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說在張槎白坭村,呂姓人貼門神是堅決不貼關公像的!而同村的楊姓、梁姓人就沒有這種“奇葩”的習俗。同在一條村,為什么習俗會相差這么遠?小編今天就帶你走進白坭,一探究竟。
南宋開村,至今已700多年歷史
白坭呂大叔告訴小編,白坭村據傳于南宋末年建村,村民又以呂姓為主,所以附近街坊都稱為白坭呂。
在村里的屋子下,道路兩旁全是帶有點點紅色的麻石。有些已經直接用水泥鋪在上面,成為新的平整的道路,而有些麻石用來填補了池塘邊緣或自家門前空缺的地方,還有一些鋪成桌子和凳子,供村民休閑娛樂。
麻石鋪砌的桌子和凳子
光緒年間的“白坭正街”
白坭村龍脈——白坭大道
沿著白坭大道斜斜地進入村子,小編看見兩邊都是平房,還有各種小商鋪。不過,呂大叔告訴小編,舊時,由村口的風水榕樹-東白坊正街-西石坊正街-呂氏宗祠的這一條約350米的道路才稱作白坭大道,也是大富、村尾等村進入白坭村的唯一道路。
白坭村“龍脈”:白坭大道
這一條350米的道路至今仍被村里人叫做“龍脈”。走在“龍脈”上面,小編感覺自己好像更氣定神閑了一樣。呂大叔還說,除了“龍脈”,村委會前的這口池塘還是“龍脊”。有趣的是,許多年前,呂姓祖先把這口池塘抽干水后,才發現池塘中的地形就像拱形一樣,這把池塘分開成兩口,只是水滿的時候看上去只有一口池塘罷了。
白坭村“龍脊”
小編在白坭村晃蕩了這么多次居然不知道?真是失敬失敬。
張槎古八景 白坭獨占其二
走過了“龍脈”、“龍脊”,小編就來到了渭水坊的這片竹林。呂大叔說,古時候的白坭,全村筑高墻環繞,在村子的主要出入通道還設有閘門和炮樓。圍墻差不多有四米高,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村人或者是盜賊進村子里偷竊。不過可惜的是,近年來,炮樓和圍墻都被逐一拆除了。
渭水坊竹林
除了圍墻炮樓,呂大叔還念念不忘村里的古景。在張槎古八景中,白坭古景“高樓雨灑青苔石,白坭崗上古松青”獨占其二。古時村內高樓坊街道都是用石頭鋪砌,下雨時滑滑的就像是青苔一樣,好看得不得了。而在白坭松崗(今輕工路與風林路交界處)處,松樹密密麻麻地種在一起,風吹過的時候,松樹葉便發出響哨子一樣的響聲,煞是好聽。
張槎古八景
東便竹基竹圍城,羅鄱羅婆梳洗凈。
弼塘燈火夜光明,大沙清水楊柳綠。
高樓雨灑青苔石,白坭崗上古松青。
牛路孤燈夜月明,潁川門口對永興。
明清兩座祠堂變身活動中心
小編沿著白坭大道一直往前走,在白坭文化中心旁就見到了兩座一左一右連在一起的祠堂。
走累了,呂大叔帶著小編在祠堂歇一歇,喝口茶。只見老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象棋、打麻將,呂大叔告訴小編,這里已經是村中老人活動中心了。
明清兩代祠堂云津呂公祠和呂氏宗祠連在一起
呂氏宗祠是一座三間兩進祠堂,石頭門額為陰刻,署“道光辛卯年”。90年代,呂氏宗祠由族人集資重修,保留了原祠堂的格局,只是在一些地方貼了現代瓷片。
呂氏宗祠的龍船脊
在呂氏宗祠旁的云津呂公祠,規模要比呂氏宗祠大,是典型的“人”型封火墻,屋脊從建筑外立面看也悠久得多。呂大叔說,這座祠堂在明朝建立,是白坭村呂云津后人供奉云津公的牌位,并在清代重修過,是一座典型的三間三進祠堂。
精美嶙峋的屋脊
傳說中的藥王廟
呂大叔告訴小編,張槎白坭藥王廟由來已久,保佑了白坭周邊歷代百姓平安繁衍。但是,藥王廟建于什么朝代,供奉什么主神,現在都無從考究。后來因為戰事延綿及日寇侵華,藥王廟墻垣坍塌、野草叢生。解放后,白坭藥王廟被拆,藥王廟碑就安置在白坭玉景公園一角。
白坭玉景公園
藥王廟碑
白坭呂不拜關公
還記得出發之前的問題么?白坭呂為啥門神不貼關公像?呂大叔說了一通,小編才恍然大悟。
每年農歷新年前,張槎家家戶戶都有貼門神、對聯的風俗。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辟邪除災。白坭呂一般貼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而必定不會貼關羽像的。
原來,相傳在三國的時候曹操聯合東吳孫權攻打荊州。東吳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
關羽大軍兵敗麥城。而呂蒙追殺關羽到麥城以后,便斬殺了關羽。自此,白坭呂門神不貼關公像,亦不會拜關公祈福。
村內老房子
白坭村人不吃鴨
白坭村人為啥不吃鴨?呂大叔說其實和兩個典故有關。
一說是相傳古時白坭一帶發生天災人禍,祖先被埋在泥水之中,是鴨子把泥水喋開,成為他們的“救命恩人”。之后,部分白坭村人不但不宰殺鴨子,也從不吃鴨肉,甚至還一度立廟供奉。
另一種說法則是,在明朝成化年間,蓮塘村民建了一座主帥廟,供奉著康公主帥。有一天康公主帥變作了一只蟛蜞外出視察,誰知差點被蠻牛所傷,幸虧一只鴨子救了他。
契神,是傳統的祈福習俗。父母將嬰孩過契給神靈,祈望神的威靈來護蔭其兒女,得以無災無難地成長。而部分白坭村人“契”康公主帥。現在,這些白坭人依然不吃鴨肉。
文字/廣佛都市網呂燕珊
圖片/呂燕珊、周金滿
整理/張槎微新聞微信編輯小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