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琪薦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丟棄負面情緒,去感知世界的美好
今天講一本很出名的書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小的時候因為腦炎的問題,導致了沒有視覺和聽力。
開篇的時候她說我們都讀過激動人心的故事,而我們通常熱衷于發(fā)現(xiàn)那個注定要去世的人,選擇如何度過最后幾天或最后幾個小時,所以我經(jīng)常思考在類似的情況下,在最后的時光里我們會遇到什么。她覺得說我們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來過的話,是不是我們總歸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命和平時是不一樣的呢,我們擁有一個東西的時候時間長了是不是應該有感情了,但是為什么我們看多了之后會變成無睹呢?這就是海倫凱勒說的東西,說看的見的人反而看不到什么東西。所以海倫凱勒就說,如果我可以有機會使用雙眼,那么我打算好好地來想一想我會用我的這雙眼睛來做一些什么。她說第一天啊,首先她要看她的老師,說梅西老師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來到我身邊,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她說我的手指能覺察出他們的喜悅悲傷,但無法通過觸覺去真正勾勒出對方的品性,只能等待對方來表達。所以第一天我要去拜訪朋友,長久地凝視他們的臉龐,在我腦海里銘記他們心靈之美的外在表現(xiàn),我還會將視線停留在嬰兒的臉龐上,這樣我能捕捉到那種熱切、天真之美那是個體,意識到生活帶來的種種沖突之前才能擁有的美。她其實講述的東西很簡單,就是你的人生里面最重要的東西,往往不會是你此時此刻的一個工作,或者是你心里面戀戀不舍的糾結糾纏的一段感情,就好像如果我們只有二十四小時候,我們才不會去想這個男人為什么對我不好,你最想看到的人肯定是父母啊、是孩子啊、是最親密的好朋友啊。她說我們其實對周遭的事物習以為常,很多人是隨意掃一眼面部的外在特征然后就此罷休,她勸人就是要去看一個人內心的品質。這句話說的可能大家都聽不懂,看人要看一個人內心品質,這個誰看得穿看得透啊,它其實是說我們是否真的學會去看一個人,我們是否真的寬容地去看待一個人。然后第二天呢,她說我黎明的時候要醒來,目睹黑夜轉向白晝的驚人奇跡,我將滿懷敬畏的看到,太陽喚醒沉睡大地的壯觀全景。然后她說黎明之后呢,打算要去博物館,要去大都會的藝術博物館,縱觀人類的歷史,一直以來人們對藝術表達的追求都與尋求食物、住所、繁殖后代一樣迫切。所以她要看埃及、希臘、羅馬精神文明以藝術的形式在面前徐徐展開,充滿光明的第二天。第三天的時候她會再次起來迎接晨曦,說這是她擁有光明的最后一天,她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后悔或者期盼上面。第一天獻給了朋友們,第二天光明為我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的歷史,所以今天我要把時間花在當下平常普通的日子里,跟隨人們忙碌于生活事務的足跡。她要去看帝國大廈,她要跑到帝國大廈的上面去俯瞰紐約的整座城市,要在城市里走幾圈,佇立在繁忙的街角,就這樣注視著人們,試圖通過觀察來了解他們的生活,看到笑容我會很開心,看到堅定的決心,我會很驕傲,看到他們遭受痛苦我會很同情。她要去公園大道去貧民窟、去工廠、去孩子們玩耍的公園,面對所有的這些眼睛都睜得大大的,這樣我就可以對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進行深入探尋,并且增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說第三天的日子慢慢就要接近尾聲,可能還有很多迫切的渴求值得我用剩余的幾個小時去實現(xiàn),但最后一天的晚上我還是要跑到劇院看一場滑稽到讓人捧腹的戲劇,我也許會欣賞到人類精神世界里喜劇的弦外之音,到了午夜我從黑暗中的暫時擺脫將要結束,那永遠的長夜將再次向我逼近。就跟她最后說的那樣東西一樣,每個人如果都有那么一個只有三天光明的日子,每個人一定會有自己的安排,所以自己安排做什么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是我們應該如何熱切的去感受這個世界和愛這個世界。我現(xiàn)在就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是不愛世界的,很多人好像說愛自己,其實也是不愛自己的、就是非常非常多的人跑來跟我說哎呀我糟糕透了呀,我怎么樣才能變得像你這樣啊,我給大家所有的意見都是一致的,就是我們要熱愛這個浮華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浮華自有它的美感,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里面所藏的東西都是奇跡,而且真的有好多好多值得你去感受和看的東西。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去感受什么,不是這個世界真的帶給我們什么,而是我們去選擇感受到了一些東西,同樣的一幅畫我們是可以看出它的美感的,但我們同時也是可以感受到里面的悲傷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的告訴自己,我們要好好的選擇我們可以感知的東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