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紀,關節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大的問題莫過于關節疼痛。
關節痛在中醫里屬于「痹癥」范疇,痹癥不是一個病,而是各種關節、筋骨、肌肉疼痛麻木疾病的總稱。
痹乃閉阻不通之意。《黃帝內經》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認為是由于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和氣血運行,導致痰濕、瘀血等形成,進而不通則痛。
本期,君和堂邀請到呂東升主任分享一個神奇的經方——甘草附子湯,出自醫圣張仲景的經典著作《傷寒論》。
張仲景一向謹慎,卻說這個方子可治疼痛劇烈難忍,屈伸不利的肢節掣痛!(與痛風十分相似)
但乍看此方,藥僅四味,甘草、附子、白術、桂枝。為何將其稱之為治療風濕病癥的良方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經方「甘草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傷寒論》
首先,我們來解析一下這段原文。
風濕相搏,強調了有風濕的問題存在,而且程度是比較重的。
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是指關節紅腫疼痛,屈伸時更痛,并且觸摸時疼痛加劇。
由于痛風之證與此相似,因此呂主任常使用本方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效如桴鼓。
除此之外,甘草附子湯亦可廣泛應用于多類風濕俱盛的痹病。比如關節炎、風濕病等。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術二兩,桂枝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傷寒論》
▲ 中藥:甘草
左肩關節痛伴眠差2個月
吳女士,66歲,因「左肩關節痛伴眠差2個月」于2022年7月23日就診。
患者近2月左肩關節痛甚,活動不利,不能抬舉,夜間痛甚,不能入眠。胃痞不適,嘔吐后舒適,喝水不多,大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四診合參,診斷為痹癥(寒濕凝聚)、失眠(少陽樞機不利)。
遂擬處方附子甘草湯合小柴胡湯,以散寒祛濕,和解少陽——
桂枝40克 | 白術40克 | 附子25克 |
炙甘草15克 | 柴胡20克 | 黃芩10克 |
制半夏15克 | 人參10克 | (后略) |
▲ 中藥:桂枝
▍2022年7月30日,二診:
上方服后,疼痛大減,睡眠及胃痞嘔惡好轉,服后無不適。現肱二頭肌長頭處酸痛,晨起手脹。舌淡紅,苔薄白干,脈弦緩。
上方加絡石藤20克,14付。
▍2022年8月13日,三診:
上方服后,沒有明顯不適,天熱時有點心慌,咽中有痰,晨起手脹消失,左肩仍感覺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上方去絡石藤加陳皮30克,制草烏10克,14付。
▍2022年8月28日,四診:
現仍有后伸及上抬疼痛,納可,但覺咽部有痰,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遂擬如下處方,14付——
桂枝50克 | 蒼術30克 | 制草烏10克 |
陳皮30克 | 半夏15克 | 炙甘草20克 |
蘇葉10克 | (后略) |
▲ 中藥:白術
據呂主任介紹,患者因疼痛輾轉難以入眠,心煩喜嘔,說明三焦氣機不暢,樞機不利。
故再加小柴胡湯疏利三焦,和解少陽,因此二診時眠安、嘔止。
四診時患者少陽癥已消,痰濕癥顯,故去小柴胡湯加半夏、陳皮、蘇葉以化中焦濕濁。
現仍在治療中,續觀。
應用經方的思路及特點
仲景之方,因其療效卓著,后人稱為經方。
其選藥精準,配伍法度嚴,療效卓著,所以被譽為「眾方之宗,萬法之祖」。
仲景之書,一絲不茍,研究其方藥首先需要忠于原文,仔細推敲,前后互參。
仲景之學,皆從實踐中來,只有把原文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領悟到其中奧妙。
1.組方簡捷,立意明確
經方的結構非常簡捷,它的組成少則一味(如甘草湯),多則十幾味。
在《傷寒雜病論》中,1味藥的有15方,2味藥的有40方,3味藥的有45方,4味藥的有30方,5味藥的有28方,共計158方,約占全方(281首)的半數以上。
并且每首方劑,都有明確的證候范疇,所治病癥,外及四肢百骸,內及五臟六腑,不僅是內科學方劑之祖,更是臨床各科方劑之祖,為中醫學創立了辨證論治原則。
2.主次有序,方證合拍
《傷寒論》的組方藥味雖少,但君臣佐使結構明確,特別是「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的主次關系,一目了然。
多數方劑的名稱就表明了君藥的地位,比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黃連湯等。
在一個疾病譜內可能有幾個證候,每一種證候都會有一個代表方劑;有的疾病雖然名稱不同,但均含有一個相同的證候,可以選用同一首方劑治療。
前者為「同病異治」,后者為「異病同治」,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本質,亦是經方的魅力。
3.定量取效,惠及于民
經方的定量是非常嚴格的。「漢方之秘在于量」,這是歷代醫家對經方所以取效的揭秘。
所以學習經方,尤其是在初學階段,必須認真按照經方的原貌、原量去使用,不要一上來就隨意改動經方的用量及其配伍。
等后面「熟能生巧」了,可以依據證候之變化和自己的經驗體會,酌定藥物分量之增減。
4.靈活多變,守而不泥
常與變,是任何疾病發生與轉化的自然規律。
常者,在人們的正常思考之內,如太陽病之后為少陽病;變者,超出人們的正常思維,如太陽病里出現真武湯證。
而經方的應用,也是有常有變,方證合拍的,可以隨證加減。但要注意到體質因素、氣候因素、藥物因素、心理因素、飲食因素等。
我們在應用經方的時候,必須把這些綜合因素考慮進去,沒有一張方子是可以一成不變用到底的。
5.陰陽協和,以平為期
君和明醫
呂東升 /主任醫師
周六上午
君和堂·上海徐匯館
主任醫師,近40年中醫臨床診療經驗,接診患者常有公立醫院久治無效者,雖不能盡愈諸病,幸而多驗,能補現代主流診療之不足,是為臨證一點特色。
內外婦兒等各科均有涉獵,尤擅外感病、小兒常見病及體質改善、婦科病、產后諸病、不孕不育癥之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