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綿綿秋雨從天際飄落,塵世間的一切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水氣中,就像眼前拉開了一幕白色的紗布,迷蒙了世人遠望的雙眼。
秋雨比夏雨少了幾分倉促,多了幾分纏綿,絲絲滴滴,教人回想那些遠去的時光,美好又帶著些蒼涼。
一場秋雨一場寒,光陰在不知不覺中,把一個風流少年,轉眼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時光面前,人們真的是無能為力。
古人寫雨的句子很多,但如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般,用聽雨作為線索,將人的一生境界用一首詞總結出來的,怕是找不到第二個了吧。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南宋咸淳十年(1274),29歲的蔣捷,考中進士,也曾有過幾年得意的官宦生涯。但5年后,南宋就滅亡了,于是他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后半生。后來他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
正因為這種切身經歷,蔣捷的許多詞作,都表現出了他懷念故國的心情,以及喪失山河之悲痛。
這首詞作于詞人老年時期,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三個時期聽雨,就像三幅截然不同的畫面,短短58個字,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讀來凄美愴然,令人動容。
如同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那時的我們肆意輕狂;再到壯年,飄泊孤苦,入目之處都是傷懷的景致;到了老年,寂寞孤獨,無人能解。
這一生的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一個片斷即代表少年時的心境。
年少的時候,因為有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聽雨也成了一件浪漫唯美的事。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對未來充滿期待,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寫的是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只孤飛的大雁,恰是寫的作者自己。
壯年之后,國破山河在,詞人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在客舟聽雨的畫面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畫面。
可以想象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這幾個字中,一覽無余。
江山已然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都被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除了惆悵,竟還有一些麻木了。
或許,這便是人生的常態。“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縱然對過去有千般不舍,依舊是無可奈何,如同這雨聲敲打心頭,是人力無法掌控的自然現象。唯有,任由它點點滴滴一直滴到天明。
蔣捷的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語言淺顯易懂,無論是誰讀了都是立刻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正是它的最大特色。
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嚴格按時間順序,從歌樓中的少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聽雨”這條線索,緊扣主題,貫穿全文。
歲月荏苒,大好時光總是過的很快,流年如綿綿細雨,從指縫間悄悄滑過,聽到的只是聚集后落地的聲音。
不經意間,這一年從姹紫嫣紅,到落英繽紛,再到秋風瑟瑟,秋雨如絲,或許光陰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四季的景象以及我們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