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某公司的定期報告中顯示本財年相比于上一財年同期盈利增長了X%,OK,這應該是好事。但這跟我們評估自己的投資收益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嗎,可以簡單量化說明問題嗎?
為了簡單化問題,我們可以假設存在這樣的一個上市公司模型:
1、在N年交易的時間段內,既不分紅,也不再融資,每年盈利全部進入下一年度的營運;
2、當前交易價格為 P期初,N年之后的價格假設為 P期末,則下圖中的r即為這N年中的年化投資收益率,幾何平均;
3、當年的盈利記為 E期初,N年之后的盈利記為 E期末,則這N年中,公司每年年均利潤增幅即為g,幾何平均;
通過上圖的推演,把公式變形一下就可以得到兩個推論:
1、由推論一不難發現,若期初的PE等于期末的PE,即市場情緒貢獻的收益為零,則投資的期望年化收益就等于歸母凈利潤的年均增幅;
2、由推論二不難發現,通過設定自己的期望收益率r,在預判未來N年估值水平的變化情況,可以在該假設情景下得到公司隱含的歸母凈利潤增幅。用這個隱含的利潤增幅(預期)來動態跟蹤上市公司實際每年的利潤增幅(現實),進而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實現期望收益。又或者可以用來分析市場情緒的可靠程度,過高或過低的情緒(PE,PB等)都蘊含著收獲超出市場平均投資回報的機會。
在一個上市公司真實的經營活動中,顯然不存在這樣理想化的公司模型。因為公司每年除了利潤滾存入下一年的經營,還有一部分作為股息分紅給到了所有的股東。
公司每年因為兼并、重組、剝離、增發融資等資本運作,都會對公司利潤產生明顯的影響。于是,公司的利潤增速g除了包含企業盈利的內生增長,即留存收益產生的利潤增長=ROE*(1-分紅比率),還要加上資本運作活動帶來的盈利外生增長。如果能精確量化g,那也就意味著可以精確量化公司估值。這就是企業估值問題復雜化之所在,藝術與科學兼而有之,100個人可能會有1000種估值結果。
股息率則可以通過,股息收益率 = ROE * 分紅比率 / PB,進行毛估估。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ROE和分紅比率以使用多年的均值為宜,平滑公司盈利周期性波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