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趨勢和現代政治文明的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社會組織發展較快。但總體上看,數量較少,發展潛力有待挖掘;能力有限,作用與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支持體系沒有建立,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瓶頸。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社會組織中,除了操作性社會組織外,還有眾多的支持性機構,它們有的提供資金、有的提供服務、有的提供培訓或咨詢與輔導、有的提供辦公場所,共同構成了一個由基金會、能力建設機構、公益行業協會、會員制組織、公益研究與教育機構、專業服務機構、認證機構等組成的公益組織支持鏈。
而上海近萬家社會組織缺乏細分,絕大部分社會組織是自己募集資源自己做項目,有的社會組織募集的社會資金很多,自己都做不完。
社會組織的真正使命不在于自己做強做大,而是“使命達成”:即關注政府還沒有關注的社會問題并作出回應,當政府出臺普適性的社會政策以后,社會組織又去關注其他的需求,甚至可以功成身退(社會組織注銷的一個條件叫“完成章程規定的宗旨”),并不是一定要做成“百年老店”。
尊重社會組織主體地位
國際非營利組織專家薩拉蒙把社會組織的作用概括為三個方面:社會價值的捍衛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社會政策的倡導者和社會資本的建設者。但在當今中國,社會組織的作用是個理論討論充分而實踐顧慮重重的命題。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除了社會組織要有能力外,作為政府部門:一是要轉變思想觀念,破除“政府能做,干嗎要社會組織來做?”的模糊認識;二是要學會與社會組織互動,相信社會組織,樹立平等的思想觀念,寬容社會組織成長中的不足;三是要為社會組織提供參與的機會,促進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中成長,在發揮作用中體現價值,在公眾關注中提高公信力。
按照“尊重社會組織主體地位”的要求,為進一步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和作用發揮,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不斷擴大政社分開的廣度和深度,增強社會組織的主體意識。組織對全市700多家以企業或經濟組織為會員的企業協會進行政社分開工作,市人大正在修改相關法規,鞏固政社分離成果,逐步擴大政社分開范圍;同時,制定社會組織能力建設標準,推進建立現代社會組織制度。
暢通社會組織利益訴求渠道,明確社會組織的主體地位。增加黨代會、人代會、政協委員中社會組織代表或委員的數量。
推動建立政社合作長效機制,發揮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推進公益招投標和公益創投工作,完善運作和評估機制,推動全市層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化、流程化、透明化,打造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的信息、資源和項目對接的平臺。
(馬伊里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