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如何實現扭虧為盈
疫情常態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時期,診療量下降、運行成本上升,公立醫院虧損占比達43.5%,究其原因,既有改革轉型陣痛期的復雜大背景,也與診療模式和就醫習慣等局部小環境相關。公立醫院要實現扭虧為盈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因勢利導。第一,千方百計加強團結。合規的前提下放水養魚、正向激勵,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以優質醫療服務來贏得病源,無論改革往何處去,病源永遠是醫院成敗的關鍵。第二,千方百計控制成本。降低人力成本、基礎消耗和無效勞動,嚴格管控CMI低值和回款率差病種的費用消耗,動態調整醫護、床位(如外科或內科一張床)和設備(專科設備全院共享)、資金等核心資源配置,提升成本效益產出,確保良好運行狀態。第三,千方百計增強營收能力。堅持院內院外、線上線下、門診住院多方引流發力,持續推進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醫技臨床化,切實補齊基礎技術、重點技術和特色技術短板。不斷提高技術產能,切實優化病種結構和亞專科布局,馳而不息培育優勢病種和特色技術,讓優勢診療結構帶來優勢費效結構。第四,千方百計優化診療習慣。嚴格執行藥品耗材帶量采購,除非疑難復雜和特殊個案,一律首選帶量采購品種;嚴格落實三級醫院檢查結果互認,不要重復檢查浪費;加強臨床路徑管理,堅守價值醫療,減少防御性醫療;提升平臺科室檢查檢驗效率,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加強弱項質控,深化次均費用增幅和DDDs考核力度。第五,千方百計改善外部環境。系統研究并用好醫保政策,暢通政府及部門溝通機制,爭取利好結算和良好發展外環境。最后,正處于轉型升級和改革攻堅中的公立醫院,面臨重大風險挑戰,惟有正視負面清單、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精細化運營和管理系統MDT,激發強大政策合力和執行力,才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