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 云南省中醫醫院 主任醫師
睡眠時間變短是一種隨年齡增加而普遍存在于中老年人中的現象,民間有“前 30 年睡不醒,后 30 年睡不著”之說。有的老人雖然以前早早睡下也能一覺到天亮,但慢慢地睡覺時間變得越來越短,往往不到天亮就已經醒了,而且難以再次入睡。這是什么原因呢?
精神壓力過大、身體過度疲勞、飲食饑飽無度、體弱多病、年老體衰等都是導致睡眠時間變短的主要原因。許多慢性疾病也是誘發“覺少”的“元兇”。
如果偶爾出現“覺少”,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沒有必要治療。如果經常出現“覺少”,導致生活、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自覺苦惱、緊張、焦慮、憂郁、頭痛、眩暈等,則需要治療。
長期“覺少”,輕則使工作和生活效率降低,且情緒波動大,會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遇事容易過于敏感、胡思亂想,還會導致性格內向、交際障礙等。
嚴重者可導致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也可誘發高血壓病、老年癡呆、頭痛、眩暈、肥胖、抑郁癥、焦慮癥等多種病癥,甚至有患者出現輕生的念頭。因此,需要加以重視。
中醫藥在治療睡眠障礙方面有獨到之處,通過中醫藥辨證論治,采用內服、外治及練功等方法,進行個體化綜合調理治療,覺少的老年人也可以實現“一覺到天亮”。
針對不同原因的睡眠時間變短,可有針對性進行調整
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覺少”——應該從心理上進行自我排解、自我放松,可在醫師指導下,辯證服用具有疏肝解郁、安神寧心的中成藥,平時可進行太極拳、八段錦、導引養生功等鍛煉。
三種便于操作的助眠方法
泡腳 睡前用生姜、適量鹽加溫水泡腳
艾灸 艾灸足三里穴、神闕穴
按摩 按摩足三里穴、內關穴、外關穴、神門穴
飲食方面
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脾胃功能與睡眠質量會相互影響,飲食不規律,饑飽無度,狂吃猛喝,必然損傷脾胃。脾胃功能不好,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飲食要有規律,盡量避免進食油膩、香燥、刺激性食物,晚餐量控制在七八分飽即可,避免吃難消化及易導致腹脹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等。
老年人睡覺前4個小時還應避免進食具有興奮作用的食物,禁喝濃茶、咖啡等,盡量不要睡前加餐、大量喝水。
作息方面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是睡眠養生的一大法寶。睡好子午覺,對于提高睡眠質量有非常大的幫助。
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睡眠四部曲,對增加睡眠時間和提高睡眠質量也是很有好處的。
睡眠四部曲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遵循“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睡五更”的科學睡眠原則,養成定時起臥的習慣,避免熬夜和賴床。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臥室要安靜溫馨,避免聲音嘈雜和強光照射;床墊要軟硬適中,老年人不要睡太軟的床,以免影響睡眠。
保持平和的睡眠心態——睡覺前充分放松身心,擺脫“天黑就怕,見床就愁”等影響睡眠質量的心理陰影,在心理上要有“能睡好”的堅定意念,盡量不要給自己“睡不著”的心理暗示。
做好前期的睡眠準備——睡前避免情緒激動和劇烈活動,避免長時間看手機、聽廣播。可做深呼吸練習,調整呼吸頻率或喝杯熱牛奶,聽一曲輕音樂,還可以沖個熱水澡。
人體生物鐘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如果只關注總的睡眠時間,而不管睡覺的起臥時間,生物鐘的運行規律就會被打亂,睡覺時間再長也是無益的。生活作息應按照生物鐘的運行規律進行,才能起到養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