的地方,再由那里上天去。這樣就算把死者的魂送走了。所以魔公必須熟悉當地的地理條件和位置,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如果錯了,想必死者的親屬是不會答應的。 景頗族人的靈魂分兩種送法,如果死者是老年人,就要將他的靈魂送到他來的地方,就是老家。如果死者是年輕人,則只需將他的靈魂送到較近的長輩家中就可以了。舉行送魂的儀式頗為重要,屆時要請董薩(巫師)向死者交代沿途經過的村寨、山嶺、河流的名稱,并且要囑咐死者安心到老祖宗那里去,不要返回家中打擾家人。送魂還有專門的工具,那是一種專門扎制的“尸架”,由人抬著,象征著把死者的靈魂送走或抬走。按照當地的習俗,送魂時還應該了結生前留下的所有問題,如果有債務,也應該在這時還清。一般來說送魂的路線就是他們祖先遷徙時所經過的路線。 漢族地區也有送魂的習俗,只是不象少數民族那樣突出,而且四川人送亡者之魂一般也不用巫師,只要自己的親屬就可以了。如四川地區的送魂之俗叫做“出死星”,這一件事由死者的家人來做,辦法是用一根長竹竿戳到死者的屋頂上,并且呼喚死者的名字,讓他的亡靈安然的出去,“出死星”后的竹竿要丟到河溝的水流中。四川西部還有一個送魂的習俗叫“落氣炮”,當人死后,喪家要立刻燃放煙花炮竹,嚇走附近的神靈,好讓亡靈毫無阻擋的升天。民間認為人死后靈魂是應該升上天空的,所以喪家都盡可能早地讓他們到該去的地方。 在湖南這個地方,送魂的辦法叫做“轉老棺”。湖南人迷信鬼神,在出殯前,要由僧人和道士穿著法衣作法事超度亡魂。除了念經拜懺以外,還要做繞棺、破獄等法事。僧人和孝子等繞棺參拜,一道道解除青燈,將神靈牌位焚化,最后破地獄,祝亡靈回歸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就是讓死者的亡魂能夠順暢的上天。 在安徽江淮地區,出殯前,喪家也是要請道士做法,道士身著道袍,手搖法鈴,口念咒語,繞屋而行,房屋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搜一遍,這叫做“趕煞”。意思是驅走魔邪,以免家人受害。道士在搜索廚房時,要在灶神牌位前敲碎一只碗,意思是亡者不再食人間煙火,要把死鬼趕出家園,讓他去到陰間。 浙江杭州有一種叫做“接煞”的風俗,與送魂大致相似。這一儀式是這樣的:當死者死去三天后,他的親屬就去把陰陽生或者道士請來接煞。接煞前,要在靈堂中掛起白布幔,設靈位,靈桌上供上神主、男女紙俑、杯筷、香燭,還有糕餅和素食。兩旁掛上親友們送的挽聯,子女們都穿上孝服,站在靈桌旁。接煞時,死者房內設一靈位,用臨終換下的衣服披在椅子上。由陰陽生或道士念《度人經》一卷,念完以后,打掃房間,把房間里的東西都送到街心里去,并且加上一個生雞蛋、鐵屑和赤豆,一并丟到門外。他們認為這樣做煞神見了就會立刻離去,也就是說死者的靈魂就被接去了。 送魂的習俗在南方地區比較流行,而且大多數的地區送魂都伴隨著巫師巫術或者道士們的活動,這些地區大多都有比較深厚的巫術思想源流,他們迷信鬼神,篤信巫覡之道,尤其是在對事物未可知的情況下,大多都用巫術來對付,對人死后的安排就很典型的表現出這一點。 三、為死者引路──出殯出殯即送葬,就是把靈柩送到安葬或者寄放的地點。按漢族人的風俗,一般在山人起杠后,死者的親屬要在靈柩的前后相送,一直到達墓地。凡參加出殯的親友一律都要穿上喪服或者佩戴孝巾,為死者送行。 在出殯前,各地還有一些儀式也是不能忽視的。湖北地區的習慣是在出殯之前,由孝子捧亡人的靈位到宗祠內,讓亡靈向祖先的牌位一一拜謁,叫做“朝祠”,然后上路。上海一帶則是在出殯前由死者的長子帶領吊喪者圍著住房繞三圈,哭泣哀悼,表示對死者的深情懷念。當地把這種習俗叫做“兜三朝”。 出殯的時間是早就選好的,選擇出殯的吉時也是喪葬中的一項很重要的事情。在湖北的東部,民間大多相信吉日風水之說,如果下葬之日是兇辰或者墓地未定好,都要將出殯的時間往后順延,直到確定下來后再來行事。上海地區的風俗是,如果遇到不吉利的時辰,就要在家等待,長期不發喪,一直等到以后別人家有喪,才一并發喪,因為錯過了自己的吉辰,所以只好以別人的吉時為出喪日,當地把這種做法叫做“熱拖冷”。這樣做的目的還是為了能擇到一個好時辰。 在主持喪事的道士或者禮生宣布開始啟殯之時,親友們便開始放聲大哭,在一片悲鳴聲中,抬夫把靈柩抬出屋。靈柩出屋時切忌碰撞。親友們這時要跪在地下向靈柩哀別,然后一人要將一個盛酒的壺向靈柩猛地擲去,要擊得粉碎,而且碎片不能落在他人身上,這叫做“祭龍神”。 也有的地方,如湖北是在靈柩抬出門后,由屋里的人把一個碗或者缽子使勁的丟出門外摔碎,還要迅速的出門把門帶上,當地把這叫做“遣喪打缽子”,要越摔碎越好,摔得粉碎才好帶到陰間去。同時也包含著死者的靈魂再也不要進家門的意思。當盆子一摔時,就猶如一聲號令,抬夫們迅速地起靈而走。 靈柩的捆扎也有一定的規矩,有講究的有龍頭杠、憲杠、剪子杠等。而湖北京山地區大多扎比較簡單的小杠和散杠,富戶人家則扎十六人抬的大杠或者三十二人抬的滿杠。靈柩上面還有棺罩頂上扎有一只白鶴,據說這一習俗源于西漢賈誼,賈誼病重的時候,他住的屋頂上飛來一只大鵬,過了一會兒,賈誼就死了,民間認為是“鶴載歸天”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賈誼,并且祈禱福運的降臨,就制作一只鵬放在棺材之上。后世的人們對這一習俗又加進了一些自己的東西,如宜昌地區在延續這種習俗時還要區分男女,如果是女的,則扎一只鳳,家境貧寒的人家,大多以一只雞為象征。 當抬夫上路之時,喪家之人要向抬夫們叩頭,意思是拜托他們一路上小心照顧。在湖北湖南一帶,抬夫們有顛喪搖喪的習俗,路上每走一段路程,特別是遇到山坡、橋梁時,他們就搖擺棺材,使靈柩劇烈的晃動,這時孝子們就要跪在地上向他們叩頭,抬夫們就會止住。按照一般的規矩,抬夫們的顛喪要以不掀翻棺材為原則,否則也會受到人們的痛打。據說在出殯時,孝子們的手上都拿著一根哭喪棒,就是為了懲治不軌的抬夫。有些地方抬夫非要孝子的頭叩出血來,或者是遞煙給他們抽,才肯停止。而安徽一帶的風俗則是要在出殯的路上向沿途的野鬼賄賂,以求他們關照即將入土的亡靈。方法是:在出殯前,喪家要準備很多的麻秸,上面涂上油膏,在出殯時沿途點燃插放,當地的人認為野鬼最喜歡吃油,野鬼得到這么好吃的東西后,自然不會阻擋亡人的魂靈,因而出殯的路上就可以一帆風順。這一種風俗叫做“放燈”。 出殯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隊伍前面有引路的幡子。幡在古代叫做銘旌,就是旗幡。上面寫著死者的姓名,作為出喪的標志,并作為象征供人憑吊。古時的旌用黑布或者紅布做成,長約三尺,寬三寸。湖北地區幡是用毛竹上掛紙做成,有的干脆就用一根竹竿上挑著一對黃紙條幅作幡。 扛引路幡的人還要手提一面銅鑼,邊敲邊丟紙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安徽的江淮地區,把從佛殿中取來紙燒化成灰以后,在出殯的途中揚撒,叫做“撒金錢”,據說這是對鬼行賄之意。也有的是直接把紙錢撒在路上。湖北還有不少地區干脆就把親友所送的掛軸祭帳懸在竹竿上,由專人舉著走在前面。靈柩的后面是孝子帶領的送葬隊伍,最后是吹鼓手和放鞭炮的人。鄂州一帶如果是父親死,則孝子行于棺前,如果是母親死,孝子則行于棺后。鄖陽地區在送葬的儀仗中還有一些少見的東西,如青獅白象、青龍白虎、大人大馬等,頗為排場,而且走到險路時,眾人還要一起呼喊,意在為抬夫助力。 在送葬的過程中還在一個習俗比較常見,那就是“路祭”,也叫路奠。就是在出殯的路旁設筵致祭,一般都由死者的親友進行。湖北的這種做法是:親友沿途在送葬隊伍要經過的地方設香案,擺供品以示悼念。孝子在經過時,要上前叩謝,有的贈送一條孝白,有的則給一點賞錢。 一般能設路祭的,都是家庭比較富有的。《紅樓夢》第十四回中有一段描寫金陵府賈家為秦可卿出殯的場面:“走不多時,路旁彩棚高搭,設席張筵,和音奏樂,俱是各家路祭”。這應該是比較大的規模的路祭了。 少數民族的出殯儀式有些也充滿著巫術的色彩。他們的出殯是要請鬼師為死者的魂魄指明去路的,因此要用一把火舉在靈柩前為死者引路。據說如果火把不亮,亡者之靈就會找不著路而返回家中作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送葬也就是送死者之靈魂。苗族送葬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出殯時通常都是嗩吶高奏入云,鞭炮震天動地,一人手持火把,背著弓箭,或者揮舞著大刀在前面開路,后面跟著抬喪者和送葬的人。在貴州惠水縣的苗族人送葬時,開道是兩名中年婦女,稱做“驅鬼婆”,一路上要不停地扇動衣裙驅鬼;貴陽地區的苗族人送葬又有一種獨特的風俗,首先是一男性手持火把在前面開道,第二是一個人沿途插竹簽,第三為一人沿途高聲驅趕野獸,第四是一人背弓為送葬作保駕,第五是一少女扛一塊木牌(即靶子),第六為兩個人抬一壇酒,第七是一人挑著一擔米飯,第八是抬喪者,第九為手端一碗水的巫師,巫師手中不停地灑著水,口中還念念有詞:某某,天氣太熱,請你洗臉再走。最后第十才是送葬的群眾。這種種類繁多的龐大送葬隊伍,是苗族人民對死者的極大尊崇與重視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