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牙疼找翳風;
胃火牙痛尋內庭;
虛火牙疼刺太溪;
齲齒大杼偏歷行。
解讀:
一、風火牙疼找翳風
“翳”者,羽毛之華蓋穴也;用作遮掩。此穴名也是遮擋來風之意,也指三焦經的“經氣”在此化為天部的“陽氣”。
當人思慮過度必會影響睡眠,那時翳風穴便會出現瞬間閉合不實,邪風就乘虛而入,從而引起牙疼,這就叫“風火牙疼”。
1、“翳風穴”位置(見圖1):
在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此穴是顱后窩部位的重要穴位,屬手少陽三焦經。
2、主治:
耳鳴、耳聾、口眼歪斜、口噤、頰腫、牙痛、暴喑、牙痛、耳中濕癢、耳紅腫痛、視物不清。 還可治療面癱、腮腺炎、聾啞等病癥。
3、針灸操作:
(1)向上角或對側內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2)治聾可向內上方刺入;
(3)治啞可向內下方刺入;
(4)治面癱時還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5)不用直接灸,艾條溫灸5~15分鐘。
4、配穴:
(1)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等穴可治“口噤不開”;
(2)配“聽宮、聽會”,有通竅復聰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3)配“地倉、頰車、陽白、承泣”等穴,有活血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4)配“下關、頰車、合谷”等穴,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頰腫”。
此外,用“點穴法”重按此穴還可治療“呃逆癥”。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點此穴位時會咳嗽,這是穴位刺激上焦(心肺)的連鎖反應,可點“膻中穴”和“太溪穴”解之。
二、胃火牙痛尋內庭
1、“內庭穴”位置(見圖2):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在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顧名思義,“內庭”者,自家的庭院之意。我們常說的“內火”大,大部分是指中庭之胃火,按揉針刺此穴便可“滅火”。
2、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還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3、針灸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柱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均可。
4、配穴:
(1)配“合谷穴”治療“牙痛、扁桃體炎”;
(2)配“地倉、頰車”等穴可治“口歪”;
(3)配“太沖、曲池、大椎”等穴治療熱證;
(4)配“環跳穴”可治“脛痛不可屈伸”;
(5)配“章門”可治“厥逆”;
(6)配“足臨泣”治療“小腹脹滿”。
(7)配“上星穴”治療“眼睛痛”。
5、功效(人體的“牛黃解毒丸”):
清胃熱,化積滯。
三、虛火牙疼刺太溪
1、太溪穴的位置(見圖3)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span>太者,大也。溪者,山澗流水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虛火牙痛”是指虛火上升引起牙齒疼痛的一類病證。這類病是體質陰虛引起的,也叫“虛火上炎”,它導致齒牙浮動、牙齒隱痛。治療時應“滋陰降火”。
牙為骨,腎主骨,遠端療法,按對側。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治之。
2、主治:
飛蚊癥,牙痛,耳聾,耳鳴,頭痛目眩,內耳迷路,咽喉腫痛,咳嗽,呃逆,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性冷淡,不孕癥,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3、針灸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4、配穴:
(1)配“少澤穴”(點刺出血),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2)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3)配“合谷穴”治療咳嗽,尤其適合“咳嗽滲尿”的癥狀;
(4)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5)配“飛揚穴”,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飛揚穴”是腎經的“絡穴”,而“太溪穴”既是腎經的“原穴”又是其“輸穴”,主治“頭痛目眩”。
(6)配“腎俞、志室穴”,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5、功效:
“太溪穴”是腎經的輸穴,上咽喉轄舌本,不但能去火,還能補腎。清熱補氣。
如有久病重或病者,欲知藏氣生命力強弱,必診此穴脈,稱為“太溪脈”,如此脈“塌陷、軟弱、無彈力”,則大限不遠,恐難救治。
三、齲齒大杼偏歷行
“齲病”是一種由口腔中多種因素復合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其特點是發病率高,分布廣。一般平均齲患率可在50%左右,是口腔主要的常見病,也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癌腫和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1、大杼穴的位置(見圖4):
“大杼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它是人體八會穴之一的“骨之會”穴,可治一切骨病,尤其對于上半身頸項、脊椎骨病更為適宜,有壯骨補虛之效。
(一)主治
一切骨病、咳嗽、發熱、頭痛、頸項拘急、肩背痛。
(二)針灸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三)配穴:以一當十。
(四)功效:
強筋骨,清邪熱,祛風解表,宣肅肺氣的作用。
2、偏歷穴的位置(見圖5):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處?!?strong>偏者,偏離也;歷者,逾越也”。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手陽明之絡由此走向手太陰。
(一)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鼻衄,結膜炎,耳聾,耳鳴,目赤,喉痛,牙痛;
(2)其它疾病:面神經麻痹,扁桃體炎,前臂神經疼。
(二)針灸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三)配穴:
(1)配“翳風、聽會”可治“耳鳴,耳聾”;
(2)配“太淵穴”,為“原絡配穴法”,有疏風解表作用,主治“感冒,頭痛,咽喉痛,肺虛咳嗽”。
(4)配“水分、天樞、陰陵泉”,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腫”;
(5)配“陽溪、商陽、絡卻、腕骨、前谷”,有疏散清熱,行氣利竅作用,主治“實邪耳鳴”。
(四)功效:
明目聰耳,清熱利尿,通經活絡。
以上口訣前三句之一者,如能配合在“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刮痧或拔罐,效果更佳,筆者已反復使用多次,均一次見效,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