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球全身濕透了,但是還是去了市場買菜,同時給電動車裝一個雨傘架,35元,然后去市場買菜。
回到家洗澡,手洗衣服,然后1030吃午餐,兩碗八寶粥,兩個粽子,一個小番薯,兩個小芋頭,感覺又吃得飽飽的。
“吃”還是很快地就自動化完成了,我并沒有意識到番薯芋頭是我“操心”在某團上買的,而且專門買貴的,還用了優惠券。
我很想喝一杯酒,最后沒倒,但是還是忍不住喝了兩口。
享受著這些東西的快感時,我很少會意識到背后要操心的代價,大腦完全沉浸在快感里面,它把代價屏蔽了。
比如我發現有一瓶酒快沒了,于是我想著電商年中大促快到了,是不是要囤貨了,于是我最近拿起手機時,都有一股想要逛某寶的沖動,這股沖動時不時在干擾我的純粹度,我喝酒享受美食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正是眼前這些快感的東西:
洗完澡時,手洗衣服時有股惰性,但是我很快意識到這是打網球的代價之一,我的注意力都是在打網球的快感上,卻從來沒有發現還要為它洗衣服。
覺察到這股惰性時,我很快克服了它,并且很堅定的手洗這些衣服,因為我在洗的時候,清晰地意識到這是在為打網球的快感服務。
這種感知與覺察讓我現在在做著各種勞動付出時,內心更堅定,更有力量,因為它的核心就是在享受的時候編碼快感背后對應的付出,這樣,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能清晰的把眼前的苦所對應的快樂立即覺察到,以此來獲得克服惰性的力量。
因此,這里的核心步驟是實時感知。
1249
現在在天臺,太陽很大,熱得我直冒汗,根本無法記錄,今天打球也有這種感覺,熱得無法專注,剛剛拿一本書當扇子,根本扇不過來,然后下去把三樓的風扇搬上來。
此時我是用備用手機在記錄的,它的好處是:這是一個“干凈的環境”,我的大腦在這臺手機只有記錄這個事件,因此記錄是最純粹的,最能琢磨的。
日常手機就放在旁邊,我能感覺到我時不時有一股想要拿起它的沖動,這是背后那些“環境”在發揮作用,實際上我不用拿起它,我只需要看著它,我大腦里面的那些與之相關的神經元路徑也可以自動化運行,比如微信路徑,短信路徑,知識星球路徑。
特別是微信路徑,它重復得最多,因此我不需要拿起它,我的大腦也可以清晰地運轉這些行為,比如看一下置頂聯系人有沒有消息,看一下我較關心的群消息,看看訂閱號,甚至有時候還會刷刷朋友圈。
這些行為在大腦里面由于長期的重復強化幾乎已經形成自動化的本能,因此當我拿著日常手機記錄時,這些事先存在我大腦里的自動化網絡就會時不時不自覺激活,結果我會時不時地無意識地去做這些事情,完全不用過腦袋,有時候往往行為發生完了,我的主動意識才反應過來剛剛又自動化的做了一些事情【行為】。
這就是我經常強調的“環境的決定性作用”,外在只是一個引子,真正麻煩難以對抗的是與環境匹配的那片自動化神經元網絡,只要環境出現,這片網絡就具備自動化操控機體的能力,而且當它運行的時候大腦的主意識是不知道的,因為主意識的速度一定慢與這片自動化網絡的【跟不上本能或潛意識的速度】,所以它往往是事后才反應過來。
另一點就是主意識往往處于潛意識里面,而不是處在外面“觀察”它。
就像我現在,我行為上沒有行動,但是我在大腦里面完成了這些行為,主意識在“描述”這些行為。
而元認知就是用主意識跟進這片自動化網絡的過程【主意識跟進潛意識本能】,正如我現在在記錄與覺察,就是一個元認知過程,它的核心點是,主意識沒有在潛意識里面,而是在外面旁觀,我沒有真實的讓這個事件發生,而是在大腦里面進行了,我的主意識在跟進它到底想要干嘛。
如果我在讓事件發生,處在事件中,那么主意識就在里面,它必須在里面輔助潛意識,此時它就一定無法覺察,因此覺察感知【跟進意識】的關鍵是“停頓”【暫停或中斷】,停下來琢磨剛剛的意識過程:“剛剛到底在干嘛”。
或者也可以像我現在這樣,“看著”一個環境進行感知,比如我的日常手機,可以點亮它,但是停往在界面上,感知我們的念頭與行為。
我剛剛實際上還感知我的日常記錄的其他“場景”,比如在三樓的電腦上記錄,我的瀏覽器經常會默認打開幾大后臺,幾乎都是跟我創作文章發布獲得收益有關的,比如我剛剛已經決定一會記錄到16點,然后下去三樓,發布視頻。
然后1640分左右下去遛知了。
然后做飯,因為有昨晚剩下的鹵肉和湯,因此今天做飯會很高效,炒個菜就行了,期間空下來我會給知了疏毛,或者跟它玩下,或者記錄一下,這些事情在發生的時候,我往往是在里面的,直到我停下來琢磨剛剛,我才意識到我剛剛又沒有覺察了。
我之所以能夠如此清晰地描述這些事情【預測我接下來想要干嘛】,是因為我每天都大量重復性地做著這些行為,它們在我大腦里面已經形成一片網絡【與環境匹配】。
1750分左右,妻子橙子他們一般就會到家,我就會把飯菜碗都端到桌子上,給大家盛好飯,會催促橙子洗手吃飯,橙子往往也會逗知了一會,我往往吃的情緒已經上來,就會忍不住先吃。
期間,我會敦促橙子吃菜,甚至夾給他,要求他吃,而他又經常不吃,我最近不想再操這些心,它導致我吃飯時無法感知。
我能夠意識到吃飯時,他們的注意力都不在飯菜上,特別是橙子,腦袋往往想著他的各種玩樂,我有時候會想要覺察點什么,但是很難,如果我也參與到他們的話題里面,我一定就無法感知。
因此我最近經常吃飯時保持沉默,只有我說話,我立即失去覺察。
我剛剛描述的這些內容,相當一部分是我閉嘴沉默感知的時候編碼到的,這樣的時刻非常少,它往往意味著我是抽離【分神分心】出來的,不在生活里面的。
這就是環境,我前文的這些預測,它并沒有如實發生過,但是卻每天類似性的重復發生,我現在坐著喝茶,就能夠接近完整的把它們描述出來,并且在后續真實發生的時候也非常接近。
它在我大腦里面完整地存儲著這些神經元網絡,當我一想起這個“環境”時,它就會立即自動化激活,當我進入這片環境時,我基本也會根據這些“預測”來決定做出更具備化的與實時更匹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