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等,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風俗。清明最早只是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傳說還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的由來取意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遭遇晉獻公追殺,在外顛沛流離了19年,介子推等一批老臣與之患難與共,介子推曾割下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饑。后來重耳當了君王,介子推卻不爭功,背起老母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日子。
后來晉文公重耳想起了介子推,打聽到他母子在錦山一帶隱居,可是尋不到,便下令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介子推卻不下山,母子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下令厚葬母子,改錦山為介山,以示追悼。晉國百姓為紀念介子推,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即介子推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而合二而一,這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清明節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自秦漢相傳至今。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膾炙人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雨染成紅杜鵑”,這些都反映了清明掃墓的情景和氣氛。
掃墓流程一般是: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修整墓地、以紙錢置墳頭----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磕頭、收拾。掃墓忌穿大紅大紫,忌嬉笑打鬧,忌墓地拍照等。
2.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在掃墓之余在山野田間游覽一番,叫踏青,古代叫探春、尋春、游春。由此便聯想到了《楊八姐游春》的戲曲:宋時楊八姐和九妹春游恰遇宋仁宗,宋王看中八姐,佘太君要彩禮“一兩星星二兩月,三兩清風四兩云……”,這奇思妙想的禮單,風趣幽默,令人拍案叫絕。游春就是腳踏青草,觀賞景色。古代婦女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田野道路,仕女遍滿”,故清明節女人更開心,才有民間“女人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候,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在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里玩,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還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據說柳枝能祛病消災,來源有二:一是介子推死時所抱大樹死而復活,晉文公賜名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傳至民間;二是受佛教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條蘸水普度眾生。
4.植樹
植樹發端于戴柳插柳的風俗。清明前后種樹好成活,長得快,“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1979年我國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這對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有著重要意義,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
5.放風箏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 ,風箏一詞始見于五代。據史料記載其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在古人眼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可以祛病除災。在清明放風箏時,把自己的名字和災病寫在風箏上,風箏放高時就剪斷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征病、晦氣被風箏帶走了。在《紅樓夢》的第七十回也有放風箏“放晦氣”的說法。其實現在人們認識到,晦氣是放不掉的,尋求快樂才是人生真諦,清明氣候適合,放風箏已成為廣為流傳的娛樂活動。
6.蕩秋千
蕩秋千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唐代已成為清明節的普遍游戲,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清明節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蹴鞠、斗雞等習俗。總之,清明節既有祭祀先人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親近自然的歡笑,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注:圖片來自網絡,致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