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朝元老張廷玉】1735年8月22日領(lǐng)班軍機大臣張廷玉正在酣睡,急促的敲門聲將其驚醒,來人告訴張廷玉:“請中堂大人火速趕往圓明園!”張廷玉入朝幾十年,皇上還是第一次如此急促地召見自己,難不成真有什么急事不成?
張廷玉到達圓明園之時,弘歷(乾隆)、鄂爾泰、允禮等人都已經(jīng)到了,雍正雙目緊閉、氣息微弱地躺在床上;說來也奇怪前一天雍正還照樣處理朝政,僅一晚上就突然病逝。
死因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雍正臨終之前給乾隆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允祿、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只有被稱為“伏虎侍郞”的張廷玉是漢人,雍正夸他一人能頂十人用,但乾隆為何要折騰他呢?
張廷玉出身與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大學(xué)士,康熙非常欣賞張英的才華,特地讓張英負責教導(dǎo)皇太子胤礽讀書學(xué)習(xí),幼年時期雍正也是師從張英,如此優(yōu)秀而且德高望重的父親自然培養(yǎng)出來的兒子也不會差。
1700年,29歲的張廷玉考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
張英因為年老退休開始養(yǎng)老。
但康熙仍舊懷念張英,經(jīng)常向張廷玉詢問其父親的近況,也是想考驗一下張廷玉的才華如何,每一次張廷玉都能對答如流,可以說表現(xiàn)得非常完美,得到康熙帝賞識并加以重用,張廷玉也因此在朝中站穩(wěn)了腳跟。
一直到康熙去世,張廷玉官至吏部侍郎;
不過對張廷玉而言,到了雍正朝時才算是達到了仕途的最高峰。
在康熙末年,雍正深陷九王奪嫡泥潭,為彰顯清白,并不敢結(jié)黨營私,一直到雍正繼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無人可用,親兄弟中成年的基本上都參與了九王奪嫡是雍正的敵人,而其他的又年幼,張廷玉作為雍正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信任的人才,一則是因為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曾是雍正的老師,二則張廷玉這個人秉公辦事,剛正不阿,這讓雍正是另眼看待。
在整個大清雍正算得上是最勤勉的皇帝,雍正勤勉自然也需要大臣們勤勉才能成事,而張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雍正繼位以后,先是安排其入職南書房教皇子們讀書,說到底張廷玉也算是乾隆的老師;
后來又讓張廷玉出任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雍正在位時,為了解決康熙末年留下的吏治松弛的問題下了不少功夫,要數(shù)功臣的話,張廷玉是頭一個,正是因為張廷玉吏治手腕強硬,所以被稱為“伏虎侍郞”。
雍正繼位以后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奏折,再比如創(chuàng)辦軍機處,都離不開張廷玉。
有這樣一句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但還真有這樣一個個例,張廷玉在雍正朝幾乎沒出現(xiàn)過什么紕漏,而且辦事的效率非常高,比如:雍正在用兵準噶爾期間,一天要處理幾百個奏折,張廷玉作為雍正的“秘書”,處理的井井有條,雍正都夸張廷玉:一人能頂十人用。
一是因為能力突出,二是雍正信任張廷玉,所以在自己的遺詔中將張廷玉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留給自己的兒子乾隆,而且承諾:張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廟。
這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待遇,比如雍正的十三弟怡親王死后就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殊榮。
1736年,乾隆繼位,此時的張廷玉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也因為張廷玉是漢人,所以滿朝的漢臣都唯張廷玉馬首是瞻。
雖如此,乾隆倒不用太擔心張廷玉,畢竟有鄂爾泰在,無需擔心張廷玉一人獨大。
滿臣以鄂爾泰馬首是瞻,兩人明爭暗斗,乾隆并不會出面干預(yù),而是坐山觀虎斗,畢竟不管兩人如何爭斗,都有利于乾隆集中皇權(quán),何樂而不為。
1743年,鄂爾泰去世,朝中無人能制衡張廷玉,乾隆需要提拔一人來頂替鄂爾泰的位置,這樣才能放心地用張廷玉。
乾隆提拔的人是訥親,訥親的先祖是額亦都,大清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勛;
訥親祖父是遏必隆,而遏必隆的女兒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
訥親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一門顯貴。
不過乾隆高估了訥親,雖有意提拔訥親,但他并不是最合適的人選,張廷玉是根深蒂固的老臣,乾隆也不好直接收拾,只能一步一步來削弱他手中的權(quán)利。
當然張廷玉也是聰明人,他明白急流勇退才是明智之舉,所以他向乾隆“乞骸骨”,乾隆自然愿意,但是并不打算輕而易舉地將他放走,畢竟張廷玉人雖走,都能影響仍在,換句話說:只要張廷玉還活著,乾隆就不放心。
正巧乾隆想找機會進一步削弱張廷玉影響力時,張廷玉自己找上了門:雍正去世之前,曾答應(yīng)張廷玉去世后可配享太廟,但乾隆在答應(yīng)張廷玉退休時并沒有提到,張廷玉心有不甘去找乾隆要說法。
乾隆正好借題發(fā)揮,給張廷玉安了許多的罪名,并進行處罰。
張廷玉就這樣被“稀里糊涂”的被收拾得“心服口服”。
之后乾隆開始培養(yǎng)新人,乾隆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就是富察傅恒,孝賢皇后的親弟弟,乾隆的小舅子,傅恒能征善武,而且又是姻親關(guān)系,可以說是乾隆非常得力的助手,但傅恒不到50歲就去世,乾隆又培養(yǎng)了我們所熟知的大貪官和珅。
其實乾隆要處理張廷玉并不在于他到底優(yōu)不優(yōu)秀,有沒有犯錯,也并非張廷玉晚年不懂事,乾隆是在蜜罐中長大的,繼位后自然不允許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被分解,張廷玉的結(jié)局其實是早就注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