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會挨打”,這句話本來是中國人的共識。但近年來,許多人宣傳無數小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讓一些中國人幻想,過“小國小民”的生活刀挺好,甚至有人高呼“不要大國崛起,只要小民尊嚴”。中國弱了、小了,中國人真的能“幸福地生活”嗎?不!
首先,中國不同于日、韓等國,雖然人口不少,但大本營在一個角落(島或半島)。就算稱霸失敗,還能龜縮在自己的家里,過小日子,誰也懶得惦記它們。中國處于東北亞和東南亞、中亞交匯的路口,是列強的必爭之地,且地理條件開闊,你不惹別人,別人也會來惹你。任何民族想稱霸東北,必先占據中國這塊地。中國若弱小就會成為其它強悍民族的戰場,人民飽受苦難(別跟我說“普世價值”,別國不愛戰爭,看看今天的中東、烏克蘭等地,就知道多扯蛋)。
再讓我們來看看漢族的形成過程,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后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隨后因永嘉之亂等因素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在南北朝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大量少數民族整族地接受漢族文化,加入漢族。但其過程,往往是文化交流與殺伐并存,在普通漢人來說,更多的是悲劇,直到新中國后,各民族交往中才更加理性,中華民族更具有現實意義(以往,大家只知自己的民族,不太在乎共同的國家,所以中國實際領土和民族變化較大,民國的地圖基本上是自吹的)。
因為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大流動(饑荒、戰亂等原因),再加上今天的經濟上相互聯系,所以今天的中國各地的居民大多是外來人,很少見到幾百年生活在某地的大家族。而西方各小國卻存在許多世居當地的家族,所以大家能以宗教、地方法規互相制約,大家都是祖輩熟人,所以許多沖突不會過激(當然,現在出現許多信其它教的移民,所以自然動蕩了不少)。看看在移民占多數人的美洲,只有強在的美國、加拿大日子還算好過,其它小國戰亂不斷。而今天的中國“本地人”沒多少,顯然更不可能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
還有人拿出新加坡為例來說“小國”好處,且不說美國的支持和地理位置優越。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為例,若廣東“獨立”成一國,失去了內陸的市場、人才、技術、資源的后盾,廣東經濟會一落千里。看看當年的香港以內陸為依托才有大發展,坐地數錢,而一心“國際化”后,結果減少了內陸的聯系,才有今天的困境。
而中國文化的傳統講究統一的大國。任何地方實力人物只需足夠強大,就會燃起統一中國的心愿,到時只會戰火重燃,人民生活朝不保夕。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并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后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1-2] 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隨后因永嘉之亂等因素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轉載自鐵血 唯一的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