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萬兜鍪,坐斷江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的這幾句詞熱情洋溢地稱頌了孫權——這位三國時期雄據一方的英雄人物。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他占據江東,和曹操、劉備三分天下,是一位以善于舉賢任能著稱的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軍事家。
孫權出生于漢光和五年(182年),當時孫權的父親孫堅任下邳縣丞。孫權相貌奇偉,長得“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孫堅認為這是貴人之相,以后定能成大事,所以對他非常喜愛。
孫權10歲的時候,孫堅幫助袁術出征荊州,進攻劉表。孫堅把劉表的大將黃祖打得大敗。不料他在圍攻襄陽時,被黃祖的暗箭射死。孫策把父親葬于丹陽,同時在那里招募人馬,投靠了袁術。從此,孫權隨從兄長開始了軍旅生涯。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他卻從未放棄學習。起初,他閱讀了《詩經》、《尚書》、《禮記》、《左傳》等書,后來又看了很多歷史和軍事方面的著作。這些書籍使他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干,逐漸成長起來。
孫權氣度恢弘,性格爽朗,待人以仁,處事精明果斷,又喜歡招納結交俠客名流,所以,漸漸地聲名遠播。
在軍事實踐中,孫權又立下了戰功。建安四年(199年),孫權隨孫策出征,進攻廬江太守劉勛。擊破劉勛后,又進攻沙羨,討伐黃祖。在此過程中,他經常參與出謀劃策,每每有獨到的見地,語驚四座。孫策非常驚異,知道自己在這方面不及弟弟。每當請客宴會之際,他常常告訴孫權說:“這些在座的名士豪杰,將來都將受你統領。”
孫策平定了江東諸郡之后,初步奠定了東吳的基業。他為了使孫權發揮才干,任命孫權為陽羨(今江蘇宜興南)的地方長官。那時,孫權僅僅15歲。由于他年少有為,上任后,就被推舉為所在郡的孝廉,接著又被舉為州里的茂才(孝廉、茂才都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不久又由眾人推薦,代行奉義校尉,成了相當于次將軍的軍事將領。
東漢朝廷因為孫策在遠離京都的地方供職,頗有業績,派遣劉琬去封賞他。劉琬回朝后,常對人說:“我看孫家兄弟幾個,雖然個個都才具不凡,精明練達,但卻都福祿不終。只有孫權骨骼清奇,相貌奇偉,是大富大貴之相,而且壽數最長,你們不妨結交結交他。”
建安五年(200年)的一天,孫策到江邊打獵,被兩個刺客射中面頰,病情很快惡化。他知道自己不會好了,便把張昭等人請來,對他們說:“如今天下混亂,我們憑吳越人馬,江河險固,足以保有江東,坐觀成敗。卿等一定要好好輔佐我的弟弟啊!”他又叫來孫權,把印綬給他佩帶上,深情地說:“所有江東才子,若論在戰場上拼殺打天下,賢弟不如我;若論選賢任能,讓他們各盡其心,扶保江東,我不如賢弟。我死后,江東之業,就交與你了。”當晚,這位縱橫江東的英雄便辭世而去了。
孫策死后,孫權痛哭不止。張昭勸導他說:“現在可不是哭的時候。如今奸人競起,豺狼當道,如果主公只顧哀悼親人,沉緬于悲痛之中,簡直就如同開門揖盜,算不上是仁義之舉。”于是他幫孫權脫去喪服,換上戎裝,跨上戰馬,巡視各營軍隊。
當時,孫權雖占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六個郡,但是在這些地方的統治并沒有完全鞏固。舊日孫策的將士們也在猶豫觀望。孫權依靠張昭、周瑜等人的支持,統治才逐漸鞏固起來。
張昭,彭城人,是漢末名士之一,避亂江南,任孫策的長史,文武之事,孫策多委托他辦理。孫策死后,孫權像對待師長一樣尊重他,他便傾心扶助孫權。北來的名人流寓,因而也逐漸定下心來。
周瑜,是孫策年輕時結交的知己。他聽說孫策去世前來奔喪。孫權知他是一位難得的帶兵打仗的帥才,因而極力挽留他,他被留了下來,讓他統率江東軍隊,與張昭共掌大權。張昭是名士之首,周瑜有將帥之才,兩人為輔,影響很大,穩定而且發展了東吳鼎立于江東的局勢。
此外,追隨孫堅、孫策的舊將,如程普、朱治、呂范、董襲等人,孫權也以禮相待,為維護其統治起了一定作用。如董襲就曾在孫權剛掌事時說:“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除父兄舊人之外,孫權又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人都開始輔佐孫權。一時,江東人心歸附,才俊咸集。從此,不到20歲的孫權便成了江東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曹操聽到孫策已死,想乘機出兵進攻江東。他的屬下勸告他說,乘別人有喪事出兵征討,這是不合情理的做法。如果出兵不勝,則結怨很深,倒不如乘機厚待孫權。于是,曹操便上表朝廷,封孫權為討虜將軍,任會稽太守,駐在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