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真正適合孩子的“育”與“教”
點擊標題下方“天使在線幸福家庭”關注
故事發生在1983年的斯洛伐克, 一名新來的女教師達瑪莉剛到一所郊區小學任教,便在點名的時候,要求每個學生同時介紹自己父母的職業。
似乎這是為了能夠全方位的了解這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
但很快, 我們發現這便是假公濟私最快捷的手段了。
她漫不經心的讓家長們幫她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小忙”,從做蛋糕,做頭發, 修臺燈,到將蛋糕托運出國,這一切的“小事”讓那些一邊教育著孩子要誠實的家長們,一邊阿諛奉承,而每次獲利后,達瑪莉便會向家長們劇透考試的重點。
而如果拒絕幫“小忙”,達瑪莉一面會和善得表示出絕對的理解。
但最終卻讓孩子們來“買單”, 故意刁難,讓那些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即便他們能正確的回答問題,也企圖顛倒黑白,毫不吝嗇的羞辱他們。
不知這樣的故事聽著是否有些熟悉, 這是斯洛伐克電影《女教師》的故事,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且不談這位老師的品行,但作為一名教師,意味著什么? 教師就能給學生下定論么? 學校又是不是應該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的成績是按照家長的表現來打分的么? 學生就是什么都不懂么?
在上學的時候,我就一直有個不成熟的小想法“ 既然付了錢來上學,為什么從沒有人問過我想學什么? ”
上周, 有幸去聽了著名日本言說教育家塔卡Taka老師的言說教育課程。一解我對于師生之間的迷思。
我們知道, 在一個家庭中, 丈夫和妻子有了愛,生下孩子,而孩子從物理上來說是母親孕育下來的。
而在教育中,老師就像是一個家庭中的父親, 而學生就像是母親,智慧就是孩子。因為智慧是本身就存在于學生的體內。
而因為學生一個人是無法孕育孩子的,需要他人的引導, 因此,在教育中,孩子,也就是智慧是永恒的。
教師不是傳遞新知的人,只是將原本存在于學生體內的智慧挖掘出來罷了,因此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
治療教育面對的雖是我們口中所謂的”特殊兒童“,但這些孩子實則是我們的老師,指引著我們通向未來的大門。
1. 自我犧牲:
將孩子視作是自己的孩子看待,常常我們需要犧牲自我的生活。
2. 治療教育是終身的:
即便你只同孩子待一小段時間,也必須要從長遠的目光去看待,如何獲得呢? 你只有通過你在現實當中終身與這些孩子鏈接的經驗,只有這樣的經驗,這樣的視角,你才能給出建議。而這并不應是出于一種義務,而是一種需求。
3. 孩子與你之間的關系:
這便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孩子便是智慧的存在, 我們要做的便是引導 ,同孩子共同創造出智慧
4. 高水準的藝術活動:
所謂高水準的藝術活動并不是說我們必須要那些有著高技巧的藝術家傳授。 當然有技巧很好, 而更重要的是,高水準的藝術活動應該是直擊心靈的,應該是讓學生自身真正的活在藝術之中。
5. 知識:
每個人都必須去學習, 而且是自學。 因為問題來自我們所處的不同的情形之中, 我們沒有辦法像大學教授去請教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并沒有實踐過, 他們的知識并不是基于經驗而得來的。 真正的知識應該是基于經驗而獲得的。
6. 合作:
三個人的智慧加起來就相當于一個菩薩的智慧。
教育不僅僅是一個人在要去照顧這個孩子,而是整個社會要共同合作去照顧這個孩子。
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視野,每個人的步調也是不一樣的。 就像是說話的速度,思考的速度,我有我的節奏,你有你的節奏,我們應該共同去找到第三種節奏。 這便是我們同孩子一起孕育出來的智慧。
以上六點, 前三點是走位一位教育者所應該擁有的基本態度,而后三點則是我們如何打開孩子的心門。
而在現今的智能革命面前, 我們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環境和經濟挑戰,當下傳統教育與未來的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運用相脫軌。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知識崇拜本身無法提升孩子創造力,以老師和學校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跟不上時代。
教育應是一個團隊合作,不是教與學,而應是同學生共同去創造智慧。
而老師則應該是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 在每一個孩子的”出廠設置“中都擁有著智慧之光,只是,他無法自己孕育智慧,需要教育者,家長的指引。
*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