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鄭文焯其人其書

張金梁

在近代文苑藝壇上,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奇士,他的詞被稱為清末殿軍,他的書法被稱為成就高于趙之謙的大家,這個人叫鄭文焯,祖籍是山東高密

一、鄭文焯其人

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又字叔問,號小坡、大鶴山人、鶴道人、石芝崦主人、冷紅詞客、大壺、江南退士、指頭禪、老芝、樵風、樗散畫師、老潛、四飛山居士、天放翁。齋堂號亦多,有瘦碧暗、城東山墅、齊玉象龕、梅鶴山房、善草樓、書帶草堂、竹醉寮等。關于鄭文焯的祖籍問題,人們議論較多,有高密、鐵嶺、上海、蘇州等說。但鄭文焯自稱高密人,并有“高密”一印,經常用于書畫作品,在其所著《大鶴山人詩集》上也大署高密鄭文焯,可見他對于高密之情深意長。從資料上看,鄭文焯為清末奉天(遼寧)鐵嶺人,祖上原籍山東高密,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家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但祖籍不提高密,連鄭氏之姓也不能用,直到鄭文焯步入社會,才力爭恢復了姓鄭、祖籍高密的現(xiàn)實,達到了他認祖歸宗的目的。

椐文獻記載,鄭文焯九世祖國安,于清初鎮(zhèn)守關東海島,以從清軍入關有功,被編入漢八旗軍籍。曾祖鶴年,祖普安,本生祖普明,大都在清朝為官。父瑛棨,官至河南巡撫,兼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世稱蘭坡先生(鄭文焯曾用小坡之號源于此),富收藏,喜為詩、書、畫,有鄭虔三絕之稱。文焯生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七月二十八日,自幼天質卓絕濡染家學,6歲即知臨摹書畫,能作指頭畫,花鳥、山水、人物皆“著乎立就”,在詩文上也出手不凡,11歲曾隨父游洛陽,賦櫻桃溝詩:“櫻桃紅漲雨纖纖,京洛風光舊未諳。絕似熟梅好天氣,衣簿香里夢江南。”清新婉麗才華照人。光緒元年(1875年)應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官內閣中書。內閣中書為七品官員,職責是在內閣整理翻譯謄錄文字。清時內閣設滿族中書七十五人,漢軍中書十三人,漢人中書三十六人,大都是從高官子弟及舉人善書者中選用,鄭文焯當占漢軍籍名額。后來鄭文焯連續(xù)三次會試名落孫山,不能成為天子門生的進士是其最大遺憾,也就在此時鄭文焯開始了認祖歸宗不同凡響的舉動。

事情是這樣的,清時將部分對清朝廷有功人家編入漢八旗,成為準貴族身份,不論在當官還是社會待遇上,都具有諸多優(yōu)越性。但一旦成為漢八旗人,不能再用原來漢姓起名。如鄭文焯之父名為瑛棨而不能稱為鄭瑛棨,其家人皆如此。這數(shù)典忘祖之舉使鄭文焯感到不安,便想去掉軍籍光環(huán)恢復漢姓,因此他在中舉后會試時,向朝廷禮部提出要恢復本姓之請求。張鳴珂《談藝璅錄》對此事有所記載:“山人本名文焯,字小坡,為蘭坡中丞之子,漢軍正白旗人。自言原籍高密,為鄭康成后裔。癸未會試,呈禮部加復本姓,久經報可。”“久經報可”說明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最終達到了目的。此事在鄭文焯給其弟中洪的信中也能看到蛛絲馬跡:“添姓一事,聞京外皆不易作到,此時更不暇及,此官冊誰尚為改定,且八旗必視為詫異,不可與去也。兄憂思引避山中,苦無舂糧,近擬將所藏珍品,悉售之,此尚有可為耳。”從中可以看出,添姓之事在當時并非小事,會引起八旗人們的驚詫非議,特別是在那多事之秋,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于此也可以看到鄭文焯我行我素無所顧及的倔強性格。若清楚此事的曲折,鄭文焯得到添姓后大力宣傳自己是高密鄭氏后裔也就不難理解了。從信中還可以看到,這時的鄭文焯并不寬裕,已到了賣所藏珍品維持生活的地步。

三番會試的失敗,鄭文焯遂絕意仕途,“厭京師塵溷”,愛吳中山水幽勝,于25歲南游,旅食蘇州,為巡撫幕客,浮泛湖光山色,以著述自娛。其性愛鶴,曾養(yǎng)一鶴非常有靈性,有客人來則鼓翅舞迎階下,因自號大鶴山人。其妻張氏,字眉君,熱河正總管毓泰長女,喜繪畫,善鼓琴,與鄭文焯志同道合夫唱婦隨。鄭文焯特喜交友,曾約集同好,成立詞社,互相唱答。他性格豪爽清高,喜飲酒,醉則拔劍狂歌,視富貴如浮云。其有《述懷》詩云:“笑殺眼底兒,黃金鑄肺腑。富貴是何物?神奇皆臭腐。”所以冒廣生評其是“神致清朗懷抱沖遠”的“一流人物”。辛亥革命以后,其以遺老居,自比陶淵明,詩文中多流露出對清王朝覆滅的悲痛。卜居上海后,主要以行醫(yī)為業(yè)。其在中醫(yī)學方面造詣很深,有感于醫(yī)善治疫者少,乃溯經方之原旨,辨其要義,評述唐以前醫(yī)籍,并取經籍傳注所記雜家言,為之疏證,按治經學之義例,著《醫(yī)詁》(一作《醫(yī)故》)兩卷,觀點鮮明,切中時弊,被譽為醫(yī)林“僅見之作”。另著《千金方輯古經方疏證》八卷、《婦人嬰兒方義》兩卷,鮮見傳世。

鄭文焯為多才多藝之士,其詩詞文章頗負盛名。其少年時,便文擬六朝,詩學東川,對于詞學,則“深鄙夷之”。據(jù)他自己說:“為詞實丙辰歲始,入手愛白石騷雅,勤學十年,乃悟清真之高妙。”其風格頗近浙西詞派,當然也受到常州詞派(特別是王鵬運)的影響。但他能“沈酣百家,擷芳漱潤,一寓于詞”。后南游十年,僑居吳下,與朱祖謀唱酬無間,所學益進,故其詞“格調獨高,聲采超異”。時湘中王闿運以詞稱雄,及見文焯之作,便遂斂手謝不及。程頌萬、易順鼎等咸俯首請益。朱孝咸在《疆村語業(yè)》中對他做過形象的評論:“招隱處,大鶴洞天開。避客過江成旅逸,哀時間無地費仙才,天放一閑來。”因此得與王鵬運、朱孝臧、況周頤列為“晚清四大家”,卓然自立于詞壇。詞集有《瘦碧》、《冷紅》、《比竹余音》、《苕雅余集》等。其后刪存諸詞集為《樵風樂府》九卷。仁和(杭州)吳昌綬并收集其生平著述,如《說文引經考故書》、《揚雄說故》、《高麗好太王碑》、《釋文纂考》、《醫(yī)故》、《詞源斠律》、《冷紅詞》、《樵風樂府》、《比竹余音》、《苕雅余集》、《絕妙好詞校釋》、《瘦碧詞》,合刊為《大鶴山房全集》。

鄭文焯醫(yī)學之外,工書畫,擅詩詞,嗜金石,亦能治印,可謂全才。行醫(yī)之余賣畫鬻書以補家用,又健談善飲以文會友,與藝壇名人多有交往,尤以王大炘、吳昌碩等最友善,為其所作印章特多。其人品也被世人所稱贊,如曾在除夕畫一老梅枝上數(shù)萼,忽生橫枝,懸大紅爆竹,前人從未如此畫過,題為“春色春聲”。某軍政要員大為喜愛,愿以巨資購買,請題雙款,他予以回絕。后來清史館聘為纂修,北京大學聘為金石學教授主任,均辭不就,其格調之高于此可見一斑。

鄭文焯于民國7年(1918年)戊午二月二十六日去世,終年63歲,葬于光福鄧尉山。五個月后,朱古微、梁啟超、葉玉虎等八人上書內務總長錢能訓,致函江蘇省長轉吳縣知縣,請他們保護鄭墓,可見其得到了難能可貴的生前身后名,為清末民初頗有影響的名士之一。

二、鄭文焯之書法

關于鄭文焯之書法,今人論之者不多,近年來重慶出版社出版的“萬代書風系列”中有《鄭文焯書風》一冊,才引起了當代人們的注意。關于鄭氏書法作品,大致以楷、行、草為多,皆受碑學影響較大。

鄭氏曾被選為內閣中書,可知其有很深的官楷功底,后來學習南北朝碑志,脫盡館閣本色,追求質樸自然。康有為曾評論其書曰:“大鶴山人詞章、畫筆、醫(yī)學絕藝冠時,人所共知,惟寡知其書法,今觀所自鈔詩稿,遒逸深古,妙美沖和,奄有北碑之長,取其高渾而去其獷野,蓋自《張猛龍》碑陰入,而兼取《李仲璇》、《敬使君》、《賈思伯》、《龍藏寺》以及《鶴銘》,凡圓筆者,皆采擷其精華,故得碑意之厚,而無凝滯之跡,近以寫北碑稱者,趙撝叔、陶心云,然陶誤法《龍門》,故板拙,撝叔晚亦寫《鄭文公》,乃有可觀。然若叔問所作,以漢碑、北碑之本體,而寓南帖超逸之氣,則近人所少見,所謂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柯枝。”康南海為倡導北碑書法的旗手,比鄭文焯小兩歲而晚去逝九年,當為同時代人,他對鄭氏書法的分析頗為深刻全面。他認為當時以寫魏碑有名的趙之謙、陶璿宣(字心云)皆有缺憾,而鄭文焯“以漢碑、北碑之本體,而寓南帖超逸之氣,近人所少見”。是謂鄭氏既有北碑之質樸又有帖學之靈動,在時人中是出類拔萃者。“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柯枝”之句,是唐代韓愈形容《石鼓文》書法之句,而康有為用以贊譽鄭文焯之書法,可見對鄭氏書法評價之高。

對于鄭文焯的書法,馬宗霍先生《書林藻鑒》也大為贊美:“大鶴山人書,結體純取南碑,而波磔駿發(fā),復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氣味直到六朝。簡札詩稿,脫手彈丸,對之殊有駿風。余嘗藏山人金石拓片題跋墨跡,筆法細如游絲,清麗纖眠,尤為絕品。”其中馬宗霍之論與康有為有合有異,合者皆謂鄭氏之書與北碑有關,異者康氏認為鄭氏之書是以北碑之體而寓南帖之氣,而馬氏則認為鄭書結體純取南碑,而點畫兼有北碑之妙。人們對北碑大都熟悉,而對南碑了解者較少。南碑是指南朝人所寫之碑,代表者如吳《葛府君碑》、晉《爨寶子》、宋《爨龍顏》、梁《瘞鶴銘》等,從整體面貌上看,這些碑版質樸茂密與北碑無異,但在粗獷面貌之中,卻表現(xiàn)出了比較細膩的點畫筆法和雍容大方的文士風度,這也正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寶南”的原因所在。對照鄭文焯作品,確實也表現(xiàn)出了這種內在的書法特征,而這種特征的生成原因有二:一是從鄭氏書法學習諸如《瘞鶴銘》等南碑產生的;二是其深厚的館閣書法功力和高雅的文學氣質寓于北碑書法中的結果。

當時對鄭文焯書法大加贊賞的重量級人物還有以書法名震南北的李瑞清李瑞清,號清道人,進士出身,曾入翰林,官至河南布政使。清亡后以遺民自居,寓上海以鬻書為生,其亦是碑學的倡導者,但在篆隸書上成就最大,其“目無二李”“求篆于金”的學篆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將碑學的精神寓于到篆書之中,如同他的抖動筆法一樣,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也被鄭文焯書法所折服,曾評論說:“山人書法逋峭冷雋,盡脫去六朝面貌,豈趙撝叔所能耶,良繇其胸次不同耳,余嘗謂山人詩名為詞所掩,書名為畫所掩,有識真者,當以為知言也。”清道人的身份比鄭氏為高,但境遇相仿,在書學上又頗得一致,所以他對鄭文焯之書大加贊賞頗有惺惺相惜之情。從李氏的評論不難看出,他對鄭氏稱道的并不是學習六朝書法如何好,而是認為最為可貴處是能“脫盡六朝面貌”,顯然語高一等境深一層。接著清道人更為深刻地論述了鄭文焯書法之所以能超越時人,真正原因是“胸次不同耳”。胸次者,胸懷志向也。所謂“不同”就是不流于俗,清道人在論書的同時,更加肯定了鄭文焯的人品學問,實際上還是將書法回歸到帶有倫理觀點的“書如其人”上去了。另外,清道人認為鄭文焯“詩名為詞名所掩,書名為畫所掩”應為事實,但不能機械地認為其詩高于詞、書高于畫,因為一種藝術被世人接受重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縱觀鄭文焯之書法,多以行楷、行草傳世,在取法上,多得于南北朝碑版意趣,正是時代使然。從其書法的用筆及氣息上看,與何紹基、趙之謙一樣,受顏真卿行書《爭座位》、《祭侄稿》等影響頗大,不少字的結構亦從此而來。其可貴之處是,無館閣中書之陳腐,無名士矜持之習氣。不陳腐則能遠離字匠,不事雕琢墨潤筆暢,多得天然真氣;無習氣則不強作姿態(tài)故弄玄虛,隨心所欲“無意于佳乃佳”。從章法看,既具大碑境界,又有帖學意趣,特別是手札書法,大小參差左右呼應行氣通暢,整體諧調滿紙云煙;從結構上看,字方態(tài)正橫空取勢,點畫茂密郁郁蔥蔥,如崇山峻嶺迭嶂林立;從線條上看,筋暢骨健內力充盈,粗細相間虛實相生,千錘煉化為繞手柔,避免了北碑書容易出現(xiàn)一味堅實所帶來的板滯;從意境上看,能寓巧于拙,粗獷而不野亂,清奇而不怪誕,才氣橫溢之儒雅情調無不聚于筆端,而清高孤傲不諧流俗高馳不顧之態(tài),亦寓于字里行間。

因鄭文焯處于清末民初碑學興盛之時,其書帶有明顯的時代氣息和烙印,而康有為、李瑞清、馬宗霍皆為提倡碑學之人,所以他們在評論時難免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和感情色彩。時過百年的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鄭文焯的書法,可能在評論上會更為理性和公允。諸如三賢皆謂鄭文焯之書法超過了趙之謙,顯然不符合現(xiàn)實,趙之謙學習北碑書自成體系,不但是開風氣之先者,而且在成就上也是難以逾越的高峰。比較而言,鄭文焯之書不但沒有超過趙之謙,恰恰相反的是其書得益于趙氏之法最多,而正是這個難以掙脫的藩籬,才使他始終被籠罩在趙氏之光環(huán)下,被后人忽視甚至遺忘。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鄭文焯作品精選集
鄭文焯-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網~~放眼天下風物秀,容...
書話之二 : 陳運彰批校《清真集》之美
北魏鄭道昭論經書詩體高氣逸,密致而通理
晚清時的新蘇州人--鄭文焯
鄭道昭《鄭文公碑·下碑》初拓本/字庫1.0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奉新县| 宁国市| 台东市| 新干县| 石门县| 辽宁省| 洱源县| 仁寿县| 旬阳县| 淮北市| 汉阴县| 安平县| 桂东县| 综艺| 监利县| 苗栗县| 南安市| 昆明市| 永吉县| 红安县| 康平县| 长沙县| 疏附县| 阜南县| 洪雅县| 泸州市| 山阴县| 永春县| 来安县| 延寿县| 大名县| 鄯善县| 孟津县| 丹凤县| 湛江市| 鹤岗市| 西城区| 林芝县| 福清市|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