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地的畫
吳衍休 《美術》 1980年03期
顏地(1920—1979)于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專門從事山水畫創作,在老一輩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付抱石、李可染以及石魯等人的影響下,他在山水畫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努力實踐,終于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顏地是山東省榮成縣人,出身貧苦,幼年當過徒工。1944年參加革命,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文工團、電影公司、北京中國畫院等單位從事美術工作,擔任過科長、畫士、,創作組長等職務,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顏地同志從事美術創作,完全靠自學入門,他作畫十分勤奮,常常廢寢忘食,有時甚至由于過度勞累而休克。粉碎“四人幫”之后,顏地同志的身體已經十分衰弱,但精神格外振奮,仍帶病參加歡慶勝利的美展的創作,頑強地和疾病搏斗。從他身后留下約百幅中國畫遺作和數以千計的寫生畫稿中,可以感受到顏地同志熱愛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看出他對藝術創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忠誠態度,了解到他藝術成就的由來。
“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顏地青年時期投入革命隊伍并開始了藝術生涯。新中國成立后,他的畫筆轉向山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一個對土地愛得深沉的貧農兒子,參加了對侵略和蹂躪這片土地的內外反動派的斗爭,并親眼見到這片土地的解放和復蘇,怎能不激發起對祖國土地的熱愛和表現欲望呢?顏地同志對祖國河山是以高度的熱愛和深長的情誼去感受的,因而他筆下的山川無不是生意盎然,引人入勝。記得1974年當“四人幫”肆虐時,在他們搞的“黑畫展”中,有幾幅顏地的畫,許多觀眾被畫中詩一般的美的境界所打動連連贊嘆,全然沒有理會這是“受批判的黑畫”,從這也可以看出顏地的畫動人心弦的力量。
顏地的畫所以如此動人,根本原因在于“美”和“真”。唯有“真”,能令人信服,令人如臨其境;唯有“美”,能令人感奮,令人陶醉。真,就要求形象刻畫的精微,布局的合理等等;“美”,就要求通過取舍,夸張,虛構等各種藝術手段,達到形象的精粹,符合形式美的規律,產生鮮明的意境。
中國畫向來被稱為“無聲的詩”,詩的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境的產生來源于畫家的主觀感情和被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結合。山水畫家除了必須對祖國山河多情善感以外,還必須把創作立足于描寫真實的基礎之上,脫離了真實的主觀臆造,或者無動于衷的模擬自然,都不可能產生詩意,這更不是胡涂亂抹而可以僥幸得之的。顏地同志不僅十分重視學習傳統,同時尤其致力于深入生活進行寫生。凡是看過顏地的寫生稿的人,無不為他觀察自然的深入細致和刻畫形象的細致入微而嘆服。顏地創作時,仿佛是隨意揮灑,實際上他對大自然曾做過反復深入細致的觀察描繪,丘壑在胸,造化在手,“若不經意”其實正是“經意至極”的結果。
顏地往往交替采用潑墨法,破墨法與積墨法,以取得淋漓而又深厚的效果,有時為了造成強烈的對比,把部分山石畫得極為濃重,以突出明亮的部分,這正如龔半千所謂“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是“計白當黑“的反用;同時這也是為了充分表現山石的質感,正如古人贊荊浩墨法的詩中謂:“近巖幽濕處,唯籍墨煙濃”。“四人幫”把畫得黑一點的山水畫都目之為“黑畫”,實在是無知!顏地的畫雄強豪放而又含蓄秀逸,剛健篤實而又綽約婉媚,粗中有細,剛中有柔,宛如他的性格品質。正如老畫家李可染在顏地遺作【煙江暮靄圖】中所題的“此圖雄山秀水,用筆極其蒼厚,墨氣騰然,實為亡友顏地同志生前絕品,顏地同志為人剛正不阿,品質高尚,展觀斯圖,如對其人,實不勝肅然慨然。”重讀他的作品,不僅使我增添了對這位畫家的無限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