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理氣機治胃痞的醫學溯源
1. 調理氣機治病是中醫治病的基本法則和方法。
中醫和其他醫學的一大區別是中醫承認氣的存在,并且氣在人體內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調理臟腑氣機的方法來治病,在中醫經典和歷代醫著中都有闡述。
在《黃帝內經》中,對于氣的描述很頻繁。如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提到腎氣和肝氣,“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認為年老有子的原因是“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有文:“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段話,將氣的運動歸納為升降出入,至于氣機運動在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功用,另有一段話作了具體闡釋,那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指出陰陽在人體的分布規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本篇還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是啟發后學用這一基本理論指導疾病診治的法則。
清陽和濁陰涉及到精、氣、血和津液等基本物質,其中氣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調氣入手來治病是中醫治病的基礎。從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調氣治病的源頭,如《素問.調經論》中有言“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難經.八難》提出:“氣者,人之根本也”。后世部分醫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提出了更明確的說法,《景岳全書》有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固急”,《溫病條辨.治血論》說“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這說明把調氣作為基礎是善妙的方法。又如《嚴氏濟生方.咳喘痰飲門.痰飲論治》提出“人之氣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絕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對于氣與津液、痰飲也有相同的觀點:“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近代醫家張錫純在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大量記載了調理氣機以治病的方法,他以經典為基礎,融匯前賢的觀點,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少有效的方劑,其中以氣命名的或者看得出調理氣機的不少,如“薯蕷納氣湯”,“參赭培氣湯”“寒降湯”、“溫降湯”等。尤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氣下陷者一概念,在《治大氣下陷方》一文中說“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人之一身,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主之”,后面又解釋“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大氣是斡旋一身氣機的動力,以元氣為根,以水谷之氣為養料,這與《內經》重視胃氣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血與氣的關系中,《治大氣下陷方》也強調氣的重要,“夫血為氣之配,胸中無血,大氣將無所留戀,血之所關非不重,究不如大氣之斡旋全身,關于人者尤重也”,他在這一篇擬出了著名的方劑 “升陷湯”,救了無數危機重癥。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很是重視從氣入手治療臟腑之病的。
對于經絡瘀堵的病證,也有從氣入手來治療的。如痹癥,張錫純也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奇效驗方.健運湯》一篇中有一段話,“從來治腿疼、臂疼者,多責之風寒濕痹,或血瘀、氣滯、痰涎凝滯。不知人身之氣化壯旺流行,而周身之痹者、淤者、滯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為功也”,以加強人體氣化來治病,道理簡單方劑行之有效,值得我們后學思考。在《奇效驗方.振中湯》一文又說“脾胃健則氣化自能旁達”,再次提到氣化,且氣化壯旺的基礎是脾胃強健。在《奇效驗方.曲直湯》一文中張錫純分析病例說“知其肝木之氣虛弱,不能條暢敷榮,其中所寄之相火,郁于左臂之經絡而作熱也”,肝氣虛在中醫理論中較少提及,正如張師文中所言“至肝虛可令人腿疼,方書罕言,即深于醫學者,亦恒不知”,張師對后世的提醒用心良苦。
綜上述,從中醫經典到后世醫家,注重臟腑氣機條暢并從調理氣機入手來治病,常有獨特的療效,這對于胃痞一病的治療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2. 胃痞事關中氣升降更應重視疏肝溫陽調理氣機
胃居中焦,和脾一起作為一身之氣升降的樞紐,胃痞一病基本表現是胃氣郁滯不降,故針對胃痞一病,首當調理脾胃氣機,同時兼顧全身氣機升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相依,這在中醫界已是共識?!端貑?/span>.厥論》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這里“濁氣在上”引起的脹滿當包括胃痞。金代醫家李東垣在《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胃虛則俱病論》中說∶“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至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中則說“脾宜健則升,胃宜和則降”。從經典和歷代醫家的闡述中,胃痞一病不僅要行胃氣,還要理脾氣,脾胃同調是根本。
同時,脾胃氣機升降作為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可決定一身之氣的正常運行。在最初的中醫理論中,脾胃就被稱為后天之本,于一身的健康至關重要,如《素問.五藏別論》有言:“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藏氣”,這里明示胃養五臟之氣。后世醫家繼承這一理論者甚多,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篇提出了千古名言“脾旺四季不受邪”,金代醫家李東垣則把這一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他在《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胃虛則俱病論》中說“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雖然醫家們對于脾胃長養四臟的理論比較認可,但是脾胃病對于其他臟腑疾病的影響,僅限在生克五行和中土五行的框架里,對于部分復雜的病沒有合理的解釋。直到清代醫家黃元御,在研讀了經典和歷代醫著后,從一身之氣的運行中,發現了脾胃氣機對一身之氣的影響,并以此分析內傷雜病病機,記錄了不少復雜病證的治療方法,很值得后世學習。如在《素靈維蘊.飧泄解》中黃元御言“肝膽不調,總由土濕。土濕則脾陷而胃逆,脾陷則乙木不升而郁沖于下,胃逆則甲木不降而郁沖于上”,說明了肝膽之氣的升降由脾胃之氣的正常升降來決定,這一觀點得到了張錫純的高度認同。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治氣血郁滯肢體疼痛方》一文中寫道“人之臟腑,脾胃屬土,原可包括金、木、水、火諸臟。是故肝氣宜升,非脾土之氣上行,則肝氣不升。膽火宜降,非胃土之氣下行,則膽火不降(黃坤載曾有此論甚確)”。黃元御在他的著作中闡釋了五臟之氣的運動循環猶如一個圓,圓的正常運轉由中焦脾胃氣機升降決定。如對于肺氣和胃氣的關系,黃師在《素靈威蘊.齁喘解》中道“脾升則肝氣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則肺氣亦降,故辛金不逆。胃氣不降,肺無下行之路。是以逆也”,關于膽和腎的關系,黃師在《素靈維蘊.火逆解》中說“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自頭走足,下行而溫癸水。癸水蟄藏,相火不泄,則腎臟溫暖而上下清和?!本C合黃元御理論,肺氣隨胃氣下行,膽火和心火亦隨胃氣下行溫暖腎水,腎氣和肝氣則隨脾氣上升化為心火,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黃師的理論得到了后世醫家的肯定和繼承,不僅是張錫純在自己的著作里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民國醫家彭子益更是集多家理論于大成后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其中充分吸收了黃師的理論。綜上述,脾胃氣機失調導致的胃痞可引起全身氣機失調變生多證,故治胃痞當兼顧全身氣機,依證加減藥物提高療效。
當然,中醫學的特色是整體觀,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可以導致全身出現各種癥狀,其他臟腑的氣機失常也可以影響脾升胃降,這一道理,不僅在黃元御的氣機運動理論中可以明顯看到,在經典和歷代醫家的論著中都有體現。值得注意的是,依《內經》生克五行的理論和仲景先師“見肝之變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論,后世醫家對于肝病最易傳脾(胃)都有深刻的認識,臨證之時脈證合參,少有遺漏。但是對于肺病及胃論述較少。依生克五行理論,脾胃中土生肺金,脾胃為肺之母,“母病及子”容易理解也有很普遍的病例,但是“子病及母”的肺病及脾(胃)似乎多半停留在理論中,盡管如此依然有少數醫家結合自身經驗寫出病例和方劑提醒后學,我們應當珍惜和參考。清初名醫陳士鐸在《辨證玉函.中滿》中說“不知中滿,中宮似滿也,非肺氣之虛以成滿,即腎氣之虛以成滿也......惟其肺氣之衰,清肅之令不行于中州,于是肝木寡畏,來克脾胃之土,中州受禍,賊人截路,糧道不通,而中滿之病生矣。其癥胸覺微飽,吞酸吐酸,能食而不饑,既食而作脹,此皆上病而非下病也。法當用健土制肝之味,尤宜用補肺扶金之藥,始為得之”,健土制肝為醫界熟知,但是陳師強調補肺扶金必不可少。同時期名醫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引用《內經》的話說“上焦不行,則下脘不通,古稱痞悶,都屬氣分之郁也”,“腕膈痞悶,不饑食減,大便不爽,乃氣滯于上”,葉師認為肺之宣降失職,會影響胃之和降,加重胃氣的郁滯。張錫純對于肺氣的認識更進一步,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奇效驗方》的《加味麥門冬湯》一篇說“人之大氣,原能斡旋全身,為諸氣之綱領。故大氣常充滿于胸中,自能運轉胃氣使之下降,鎮攝沖氣使不上沖。大氣一陷,綱領不振,諸氣之條貫多紊亂,此乃自然之理也。是治沖氣、胃氣之逆,非必由于大氣下陷,而大氣下陷者,實可致沖胃氣逆也”,張錫純所言大氣藏于胸中,實際上指的就是肺氣,肺氣虛陷可以導致胃氣上逆,脾胃升降失常,學習張錫純的理論,可以啟發我們重視調理肺氣以助胃痞的治療。
總之,胃痞的病因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在本臟腑還是他臟腑,都有全身氣機失調的癥狀,故對于胃痞一病,當視兼證調理多臟腑的氣機運動,如舒肝氣、降肺氣、固腎氣等不一而足。當然,調理氣機,并不是僅僅使用氣分藥,而是以恢復全身氣機正常為治胃痞的根本,對精、血和津液的調理不應損傷正常氣機。
特別聲明
中醫調理講的是辯證施治,因人因癥而異。處方不可隨意照搬亂用。若一意孤行,后果自負。切記!切記!切記!
張宏恩大夫精通中醫處方、針灸推拿、經絡敲打、火療水療、正骨復位等技能。對中藥炮炙有獨到之處。先后在常興聯合診所、寶雞自強康復醫院、太白山中草藥研究所、西安石油儀器總廠醫院、扶風慈和醫院、北京亞太中醫骨科醫院、雅誠中醫門診、北京城北龍城醫院、東方國醫堂、山西運城濟世堂、北京萬博腦康中醫院等接治70多萬人次。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腸胃病、男女不育不孕癥、骨病、抑郁癥、兒科、婦科、癌癥等都有獨到之處。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評價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