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理解題的考點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利用原文內容解答題目所問問題,考查學生對原文信息的篩選能力。第二類是考查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的技巧類題。第三類是聯系生活實際作答的開放題。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多數孩子并不是讀不懂文章,關鍵在于答題思路不清,下面小徐老師就就各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技巧作一下解析。
這類題型要求學生要牢固樹立文本意識和語境意識,所謂文本意識和語境意識就是堅信原文中有所問問題的答案,并根據題目中的提示言語,特別是和原文內容重合的言詞去原文中找到這些詞所在的位置,并根據上下文找到準確的答案。
另外四年級語文閱讀理解不僅考查記敘文,還考查說明文閱讀,說明文閱讀中可以從原文中找到題目答案的考點有:
例如:找中心句在于全面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最能概括全文內容,體現作者寫作目的的語句,因此起總結全文作用的一般在文章的末尾,如下圖《荷包蛋》,文中父親連續三次讓兒子先選擇一碗面,并都告訴了兒子一個道理,然而在閱讀理解題中第3題中問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顯然只有結尾處的那句才是最能全面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才是全文的中心句。
再如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內容,同樣也需要根據原文內容,結合文章中心來總結。
一、關聯詞語的關系類型不熟練。
二、關聯詞所聯系的前后兩句話之間的關系不明確。
因此這樣的題首先要記住不同關系的關聯詞分類,小學常用的有并列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轉折關系、假設關系、條件關系、因果關系等。如下圖所示,要熟記。
熟記關聯詞后,要經常用這些關系詞造句,并且閱讀中或課文中遇到的關聯詞句劃下來,反復讀感受前句與后句的關系,形成強烈的語感。
說明文閱讀理解同樣很簡單,所有答案均在原文可以準確被找到,說明文閱讀的考查多數在單元測中出現,大型考試里不考。
修辭手法從一年級開始學比喻和擬人,但是基礎不好的孩子依然會把比喻和擬人句混淆,具體區別如下:
排比句是用三個及三個以上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來增強氣勢,表達較強烈的情感。
夸張句是為了突出事物的某種特點而將特點夸大或縮小。
反問句也是為了加強語氣,強烈作者要表達的答案。
過渡句出現在文章中間,起承上啟下或啟下的過渡作用,初學閱讀理解的小學生一定要會找過渡句,因為過渡句就是對上下文主要內容的總結,會找過渡句也可以幫學生更好的總結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所寫主要內容。
開頭的作用:小學期間主要是點題,總領下文,引起讀者的興趣的作用。
結尾的作用:照應開頭,總結全文(升華主題),揭示文章的中心等作用。
如果考查的深還有以下作用,如下圖所示:
?
3、對人物描寫及作用的考查,首先要準確分清哪種描寫是動作,哪種是神態,最后結合人物的行為總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環境描寫的作用一般到五年級才考查,四年級只考查哪句用了環境描寫。
具體答題模板如下圖所示:
此類題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要求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
例如:1、你想對文中XX說什么?
答題時注意,一要用第二人稱“你”來寫,直接與文中XX對話,而且要符合文中人物的經歷。
2、生活中你會怎樣做呢,有沒有過像文中XX一樣的經歷?
此類題,最好要說“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和文中的XX一樣也經過……(寫文中人物做事的心理和行為),最后……(寫出結果)。
3、文章中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這類題,喜歡誰可以隨使寫,但“為什么”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行為和性格。
由此可見,雖為開放題,但也必須符合題意,不要王顧左右而言他。在不跑題的情況下,大家可以各抒已見,大膽的寫。
綜上所述,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差,大多是因為:
1、在做去原文中找答案的題時不去原文中找,而憑自己想象寫答案。
2、做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類題時又對此類專業知識沒有清晰的掌握。
3、做聯系實際生活的開放型題時又不敢大膽的按題意來寫出自己心里真實的想法。
不過,今天聽了小徐老師的解析,相信對同學們一定有所啟發,趕緊用徐老師的方法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