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婆媳相處之道。
有人說我對我婆婆比對我親媽都好,也有的婆婆說,我對我兒媳婦那真像是親閨女。其實要讓我說呀,那是不可能的,也大可不必。
我這話聽起來好像是有點不盡人情,但你聽我分析完之后再下結論。
一個客戶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她是從小跟著父親長大的,別人有房有車她都不羨慕,看到別人跟媽媽特別的親密,她真得是無限向往,所以結婚前她就發誓,將來我結婚一定要帶婆婆像我自己的親媽一樣。
婚后,女方的確也是對婆婆特別好,平時她都會留心到婆婆的喜好,看到適合婆婆的衣服就買下來;只要是在婆婆家吃飯,她都會盡力下廚去幫助婆婆,去做大家喜歡的飯菜;平時她和婆婆的交流也是電話、微信都不斷。
當然了,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遇到她和老公有矛盾的時候,也會向婆婆傾訴。她以為:我這樣真誠地對婆婆了,婆婆就跟自己媽一樣,她一定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但是事實上,當她向婆婆吐槽老公不做家務的時候,婆婆的態度讓她非常的失望。在坐月子期間,婆婆來照顧她了。
說是來照顧她了,其實婆婆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小孫子身上。婆婆一口一個“哎呀,這大孫子長得像我兒子,這個孩子像爺爺,哎呀,像叔叔”,就是不提剛剛生產后的她。
哺乳期間她感冒了,咳嗽不斷,她起初也考慮到哺乳期堅持著沒有吃藥,半個月之后越來越嚴重,白天夜里不停地咳。她剛提出來說讓老公給自己買點藥,婆婆馬上就站出來反對,說哺乳期間不能吃藥,會影響到給我小孫子喂奶,可不能讓孩子餓著了。
這時候她和婆婆的關系就徹底翻車了。她不理解自己把婆婆像親媽一樣的對待,為什么在婆婆的心里,她怎么就排在了最后面呢?
另外的一客戶來找我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說,我離婚是跟我婆婆離的。她的婆婆和公公感情不太好,公公常年不回家,所以她們結婚的時候就為了方便照顧婆婆,婆婆也照顧她們生活,就把婚房買到了婆婆家的隔壁,一日三餐,婆婆都會給準時的做好了,等他們來了一起吃。平時也習慣了因為離得近,經常不敲門婆婆就到他們屋子里頭來給他們收拾衣物,打掃衛生。
她的衣服剛換下,婆婆就趕緊換到洗衣機洗了。有的時候因為老人不太懂,直接就把她的羊絨衫從一個成人號的給洗個縮水成了一個兒童大號的衣服。她平時喜歡看書,看完的書她就扣在自己床頭邊上,想著晚上睡覺前的時候再看一看。轉眼書就找不到了,看到哪一頁找不著了。更讓她尷尬的是,月經期間的衣服她換下來還沒有來得及洗,婆婆就從很隱秘的藏起來的角落里翻出來替她洗了。
她說老公幾乎沒有私人空間,和老公交流過的所有的事,婆婆都知道,而且一定會參與。她跟老公所有的矛盾都在婆婆的介入下,最終都以她的道歉結束。因為每當她想要說她自己的理由的時候,婆婆會去說你看看,我一心一意的為你們付出了那么多,我不比你委屈嗎?那我圖的不就是讓你多讓著點我兒子嗎?
終于她提出了離婚。
在第一個案例當中,兒媳婦帶婆婆確實如親媽;在第二個案例當中,看起來婆婆帶兒媳婦好像是親閨女。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任何的行為都有目的驅動性。當兒媳婦待婆婆如親媽的時候,她期待的是婆婆對待自己要超過對待她的兒子。這是不可能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她永遠無法超越兒子在婆婆心目當中的位置。
那當婆婆對待兒媳婦如親閨女的時候,其實她也是有訴求的婆婆,她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能讓兒媳婦完全無條件地包容她的兒子。這是兩個關系,這也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才能夠恰當地來把握婆媳關系的距離呢?
跟大家分享有一類關系,這個關系我們平時也需要維護: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要送點小禮物,節假日期間我們會想著去祝賀對方,對方家里有什么大事我們需要送上個紅包;在工作當中伸手幫忙也是要幫忙的。
但是他們的關系,在本質上就會因為利益沖突,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才能夠讓獨自覺得安全,而這種關系就是同事關系。
其實,要是我們把握婆媳關系的恰當距離,把握的像同事關系一樣,有共同關心的人,有共同的生活圈子,也有不同的利益角度,更有需要保留的空間,用這樣的一個相互協作的態度去處理婆媳關系,大體上就會相安無事了,也不會對彼此有更高的期待。如此,就是相信夾在中間的愛人也會覺得輕松多了。
那么,把婆媳關系處理成像同事關系一樣的分享您get到了嗎?
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
我是律師張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