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98歲華誕。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身邊,都有著許許多多年齡各異、風采各異、來自社會各界的共產黨員。
在這些共產黨員中間,就有很多人日常身體力行,以力所能及的點滴善行,踐行著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在建輝基金會關注的眾多行善者中,共產黨員就不乏其人。
手藝人王宏云:他是“板凳爺爺”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東二環文明村的共產黨員、曾經是木頭模具手藝人的王宏云,今年已經高齡八十一。
退休后,為了打發時間,王宏云用身邊隨手可得的一些邊角木料制作了一些結實而又實用的小木凳給鄰居各戶,大受歡迎,而平素就疼愛孩子的王宏云,又把視線投向了當地福利院里的殘障孩子們。
他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買來木材、油漆等物料,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根據殘障兒童的生理特點,做了第一批一百條紅凳,鄭重地交付給當地兒童福利院,并且分文不取,而福利院的孩子們都發自內心地喜歡王宏云為他們定做的凳子,七嘴八舌地“謝謝王爺爺”。
王宏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把給孩子們做板凳當成了一項雷打不動的任務,一天不動手做上好幾把,他都會覺得渾身不得勁,從劃線、切割、鉆眼、組裝、磨砂到油漆,反反復復近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一絲不茍。八年來,他省吃儉用,已陸續投入上萬元購買木材、油漆等原材料,而這筆錢對于他家說卻不是個小數目。
王宏云能全心全意善待素不相識的殘障孩子們,卻總是“虐待”自己——他早晨一碗稀飯、中午和晚上各一個饅頭就能度日了,節儉得不可思議!
每個這樣的小板凳,都凝聚著王宏云這位八旬老人善心護雛的濃濃心意。
“現在市場上的小板凳全都靠釘子釘、膠水粘,不結實。我這些小板凳用的都是結實的木料,全靠榫頭、卯眼固定。”王宏云告訴登門看望他的志愿者,“每次至少捐100個小板凳,每次我攢到了這個數,就會馬上聯系福利機構捐出去。”
退休不輟藝、年高仍善行的王宏云,不僅造福于街坊鄰居和各大福利院的眾多孩子,也感動了全社會。他先后榮獲2016年“合肥好人”、安徽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十佳志愿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清潔工歐格秀:收養的七個棄嬰已長大成人
歐格秀是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人,今年已滿八十一歲,也是老資格的中共黨員。
1990年,已有四個兒女、丈夫早逝的歐格秀還在當地人民醫院當清潔工,有人把一個才兩個月大、臉部被嚴重燒傷的女嬰送來醫院,二十多天了也沒人認領。看到女嬰實在可憐,善良的歐格秀就自己掏錢給女嬰看病,一直到孩子康復。之后,找尋孩子的親生父母未果,歐格秀就帶她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撫養,并給她取名叫樂撿愛。1994年,樂撿愛四歲的時候,為了讓樂撿愛被燒傷的臉部不那么嚇人,歐格秀花費三千多元帶她去醫院做了整容手術。那時的歐格秀,實際上掏不出三千元,她是通過多次賣血來換取樂撿愛醫療費的。
一直到2000年,歐格秀又先后收養了六個棄嬰,而且他們多有先天殘障。
為了養活這些孩子,歐格秀業余經常拾荒,甚至還賣血,但是從來沒想過放棄這些他們。其中有幾個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歐格秀也一直在努力地治療他們。
如今,歐格秀收養的這七個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多半都已成家立業。懂得感恩的孩子們讓歐格秀住到自己家中享福,但習慣了勞作的她卻不想閑著,更不想給自己養大的孩子增加負擔。
現在的歐格秀,在城中村租了個不到二十平米的破房子,靠擦皮鞋維持生計。但因年老力衰且認真,她擦鞋動作慢、效率低,顧客們大都會去相鄰的攤位,生意不好的時候,歐格秀只好到處收集破爛換錢。現在,出租房中堆滿了歐格秀撿來的廢品,留給她睡覺的地方只有半米寬。
如今八十一歲的歐格秀,耳不聾眼不花,說話還很幽默風趣,常用漢字都會寫,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女性。她的善良、無私和博愛,促使她對收養七個孩子無怨無悔,反而非常自信,令登門拜訪她的建輝基金會志愿者深受感染。
鄉村醫生陳金正:二十年翻山越嶺隨叫隨到
生于1970年1月的共產黨員陳金正,2000年開始在云南省東北部的會澤縣大海鄉大垴包村衛生所從事鄉村醫生工作。
會澤縣大海鄉素有滇東北“小西藏”之稱,著名的蔣家溝泥石流發源地就在那里,而大海鄉又是全縣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落后、生活最貧困、工作最艱辛的鄉,生存條件惡劣,醫療條件更是相當貧乏。大垴包村委會下轄十二個自然村,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從村委會到最遠的自然村有十五公里山路,徒步需要三至四小時,若逢大雪封山,更要走五至六小時,然而,只要鄉親們需要,陳金正總是不辭辛勞,翻山越嶺,風雨無阻,送醫上門。
二十年來,陳金正行醫的徒步行程達兩萬多公里,踩爛了六十余雙鞋子,平均每月要出診十五次左右,每月都要分別到所有自然村進行一次預防接種,三個月要進行一次全面回訪,對所有自然村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要進行一年一次的體檢,這些都靠他的一雙腳一步一步走著去完成。由于長期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陳金正積勞成疾,腰肌勞損成了去不掉的病根,但他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只要接到各村村民的求診電話,他都會克服困難盡快趕到。
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鐵腳村醫”的陳金正,用自己的行醫長征路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奉獻使命。
每一位行善者,也會老邁、孱弱甚至罹病,也會“需要”——誰來幫他們?
助人者往往不能助己,可我們又何能袖手旁觀?
幫助助人者度過難關,讓助人者永不悲涼——這一種“善”的力量,應當薪火相傳。
善助善行,善得善果,這一種善念,愿你我溫柔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