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朋哥哥
愛上博物館
大朋友小朋友們好,我是朵朵~
之前推薦給大家重回北京的阿富汗展,今天開展啦!我第一時間到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大家探展。
??2019年4月18日-6月23日
??北京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三層展廳
??60元/人,優惠政策詳見官網
首先告訴大家好消息,這次展覽相較于故宮展出時,有了這些變化:
1??展板內容做了詳盡的補充。
2??展牌內容緊緊扣住了文化交流,尤其是多了與中國文物的對比。
3??之前只是感覺漂亮的配飾,如今展示出了如何使用。
4??做了一些場景復原、互動展示,更加身臨其境。
展廳現場
終于看到了久別重逢的“阿富汗珍寶展”,和孩子去看前,朵朵準備了7個小話題,先來了解吧!文末還有重磅福利哦~
1
“器服物佩好無疆”
展覽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
這可能是很多大朋友看到海報后的第一個問題。
器指器具,服指服飾,物指物件,佩指佩飾,好無疆,則是好的沒有邊際??吹接腥送ㄋ椎姆g過來,就是:穿的戴的用的看的東西都好得沒邊兒啦!
這句話取自中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周穆王(約前1054年-約前949年)曾經到西方巡游,除了見到西王母,還見到西方的奇珍異寶,就用“器服物佩好無疆”來形容它們。
從故宮展出時的“浴火重光”,到在清藝博展出時的“器服物佩好無疆”,我們對阿富汗這批珍寶經歷戰火的故事已經熟悉了(>>點擊了解這個故事),這一次,不妨把重點更多的放在展品本身講述的故事上。
2
230多件(套)的珍寶
有沒有一條線可以串聯呢?
大朋友們在看展前,如果能了解展覽的單元分布,就不會感到特別凌亂啦!
這個展覽分成4個單元,分別是4個文物出土地點,也分別對應了4個歷史時期。收好下面這張圖,一目了然:
3
這里為什么有這么多漂亮的金器?
相信大家都會第一眼就被展覽中極其精致、閃亮的金器吸引!
尤其是這頂金冠,綴有金花和上百枚金樹頁,當你從它身邊走過,微微的氣流都會帶動輕薄如紙的金片舞動起來。
許多漂亮的金器都集中在「蒂拉丘地」這個單元,這里還有一個名字,「黃金之丘」。
這一帶發現了許多游牧部落的墓葬,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月氏族」。月氏,發音yuè zhī,舊讀ròu zhī,是中國境內以及周邊的一股重要的游牧民族。他們經常與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作戰,最終被被匈奴擊敗,一分為二。
一部分向西逃亡,后來控制了大夏國,被人稱為“大月氏”,還有一部分留在中國甘肅一帶,被人稱為“小月氏”。我們今天看到的蒂拉丘地遺存中,很大一部分屬于大月氏民族。
游牧民族流動性強,不能像農業文明那樣積累很多大件的裝飾和藝術品,所以這里的展出多以首飾為主。雖然游牧民族經常遷徙,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貴金屬和寶石的喜愛。
他們在絲綢之路中作為重要的樞紐角色不斷擴張繁榮,最終大月氏民族中的一個部落統一了其他部落,建立了龐大的「貴霜帝國」,與西邊的「羅馬帝國」,東邊的「漢帝國」齊名,與「安息帝國」一起,被稱為當時的亞歐四大帝國。
4
為什么可以看到許多
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
如果你和孩子讀過希臘神話,那么一定會在展廳中發現許多驚喜!你能看到:
黃金的愛與美之神阿芙洛狄忒
青銅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希臘古典式三種柱頭之一:科林斯式柱
它們來自「阿伊哈努姆」,這是一座位于阿富汗的希臘古城遺址,也是地球上最北邊的希臘化城市遺址。
為什么會這樣呢?不妨和孩子了解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我們很熟悉,他是希臘北部的馬其頓人,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他的老師。經過數十年的征戰,他領導著希臘聯盟勸降埃及、打敗波斯帝國、進入阿富汗地區逼近印度,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他把希臘文化帶向東方,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根據新近的相關研究,這座古城是塞琉古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安條克一世(公元前281年-前261年在位)于公元前280年開始大規模營建的,并在公元前2世紀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的統治下得到進一步發展,直至約公元前145年游牧人的入侵而導致該城的毀滅。
所以,你能看到許多展品表現了希臘特色的文化。
5
為什么展覽中有許多
與中國相關的文物?
在展覽中,你會看到許多交叉對比,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中國文物:
比如在蒂拉丘地2號墓出土的神人馭龍吊墜,在中國境內也曾出土相似的紋飾。
比如在蒂拉丘地4號墓出土的靴扣上,仔細看馬車是中國式樣,馬車上的車夫也是中國漢代人的打扮。
為什么會這樣呢?張騫出使西域后,阿富汗成為漢唐時西域地區的重點管轄范圍,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東西方文明在這里相遇。
蒂拉丘地墓中出土的安息銀幣、羅馬金幣、希臘神靈、中國西漢銅鏡與絲綢、敘利亞或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風格黃金飾品等;
貝格拉姆遺址中,發現了希臘羅馬風格的青銅鑄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敘利亞的玻璃、埃及的銀器和石制器皿等,甚至還有9件中國漢代的漆器。
這些無不向我們證明阿富汗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公元1世紀象牙制女神雕像
公元1世紀的男青年胸像石膏圓板
公元1世紀的彩繪高足杯
6
這個展覽,為什么
格外值得和孩子一看?
1??不同文化的交融體現的淋漓極致。
阿富汗位于亞洲的十字路口,因此這一地區也曾被來自東西方的各大帝國先后統治過。
這其中包括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帝國、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大唐帝國、成吉思汗的帝國等等。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帶的文化出現了異彩紛呈的融合——既能看到東方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也有西方的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
這次中國巡展的展品主要集中于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希臘文化的傳播者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之后,同時也是漢王朝絲綢之路開辟之后的幾百年。
透過這個展覽,你會和孩子非常強烈的感受到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
2??展覽歷經戰火,我們感同身受。
展覽展示的歷史是一部分,而展品本身的經歷,更讓我們感觸良多。
位于亞洲心臟地區的國家阿富汗,自從1980年開始就不斷陷入戰爭,從蘇聯入侵到美國入侵再到如今的內戰,這些都對這個原本擁有璀璨歷史與絢爛文物的國家造成了不可恢復的毀滅。
在這個國家最大的博物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里,自從戰爭開始以來,超過70%的文物遭受到了破壞,有的毀于炮火,有的則被劫掠變賣海外充當軍費。
曾經有著相似經歷的文物大國——中國或許最能理解這一份心痛,因此也倍加珍惜的接力巡展“阿富汗國寶”。
文物是恒久的,它將千百年的人類歷史與智慧結晶凝結保存;文物也是脆弱的,任一的破壞——戰火、盜竊、劫掠,都可能將它的美麗毀于一旦。
7
阿富汗的歷史非常復雜嗎?
有沒有一些輔助工具呢?
1??帶上一份「阿富汗與中國」歷史大事件對照表 ;下載「耳朵里的博物館」設計制作的看展學習單
2??通過「耳朵里的博物館」音頻導賞,和孩子重點了解10件文物
??點擊收聽
8
什么?還有福利?
重磅講座《我眼中的阿富汗》
對話專家:朋朋哥哥X邵學成博士
和阿富汗和絲綢之路宗教考古美術專家
一起看戰火中幸存下來的阿富汗瑰寶
○主講人:
朋朋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