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畔浮云云表峰,北游奇險見居庸;
力排劍戟三千士,門掩山河百萬重。
渠答自今收戰馬,兜鈴無復置邊烽;
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袞龍。
明代詩人楚石梵琦的這首《居庸關》,道盡了這座千年雄關的波瀾與壯闊,也見證了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愛恨糾葛。身為“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關,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與紫荊關、倒馬關共同構成守衛北京的“內三關”,因其險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明朝時期戍衛京師的內三關
如果你以為居庸關僅僅是兩山峽谷之間的一道關卡,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拱衛京畿的邊防重地,居庸關是一個包含岔道城、八達嶺城、上關城、居庸關城以及南口城的縱深軍事防御體系。那居庸關到底是如何運轉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起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作用的呢?下面,我們便一起走近這座千年雄關,探尋其防御體系的組成以及隱含在背后的軍事價值。
依山而建的居庸關長城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
居庸關的名稱最早始于秦國丞相呂不韋聯合手下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一書,天下共有九處要塞之地,居庸便是其中之一。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居庸關在地理位置上便已經存在。
彼時,諸侯之間戰亂不休,各國通常都會在交通要道和山谷之間等險要地勢修筑崗亭派兵把守,由于關卡的規模比較小,一般稱之為“塞”。居庸關的前身——居庸塞便是當時燕國為抵御東胡而設立的北方要塞。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抵御北方匈奴對中原地區的侵擾,十分重視居庸塞長城的建設。《日下舊聞考》中記載:“始皇筑長城,居庸徙于此,故以名焉”,秦始皇下令修筑長城并強征大量的囚犯、士卒、民夫徙居于此處,由此帶來的充足人口使居庸塞獲得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開發。
為抵御匈奴而修建的秦長城
建武十五年 ,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關、 居庸關以東。--《后漢書·光武帝紀》
到了東漢時期,為更好地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開始在居庸塞上修建關城,以便于長期屯兵戍守,居庸塞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由此正式升級為居庸關。在此后的歷朝歷代中,居庸關的稱謂也在不斷變化,像西關、納款關、薊門關、軍都關等等都是以前用過的名字,唯一不變的是統治者對其持續不斷的完善和開發。
至明朝時期,居庸關的開發建設進入鼎盛階段,軍事防御體系更為復雜,規模也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為什么明朝如此重視居庸關的軍事防御建設呢?元朝末年,朱元璋的起義軍攻占大都,元朝覆滅。元朝的貴族統治階級雖然逃回北方地區,但其依然伺機反攻,不斷南侵。
為以絕后患,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痛下決心,耗費大量財力,派遣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等人對居庸關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其防守范圍和防御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扼守北京西北門戶的居庸關
我們都知道,居庸關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拱衛明朝首都北京。所以討論居庸關的戰略位置,首先要搞清楚北京周邊的地形地勢特點。
北京地處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地帶,西部是太行山脈,北部則是燕山山脈。太行山脈南起黃河,沿山西河北交界透逸北上;燕山山脈東起渤海,一路逶迤向西與太行山交于修長的峽谷地區——關溝,這兩大山脈交錯延續,峰巒疊嶂,共同構成了北京西北部的天然屏障。
北京地勢示意圖
從北京地勢示意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指蒙古)想要大規模入侵北京,必經之路便是關溝。雖然翻越太行山、燕山雖然也可以到達北京,但是對于以騎兵為主的游牧民族,難度無疑會大大增加。因此,關溝地區便可以看做扼守北京西北通道的咽喉要地,而居庸關便是建立在關溝的峽谷之中。
居庸巖險聞于古今,兩山夾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線,其側如傾,艱折萬狀,車馬難行。--《淮南子》
自古以來,居庸關便有“天險”之稱。《淮南子》是這樣描述的:兩座山峰交匯的峽谷地帶,最窄處車馬都難以通行,兩側懸崖峭壁、層巒疊嶂一望無際。居庸關關城的建設正是巧妙地利用兩側雄險的山峰作為天然屏障“據險制塞”,具有極強的軍事防御功能。
如此險要的地方,易守難攻,絕對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居庸關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關凡四重:南口者下關也,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十五里曰中關,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又十五里曰上關,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出北門又十五里曰八達嶺,又為之城,城南門至北門一里。蓋自南口之南門至于八達嶺之北門,凡四十八里……降自八達嶺,地遂平,又五里曰岔道。--《說居庸關》
既然居庸關的戰略位置如此重要,明朝統治者對其防御建設肯定是愈發上心。前面我們提到過,明代是居庸關開發建設的黃金時期,明朝200余年的歷史中一直沒有間斷的便是對北方長城這一浩大防御工程的修葺完善。
作為長城沿線上的重要據點,明朝時期,僅僅居庸關關城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擴建,此外,明朝中期,還在居庸關城北部修建了岔道城、八達嶺、上關城三處據點,在南部修建了南口城這一據點,再加上向內外延伸的108處隘口和堡城,由此,關溝峽谷之中綿延40余里包含五道關城的縱深防御體系正式創建完成。
居庸關溝五道縱深防線
第一道防線:岔道城
岔道城位于居庸關北部33里處,是整個居庸關防區的門戶,同時也是居庸關外重要的軍事堡壘,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方面,它是直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沖擊的最前沿關城,另一方面,它也承擔著軍事情報偵查、收集的重要任務。
作為南部八達嶺關城的前哨,岔道城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八達嶺的防御能力,起到了居庸關北部藩籬的作用,同時也成了居庸關防區內外交通要沖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第二道防線:八達嶺城
從岔道城向南走5里,便是居庸關防區的第二道防線——八達嶺城。八達嶺城雄踞關溝北端海拔最高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不同于岔道城的小規模防守,八達嶺城作為重要的居庸外關,“失此不守則居庸不可保矣”,因此,明朝廷派遣大量士卒在此處屯田戍守,八達嶺城也因此成為關溝地區一個重要的兵站。
第三道防線:上關城
從八達嶺城繼續向南便到達了上關城,它是明朝初年由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前朝居庸關關城舊址上建立而成的關城。由于上關城所處地形狹窄無法大量屯兵,后來又在其南部8里處選擇了一處相對開闊的區域修建了現在的居庸關城。新的居庸關城建好后,上關城的防御樞紐功能漸漸被新關城所取代,因此逐漸淪為了居庸關城的附屬。
第四道防線:居庸關城
居庸關城是整個居庸關防區的核心樞紐,其建筑規模最大,層級最高,駐守士兵數量最多。從地理位置來看,居庸關城位于整個關溝區域的地理中心,前可支援岔道城與八達嶺,后可與南口城聯防。從地形特征來看,居庸關城位于關溝區域地形相對開闊之處,關城南北兩側均十分狹窄,是建設城關的絕佳之地。在此處修建而成的居庸關城,建筑面積充沛,可供大部隊駐扎和軍需物資的存放。
居庸關城
由于居庸關城的核心樞紐地位,在關城南北兩側均建有甕城和閘樓,外部城墻處則建有大量的敵樓和敵臺。所謂的甕城和閘樓,主要是指在關城門口外側建造的半圓形或長方形防御臺,以此作為對關城自身防御的補充。敵樓和敵臺指的是在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跨城墻而建的墩臺,高出城墻之上,僅以高低作為區分,高的叫敵樓,可為兵士提供休憩住宿之所,低的稱敵臺,即為兵士巡邏放哨的地方。
此外,關城內部還配套建有兵器庫、糧庫、衙署等一系列軍事保障設施,可以說居庸關城本身就是一個精細完整的防御體系。
居庸關城南北兩側的甕城和閘樓
第五道防線:南口城
南口城位于關溝地區最南端,是整個居庸關防御體系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突破,北京城便需要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兵鋒。南口城最早建于永樂二年,在崇禎十二年時對其進行了加固與擴建,最終形成了南口城“環跨兩山之間”的建筑格局。
防御體系點評:
關溝地區自北向南依次創建的五道防線,層層遞進,前后呼應,形成了一個動態有機的整體。岔道城作為前哨偵察敵情,八達嶺城作為最險要的關口御敵于外,居庸關城坐處核心統籌指揮,南口城則作為敵人踏入京師的最后一道屏障。此外,五大關城之間,還依隨長城修建了無數烽墩、驛站進行軍情的傳遞,遇有戰事之時,各關城都能及時收到消息并火速支援,因此極大增強了居庸關防區的整體聯動性,提高了防御效率。
明朝時期,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拱衛京師,歷任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居庸關的防御建設。明成祖朱棣曾言:“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之嗓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可無北顧憂”。明代統治者有這個覺悟,自然會不計成本地支持居庸關的開發修繕,居庸關也因此由初期的天然隘口逐步發展為一個由岔道城、八達嶺城、上關城、居庸關城、南口城以及大大小小一系列敵樓、護城墩、甕城、閘樓組成的縱深軍事防御體系。
作為守衛北京地區的軍事巨防,因其絕佳的戰略位置,自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明代,居庸關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明的歷次對抗之中,類似于居庸關這樣依托山脈地形走勢層層設防的軍事屏障為相對處于劣勢的中原民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依托。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除了戰略防御功能,居庸關還是中原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從漢朝時期就開始施行的邊郡屯田制度,對發展農業、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等方面都起過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帶動了長城兩側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貿易活動,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時至今日,隨著現代戰爭科技的發展,地形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越來越小,居庸關也逐漸失去了其軍事防御的價值。但是古代軍事家們“因地制宜”、“據地扼守”的戰略思想仍對我們具有一定的啟迪。
時光荏苒,燕山與太行山峽谷之間那座“天下第一雄關”依然高高矗立,微風襲來,仿佛在向后人輕輕訴說著千百年來王朝的興衰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