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成都郊區(qū)茶館的掌柜??枴み~當斯/攝
1986年,成都市東城區(qū)曲藝團應邀到法國巴黎訪問演出,將老茶館的方桌子、竹椅子和蓋碗茶的 “三件頭”(茶碗、茶蓋、茶船子)一起帶了去,在埃菲爾鐵塔廣場搭起了古色古香的“成都茶館”,請得法國文化部長和眾多腕兒坐在竹椅子上,一面品嘗四川香茶,一面欣賞四川的曲藝,還觀賞了茶博士的摻茶絕技。成都作為茶館之都,由來已久,據(jù)1935年的成都《新新新聞》報統(tǒng)計,當時的成都有516條街巷,有茶館599家。喝茶向來是成都人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動的逸事,那么,民國時期成都著名的茶館有哪些呢?
悅來園
20世紀初年,成都名氣最大、最熱鬧的茶園是悅來園。此園既是茶園,也是戲園,是川劇藝人和戲迷們的聚集之所,建于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戲圣”康芷林和楊素蘭、唐廣體等人將“太洪班”“蘇玉班”“翠紅班”“長樂班”“升平堂”“采和班”等戲班子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三慶會”,會址便設在悅來園,使這里成為成都乃至全川的川劇藝術中心。郭沫若在其《反正前后》一文中寫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茶園,名悅來茶園,是采取官商合辦的有限公司制度,那兒唱的川劇是所謂‘改良’川戲,自行召集了一批孩子來教練,很有些像日本的帝國劇場。”
1944年成都茶館。塞西爾·比頓/攝
民國后期,成都街頭的茶鋪
悅來園既然是唱戲的地方,為啥又不叫戲園而稱茶園呢?原來在這兒看戲是備有茶水的,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看戲。茶園坐北向南,正前方是舞臺,左右兩邊和后面都有樓座,稱為“樓廂”,專為女賓而設,座位前面還掛有竹簾,稱為“垂簾看戲”。樓下是堂廂,安放著方桌和長板凳,每張桌子坐六個人,向著戲臺的一方不坐人,以免影響后面的觀眾看戲。每個觀眾的桌面上都有一碗蓋碗茶,廂房中有穿來穿去的小商販,胸前掛個木匣子,里面裝著瓜子、花生、香煙、糖果,向觀眾兜售。劇場的屋梁上又安了八排蒲扇,每排四把扇子,吊在空中,通過滑輪用人力拉動,一個人可以拉兩排,全場四個人拉,使得滿場涼風習習,堂倌(又叫茶博士)又時常提著茶壺給大家摻茶,有時又將熱氣騰騰的洗臉帕拋向空中飛旋著送到茶客身前擦臉,人們在這里邊飲邊看邊吃邊乘涼邊擦臉,還可以吞云吐霧抽紙煙(也可以抽水煙和葉子煙),真是玩不盡的格,享不完的福!怪才劉師亮曾有《竹枝詞》專述其事:
悅來茶園亦戲園,密鑼緊鼓鬧翻天。
喝茶看戲嗑瓜子,個個都是小神仙!
民國時期的錦江,悠悠流水,養(yǎng)育了一代代雅逸的成都人
后來,廂房內(nèi)的方桌長板凳改為長排木椅,觀眾對號入座,仍然要供應茶水,放茶碗的地方在木椅的背面,椅邊有塊固定的木板,掛個小鐵絲網(wǎng),將茶碗換成茶盅,放進鐵絲網(wǎng)中,照樣可以邊飲邊看。在民國時期像悅來茶園這種將飲茶和看戲融于一體的休閑場所,還有忠烈祠北街的“可園”、少城公園內(nèi)的“萬春茶園”、總府街的“群仙茶園”等,如果加上表演揚琴、清音、大鼓、相書、相聲的“安瀾茶園”“芙蓉亭茶園”“泗春茶園”“協(xié)記茶社”“益智茶樓”“包館驛茶園”等,林林總總,共有好幾十家,但最紅火、最熱鬧、規(guī)模最大、名氣最大的還是要數(shù)悅來茶園。
華華茶廳
抗戰(zhàn)時期,華華茶廳是全成都乃至全四川最大的茶館,設在離春熙路不遠的城守東大街,辟有三廳四院,一千多個茶座,單是職工就有六十多人,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
1941年,成都郊區(qū)的茶館??枴み~當斯/攝
民國后期,成都郊外的一家茶鋪
茶廳老板名叫廖文長,是成都商會茶業(yè)同業(yè)公會理事長。他看到抗日戰(zhàn)爭使很多“下江人”擁入大后方,內(nèi)中有很多商人,便開了這么一座“新式”茶館。所謂“新式”,是用電燈代替了煤氣燈,電風扇代替了用人拉的蒲扇,茶廳內(nèi)安有留聲機,咿咿呀呀地播放著百代唱片公司錄制的戲劇和歌曲。跑堂的堂倌也不穿圍腰,不戴瓜皮小帽了,而是一律的白帽子和白衣白褲,穿得筆挺,滿身“洋”氣,很有點上海灘和江浙一帶的“文明”色彩。由于廖文長是成都商會的頭面人物,所以到這里飲茶的大多是工商界人士,他們在這里互通信息,洽談業(yè)務,了解行情,捕捉商機,好些大生意都是在這里做成的,所以一天到晚人流如潮,一千多個茶座座無虛席。
廖文長另外還開了家名為“華華茶號”的茶葉店,專門經(jīng)營邛崍縣和大邑縣的茶葉。他的茶廳也是用的這種茶,每年春茶下樹他就大量購進,用自家的祖?zhèn)髅胤ㄗ院孀择浚栉短貏e香醇,這也是華華茶廳生意特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1941年,成都郊區(qū),手端蓋碗茶的茶館老板??枴み~當斯/攝
1941年,成都郊區(qū)茶館里的兩個茶客??枴み~當斯/攝
德清茶社
這是一個清宮太監(jiān)開的茶館。店主姓袁,名德清,早年在宮中服雜役,宣統(tǒng)皇帝被驅(qū)趕出宮之后,他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流落到了成都,在一位滿城旗人的幫助下開了個小茶館,但最初的時候生意清淡,一天最多只能賣十來碗茶。
什么原因呢?原來成都的茶館雖多,卻是無形中分了類別的,大致說來有三種:第一種是袍哥類,舊社會的大量成都人都是參加了袍哥組織的,各種“碼頭““公口”“會社”多如牛毛,而這些機構的活動場所大多設在茶館里,并且很多茶館就是袍哥中的頭面人物開的。袁德清是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jiān),參加袍哥沒有資格,哪個兄弟伙會去光顧他呢?第二種是商會類,為生意人的活動場所,如安樂寺茶社,就是糧油業(yè)同行的聚會之所;春熙路的飲濤茶園,是“金銀幫”的聚會之所;紗布業(yè)則在東大街的閑居茶社;米販子則到南門的火巷子茶館;販賣鴉片槍支的則在商業(yè)場內(nèi)的品香茶館……袁德清不是生意人,又初來乍到,門頭都摸不到,自然就門可羅雀了。第三種是休閑類,舊時的成都是個消費城市,生活節(jié)奏緩慢,很多閑人百無聊賴,便以飲茶消磨時光。但是就在家中飲茶不好嗎?何必要到茶館去呢?這是因為只有到了茶館里才有那種消閑解悶的氛圍,可以同熟人聊天、下棋、打牌、聽評書、揚琴、金錢板,最“資格”的還可以到悅來茶園看戲,而德清茶社冷冷清清,一樣都沒有,連熟人都沒有幾個,還不如就在家中喝悶茶。
1941 年,成都郊外,鄉(xiāng)民以茶待客。卡爾·邁當斯/攝
怎樣才能打開局面呢?袁德清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忽然靈機一動,決定在烹茶的茶水上大做文章。
俗話說“茶好不如水好”,好茶必須有好水才算上品,如果“蒙山頂上茶”沒有“揚子江中水”,將會遜色不少。什么樣的水沏茶最好呢?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泉水為上,河水次之,井水為下。成都是平原,沒有山泉水,井水倒是豐富,又為茶之所忌,各個茶館便請人用膠輪板車載著大木桶到城南的錦江江心取水,并在門口吊個小燈籠,上寫“河水香茶”來顯示自己的茶館茶好水也好。河水烹茶固然比井水好喝,但袁德清總覺得有股煙火味,沒有宮廷中的水質(zhì)爽口,差別在哪里呢?猛然之間他想到了乾隆皇帝的“洗水”之法:相傳乾隆帝制了一個銀斗,用來衡量普天之下各江河泉湖的水質(zhì),哪里的水最輕,哪里的水就最好,分之為上中下三等。權衡后的結果,以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為第一,揚子江的江心水第二,惠泉第三,虎跑泉第四。于是便將玉泉之水取為宮中用水,以大甕貯之備用。但是放久了水質(zhì)要變,他便令人將其它的泉水或湖水倒入甕中,使勁地攪拌,然后讓其澄清,其它的水質(zhì)量更重,便沉到下面去了,玉泉水更輕,便會浮在上面,更加的清澈,這就叫“以水洗水”,一直沿襲到清代末季,清宮中的所用之水都是由此而來,所以分外醇正。袁德清由此受到啟發(fā),便將成都的江水與井水取來分別稱量,河水果然更輕,再將二水混合攪動沉淀,用浮在上面的水來烹茶,果然品質(zhì)大變,并且兩水相合還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微妙反應,飲之非常清純爽口,茶客們無不稱絕叫好,生意馬上便興旺起來了。可惜沒有興旺幾年,袁德清因病身亡,他的德清茶社也隨之消失了。后來有人試著用他的方法“洗水”,但由于成都已經(jīng)普及了自來水,錦江的水又逐漸受到了污染,所以不管怎么“洗”,都達不到德清茶社的效果了。
現(xiàn)存的鶴鳴茶館,民國時期即是成都的知名茶館。白郎/攝
如今,往昔鴛墻黛瓦下散發(fā)著泥土香和茶香的老茶館已很少了。白郎/攝
銀記茶館
這是又一個在水質(zhì)上做文章的茶館,老板姓銀,資中人,討了個媳婦,是成都安順橋袍哥大爺姚新黨的千金。他父親和叔父是在資中開茶館的,憑借丈人家的勢力,便來到成都開了一家。他的茶館有兩大特色,一是水質(zhì)清,二是茶具精。他用的水自然是錦江中的江心水,但是經(jīng)過了四口沙缸的層層過濾,使之純之又純,凈之又凈。他的沙缸放在天井里,上下四層,缸子中放入半缸鵝卵石,鵝卵石上鋪河沙,河沙面上再鋪一層棕樹皮,江水從缸口倒下去,缸下有個小孔,插了根竹管,水從竹管流入石階下的第二個水缸。第二個水缸的底部放了七個拳頭大小的七棱八竅、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鵝卵石”,然后又放三十來個核桃大小的“小麻子石”,麻石上面鋪以河沙、棕樹皮,水流入第三口沙缸。第三口沙缸的底部放的是厚約一尺的“小麻子”鵝卵石,石頭上放一層用青木岡樹燒制而成的木岡炭,木岡炭上又放一層炭精。炭精是資中特有的一種礦物質(zhì),可以用來雕佛像、佛珠,制作煙斗,煙斗不生煙油,有“清火”的“藥性”,頗為名貴。然后,又在炭精上面鋪河沙和棕樹皮,水流入第四口水缸。他的河沙也是有講究的,用的是沱江離資中城十余里的洞子口、烏龜灘一帶的又白又粗的白眼沙,據(jù)說別處的河沙都不行。就這樣,他用的水從第一口缸經(jīng)過初步過濾之后流入第二口缸,又由第二口再次過濾到第三口,最后通過棕樹皮、河沙、木岡炭、炭精和大大小小鵝卵石的層層過濾,像涓涓泉水一般注入下面的大石缸中,其清純程度可想而知。這種水在石缸里哪怕放上三五個月都不會發(fā)臭,還會長青苔、養(yǎng)魚,是“活水”!
成都郊外的老茶館。白郎/攝
成都郊外的老茶館。白郎/攝
銀記茶館使用的茶具也很講究:它用的是紫銅炊壺,茶爐周圍絕對不能沾染油腥、汗水;茶碗也很陳舊,有的碗還有缺口或裂紋,很是難看,但內(nèi)行就知道,這些茶碗大多是清代的瓷器,有的還是明代的。這些東西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滄桑歲月,火氣全消,用來盛茶,并且是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水質(zhì)沖泡出來的茶,自然別有一番只有老茶客才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絕佳美味。
撰文/鐵波樂 供圖/子盛 編輯/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