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名:夏侯淵
文武雙全--夏侯淵,不用說 這位仁兄的能力當列前矛。夏侯族弟,與曹操是連襟,相對于族兄夏侯而言,夏侯淵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將領,擅長打運動戰,所以當時軍中流傳著一句話,“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性格剛烈,勇力過人,他的軍事指揮藝術中最絕的一招就是神速,善于速戰速決,懂得棄強攻弱,用兵靈活,率兵四處征討叛亂,破昌、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梁興、韓遂、宋建等,屢立奇功。張飛奮盡全力才殺退,定軍山之戰戰黃忠20合不分勝負,(以我來看,按當時的情況來看,當時年已七旬的老黃忠是絕對不可能砍了妙才的,畢竟善于奇襲,行軍神速的夏侯淵將軍不是SB,若不是蜀漢郭嘉法正設計,還不知誰能出的了定軍山呢)。這位為曹操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悍將,也不會因為最終戰敗身死而失去他在三國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無愧于“妙才”二字!
夏侯淵
第十三名:張遼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遼武勇過人,善用長槍、金戟,武功高強,又謀略過人,多次建立奇功。還有著武將少有的突出的語言才能。觀其一生,膽氣蓋天,謀略精深。
劉備在撤退時遭張遼追擊,關羽與張遼交過手,未能擊退張遼,致使一半人馬被阻于城內。故關羽對張遼評價甚高,可惜毛本中將劉備關羽那一萬軍馬的損失一筆抹去了。張飛與張遼交手,也未能擊退張遼,由此可見張遼是高手之列,與太史策60合不分勝負,說明張遼武功在太史慈附近,與凌統戰50合雖占優勢但“不分勝負”,說明武功還是略低于關羽張飛。他最著名的一仗是合肥一役,“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其勇可比當年常山趙子龍長坂一戰。他大呼:“雁門張文遠在此”!一直沖到孫權麾下,以孫權這等一代豪杰,尚且只有“走登高冢”,不敢應戰。這一仗,直殺得東吳人人膽寒,十萬大軍頓時沒了士氣。孫權圍城十日,見事不可為,引兵退走,這還沒完,張遼并不滿足守城的勝利,他要擴大戰果,率諸軍追擊,幾次差點活捉孫權,典型的以少勝多,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
曹丕登位二年的時候,親自在洛陽召見了他,并詢問當日合肥戰況,稱贊他是“古之召虎”。合肥之戰后,他一直屯兵陳郡,遏制孫權。他病了的時候,孫權都不敢少動,孫權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其威風如是。吳國有嬰兒不肯睡覺并哭鬧,其母教訓之:再哭,張遼來了! 嬰兒立止哭泣。
張遼
第十四名:張合
先是袁紹手下的河北四庭柱,后又成為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三國馬超在身負血海深仇的情況下出場首戰3合敗張合,有網友做出如下點評:馬超身負殺父之血海深仇,“咬牙切齒”,臨陣心態屬于極端心態,因此更有可能采取冒險速勝戰法。從張合這個角度來看,面對一個殺紅了眼的對手,也很有可能招數上還未山窮水盡,意志和膽氣上先自輸了--張合想想也覺得冤呀,馬超啊馬超,是丞相殺了你父,你跟我拼什么命啊,我才不和你拼命? 故平等狀況下兩人交手,馬超20合敗張合應該還是合理,趙云戰張合,10數合張合氣力不加撥馬回走,緩上一口氣后還要再戰。曾在銅雀臺上大演花樣射箭,箭法高超人稱“神射手”。能使張合列為第14位的戰例是張飛第二次單挑張合:先四五十合,后張合一直死戰到百十余合,可以理解為110余合,也沒全敗,只是因戰場形勢不利才遠引的。到了后三國幾乎已沒人可于張合作對比,連諸葛亮都感嘆張合勇猛無敵。
張合
第十五名:徐晃
曹操最信任優秀戰將之一,武藝過人,使用大斧,IQ值也頗高,文武雙全,箭法了得,有“百步穿楊”之稱,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勛,被顏良20合殺敗(顏良是頂級高手,20合敗給他也不丟臉,張頜在趙云馬超面前也就能戰十多合吧,夏侯敦還十合敗給呂布呢) 戰許褚50合不分勝負,戰前,曹操雖然暗自欣賞徐晃,但并沒交代許褚不許殺死或打傷徐晃,所以兩人的50合平手是公平的,戰關平40合不分勝負,連曹操都贊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徐晃
第十六名:龐德
后人尊稱“白馬將軍”一代名將。最早期的勇猛見于潼關之戰,馬落陷坑.龐德步行殺出重圍,還順手救了韓逐.曹操攻打漢中時候,他代表張魯出戰,在以許褚領銜的車輪戰中,大展身手,得到了曹操帳下虎將的一致夸獎。關公盛名之下,獨龐德不服,與其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最終反手一箭,射傷關羽于兩軍陣前(別說暗箭傷人啊,畢竟是在正面沖鋒中使用的攻擊方式之一)給了當時不可一世的關羽狠狠一擊。
第十七名:甘寧
甘寧暴躁記仇,少有氣力,好游俠,為人勇猛剛強,忠心耿耿,勇往無前,頭插鳥羽,攜弓帶箭,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到了。建安十三年歸吳,大有作為,曾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被人們稱做常勝將軍。在與孫權交戰時曾射殺孫權部將凌操,并在此后與黃祖的戰斗中擒殺黃祖,濡須之戰時百騎劫曹營,夷陵之戰時身患重病,但仍堅持前往前線,與五溪番王沙摩柯的隊伍遭遇,被蜀國蠻將沙摩柯一箭射中額頭,此后逃到一棵大樹下坐著死去。宋代時,甘寧被封為神只,南宋時更加封“昭毅武惠遣愛靈顯王”,在一些小說作品中被稱為“吳王”。
甘寧
第十八名:周泰
周泰“東吳猛虎也”。膽氣絕倫,初與蔣欽遭世亂,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為生。孫策平江東時,孫權被山賊圍攻,近衛兵皆陣亡,惟有周泰奮不顧身,救出孫權,身中十二刀,差點戰死。在討伐黃祖一戰有功,后與周瑜、程普拒曹操軍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曹操出濡須,周泰勇戰擊退曹操。與韓當聯手戰平許褚,10合砍死五溪番王沙摩柯。
周泰
第十九名:魏延
智勇雙全,勇冠三軍,為人孤高,善養兵卒,勇猛過人,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有的書籍甚至將魏延代替馬超,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員。從戰功和能力來看,魏延有勇有謀,而且戰功卓越,見識超群。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被采納。在后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他跟隨劉備入川后表現突出,得到劉備器重,屢次被委以重任,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魏延
第二十名:張繡
“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短”。他是被《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遺漏的名將,試問二十四名將的槍神張繡武藝會差嗎?張繡被封作宛城侯,人稱“北地槍王”,使一桿虎頭金槍。張繡是武術名家童淵的大徒弟,趙云的大師兄,戰宛城時由胡車兒偷走典韋的雙戟,然后得以槍挑典韋,他的“百鳥朝凰槍”威震天下。后來與趙云大戰三百回合,被趙云的七探蛇盤槍殺死,從此趙云成了真正的槍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并沒有這樣的描述。這是從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所記敘的。
第二十一名:文丑
文丑未參加關東聯軍,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嘆息。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關純欲行刺,文丑斬之。磐河一戰,文丑連敗數將,十余合戰敗公孫瓚,差點擒獲公孫瓚,十余合戰敗公孫瓚(呂布曾數合擊敗公孫瓚,文丑戰斗力還是比呂布低一些),說明文丑武力比呂布也差不了多少,和少年趙云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隨后與顏良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先鋒顏良攻白馬被斬,文丑領軍為其報仇,據延津挑戰曹操,卻中餌敵之計而軍亂,文丑挺身獨戰,射退張遼,30余合擊敗徐晃,說明文丑武力低于顏良。追擊中正遇關羽,戰不三合,心怯欲走,被關羽趕上斬于馬下。
第二十二名:顏良
當年徐晃在楊奉手下時,與許褚大戰五十余回合不分勝負,然而,白馬一戰,二十回合便敗在顏良手中,其武藝高強,可見一斑,然而勇者勇矣,就是太有些缺心眼,當關羽橫眉豎目沖殺過來時,明顯是要來玩命的,顏良還想在兩軍陣前,生死懸于毫發之刻,與武圣攀談,先天智商的不足導致命喪黃泉,也使得起排名遠遠落后于關公。
顏良
第二十三名:鄧艾
滅蜀的罪魁禍首,具有超強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戰姜維數十余合平手,戰文鴦50合平手,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杰作而載入史冊。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被人喚作“鄧侯”。但他卻有個弱點,雖善于作戰,卻不善自保。最后導致艾與其子身首異處。連在洛陽的余子也被誅殺,妻子和孫子也被發配到西域。
鄧艾
第二十四名:姜維
他,是繼臥龍之后的麒麟,諸葛亮北伐事業的完美繼承者,蜀漢第五代執政大臣。在后三國中姜維就是諸葛亮的智慧+趙云的武藝+周瑜的俊美的完美結合,幾乎就是傳說中的完美。在有弓無箭的情況下仍能抓住郭淮射來的箭,反過來射死他。首次出場便戰退了蜀漢大將趙云,(雖說趙云當時年齡已不小,但可以戰退趙云的伯約怕是第一個)第一個把諸葛亮打的縱馬逃竄的人。九伐中原,降李簡部、斬魏將徐質、破大敵王經,一時挫魏國之威。
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