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農曆六月十九)17:30,北半球進入二十四節氣的大暑。 大暑標誌上半年結束。丙申年的大暑,統管上半年的司天之氣少陽相火退位,讓位于統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氣厥陰風木;主氣由少陽相火讓位于太陰濕土;客氣由少陽相火讓位于陽明燥金。由於大暑後陽明燥金當令,形成了“夏行秋令”的局面,使得秋季提前半個月到來,夏季相應縮短了半個月。
秋收的提前和夏長的縮短,使得植物種子不夠飽滿;一些之前未大補元氣的人身心虧空,為之後風寒侵襲留下了隱患。 “天有好生之德。”蒼天無錯,錯在人癡。丙申年秋收提早半個月,所以之前小滿到大暑的兩個月中,三個“少陽相火”聚合,給人以大補元氣的機會。有福報之人有緣得此智慧。
大暑之後,影響氣候的四大因素分別為:當令之氣陽明燥金;主氣太陰濕土;在泉之氣厥陰風木;中運水運太過。非陰即涼概括了丙申年四之氣的氣候特點。
大暑之後的飲食改溫補為養陰。主食少吃面,多吃米;不吃辣,吃些酸。關注頭痛、牙痛、心痛,及時疏通。一旦出現不適,及時休息,防止心腦意外。 大暑之前未溫補陽氣不足,大暑後會身心寒涼;只可試探性地在午初微量補氣,不可補過,過則上火。此種溫補乃屬防寒之舉,根本補益只有候時明年春夏。
大暑之後不但要謹慎溫補,而且要抓緊疏泄和涼血,戌初(北京地區北京時間19時,京外計算時差,以下同)疏肝收陽,戌正(20時)涼血藏陽,是順應氣候變化的收藏之道。因為秋殺提前來到半個月,會給正在生長的生物沉重打擊,人也會明顯受到影響。尤其血熱之人,大暑之前若未溫補,陽不生根;大暑之後浮陽不收,瘀阻心腦,可致心梗、腦梗。故血熱之人大暑後疏肝、涼血是重中之重。 大暑至立秋半個月易突發心梗、腦梗;立秋之後45天主要發病於肺和胸部。
大暑的氣候變化將秋天提前了半個月,氣候會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的身上引起不同反應。如有不適證狀,應與時令養生師聯繫;遇有心、腦不適,立即去醫院檢查;遇有浮腫,立即去醫院處理,防止心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