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東西湖區婦聯 臨空港婦女之家
//
婚姻需要獨立與親密
“
您是心理咨詢師吧,我想跟您說一下我的苦惱。我和婆婆的相處讓我都有心理問題了!我總是揪著她對我的不好不放,這個坎就是過不去,我要怎么辦啊?
”
這是編者接待的一位年輕媽媽述說的苦惱,她孩子剛剛一歲多,生育后婆婆專門從農村過來照顧她們。但思想觀念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讓這對婆媳兩次發生嚴重的沖突,最后打了報警電話才平息!這位年輕的媽媽非常痛苦和糾結:讓婆婆回去吧,她一個人搞不定孩子,老公也不放心;讓婆婆留在這里吧,整個家都雞犬不寧,夫妻感情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在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這樣的案例真的是數不勝數。像婆媳、翁婿兩代人之間的沖突都是婚姻家庭生活里的重大殺手,夫妻關系的分裂和隔閡也往往由此開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告訴大家一個法寶:從步入婚姻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兩大能力——獨立能力和親密能力。
首先要有獨立的能力
有心理學家指出,現代中國人的主要心理問題源于界限不清,大多中國式的家庭是“一鍋粥”——你我不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這樣的模式的確更有利于生存,比如:一個人發展好了,會主動幫助全家人;兒子媳婦有困難,父母會主動出錢出力。這種模式對已經有獨立能力和邊界意識的年輕人來說,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再怎樣有能力,也有脆弱和需要幫助的時候,親生父母的幫助會讓人感到溫暖、內心充滿力量。
但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分離個體化”。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為了在一起,而親子關系是為了分離。父母要做到的是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讓孩子的身心同步發展,比如:自我照顧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足以養活自己的專業技能……
有了獨立的能力,就會有相應的邊界意識——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進入婚姻之后,我們可能會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幫助,但要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我們自己的責任,父母只是來幫忙的,比如:白天上班請父母幫忙帶孩子,回家之后可以主動讓老人“下班”,在經濟上該出錢出錢,在家務上該出力出力;同樣,在孩子教育等問題上和父母發生了沖突,我們可以聽老人的建議,但最終得我們自己拿定主意,因為孩子是我們自己的。
很多年輕的來訪者會抱怨——我也想這樣啊,但父母不聽我的啊,不放手啊。其實,當年輕人有擔當有責任的時候,老人就會自動后退,不退是覺得年輕人挑不起大梁。
除了獨立,我們還需要有親密的能力
其實“界限”“分離”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很多年輕人把獨立理解成了“帶著情緒鬧革命”,把自己搞成了“獨行俠”。而當這些年輕人陷在婚姻的柴米油鹽里、工作的朝九晚六里、一孩兩孩的圍繞里,才會發現,只強調“獨立”會讓自己變得無助。大家都是平凡人,在無奈加班時需要有人去接孩子,在疲憊不堪回家時希望有碗熱飯在等你。
親密,是一種連接和擁有的能力,是一種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一種求同存異、有你有我的能力,歸根到底,親密是一種愛的能力。
熱播電影《人生大事》講述了一個賴痞青年如何走上美好新生活的故事。在故事開始,他為人仗義,但胸無大志,整個人都“立”不起來,和父親、女友的關系都陷入僵局。是因為他缺愛嗎?不是,是因為得到愛并不會讓人學會與人親密,而相反,愛他人,才有親密的能力。當武小文進入他的生活后,他才漸漸學會了愛他人。這時,他的生活一路反轉,“立”了起來,最終得到了父親的尊重和贊許,也重新贏得了女友的心。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越是無條件不計較得失的付出,越能得到真愛。
夫妻關系是婚姻里的壓艙石。在處理兩代人的關系時,如果我們能始終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愛彼此,保持親密,父母看到這樣和諧美好的小家庭時,自然會更多祝福,更少干涉。
~~~~~~~
(武漢雅心 陳茗)
原標題:《婚姻里,擁有這兩大能力,可能比經濟條件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