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實務:有限合伙制基金與公司制基金稅負比較、分析
[PE實務]致力于中國法制框架下PE實務問題的系統梳理、分析與研究。歡迎關注、分享與交流。
PE實務:有限合伙制基金與公司制基金稅負比較、分析
作者:劉乃進(律師、天津濱海海勝股權投資基金法律風險控制負責人,微信號13820773408,電子郵箱ghliunaijin@163.com)
PE出資人的整體稅負影響到出資人的最終收益,是基金籌備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和籌劃的問題。選擇合伙制基金還是選擇公司制基金,應將出資人的整體稅負作為考量和籌劃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觀點認為,合伙制基金減少了所得稅的納稅環節,與公司制相比,總體稅負有較大優勢。事實上,根據我國現行稅收規定,對投資人而言,有限合伙制與公司制的總體稅負差異尚不能一概而論,為便于理解,本文將逐一分析。
一、基金出資人為公司
投資人A 公司,通過基金B向項目公司C投資人民幣100萬元,1年后C公司向基金B分紅50萬元,基金將持有的C公司的股權轉讓獲得轉讓對價250萬元,比較基金B為合伙制和公司制時,投資人A公司最終稅負的差別。(假設B基金只有A一名出資人,且不考慮管理費與業績報酬的支出,50萬元與溢價的150萬元全部用于向A依法分配。)
1、當B基金為合伙制時
按我國現行稅收法律規范,B基金為合伙制事,A、B公司的稅收規則如下:
事項
稅收規則
依據
分配順序
“先分后稅”,B基金層面不納稅,A公司層面依法納稅
《合伙企業法》第六條規定“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國家有關稅收規定,由合伙人分別繳納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合伙企業合伙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9號)》(以下簡稱“159號文”)第二條規定:“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繳納企業所得稅。”
稅種
所得稅
收入來源
股息、紅利所得為免稅收入
股權轉讓所得為應稅收入
根據合伙企業“透明體”的稅法原理,其收入在分配給合伙人時法律性質維持不變,因而A公司取得的該部分收入屬于《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述的“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應當免征企業所得稅。該觀點為理論推導,實踐中也被部分地區接受,但未見明確的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
此時,投資人A公司的總體稅負情況如下:
收入來源
股息、紅利所得
股權轉讓所得(溢價部分)
所得額
50萬
150萬
基金B應稅所得額
0
0
公司A應稅所得額
0
150萬
A公司總稅負
150萬×A稅率
備注:
如A公司虧損,則A公司層面存在應稅所得額的抵減,可能150萬元全部或部分沖抵虧損,并最終降低總稅負。
2、當B基金為公司制時
按我國現行稅收法律規范,B基金為公司制時,A、B公司的稅收規則如下:
事項
稅收規則
依據
分配順序
“先稅后分”
1、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財產轉讓所得”為應納稅所得,故此,B公司層面,股權轉讓所得為應納稅所得。
2、《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 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據此B公司層面,股息、紅利所得為免稅收入,A公司層面,從B公司分得的股息、紅利所得為免稅收入。
稅種
所得稅
收入來源
1、股息、紅利所得:B基金層面免稅
2、股權轉讓所得:B公司層面繳納企業所得稅
3、B公司稅后載向A公司分配時,A公司分配所得為免稅收入
A公司的總體稅負情況如下:
收入來源
股息、紅利所得
股權轉讓所得(溢價部分)
所得額
50萬
150萬
基金B應稅所得額
0
150萬
公司A應稅所得額
0
0
A公司總稅負
150萬×B稅率
備注:
A公司虧損與否,均無法調整B公司層面之稅負,即A公司最終稅負為150萬×B稅率,不因A公司虧損與否調整。
3、B基金為合伙制或公司制時,A公司稅負比較
B為合伙制時
B為公司制時
A公司稅負公式
150萬×A稅率
150萬×B稅率
A公司盈利時
A實際稅負取決于A、B公司各自的稅率:
1、A稅率與B稅率相同時,兩者模式下,稅負相同;
2、A稅率低于B稅率時,合伙制基金中,A公司稅負低;
3、A稅率高于B稅率時,公司制基金中,A公司稅負低。
A公司虧損時
1、合伙制基金中,可將150萬用于沖抵A公司的虧損,最終降低A的實際稅負;
2、公司制基金中,150萬無法用于沖抵 A公司的虧損,使得此時A公司實際稅負高于合伙制。
結論
A稅率與B稅率相同情況下, A公司盈利時,合伙制與公司制下,A的稅負負擔相同;A公司虧損時,合伙制基金可降低A公司實際稅負。
二、基金出資人為自然人
前文案例中,如投資人A公司變為A自然人,即:
投資人A自然人,通過基金B向項目公司C投資人民幣100萬元,1年后C公司向基金B分紅50萬元,基金將持有的C公司的股權轉讓獲得轉讓對價250萬元,比較基金B為合伙制和公司制時,投資人A自然人最終稅負的差別。(假設B基金只有A一名出資人,且不考慮管理費與業績報酬的支出,50萬元與溢價的150萬元全部用于向A依法分配。)
1、當B基金為合伙制時
按我國現行稅收法律規范,B基金為合伙制事,自然人A以及公司B的稅收規則如下:
事項
稅收規則
依據
分配順序
“先分后稅”,
B基金層面不納稅,
自然人A層面依法納稅
1、《合伙企業法》第六條規定“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國家有關稅收規定,由合伙人分別繳納所得稅。”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合伙企業合伙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9號)》(以下簡稱“159號文”)第二條規定:“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繳納企業所得稅?!?div style="height:15px;">
3、《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的通知(財稅[2000]91號)》(以下簡稱“91號文”),其主要規定為:合伙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作為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比照《個人所得稅法》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稅項目,適用5-35%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口徑的通知(國稅函(2001)84號)》(以下簡稱“84號文”),其主要規定為: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紅利,不并入企業的收入,而應單獨作為投資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依據91號文、84號文的規定,國家層面:
1)、合伙企業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自然人投資者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即按20%標準執行。
2)、合伙企業的股權轉讓所得,仍按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適用5%-35%的超額累進稅率。
4、天津市《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辦法》第七條規定:“以有限合伙制設立的合伙制股權投資基金中,自然人有限合伙人,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適用20%;自然人普通合伙人,既執行合伙業務又為基金的出資人的,取得的所得能劃分清楚時,對其中的投資收益或股權轉讓收益部分,稅率適用20%;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按有關政策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div style="height:15px;">
北京市《關于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的意見》規定:合伙制股權基金和合伙制管理企業不作為所得稅納稅主體,采取“先分后稅”方式,由合伙人分別繳納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合伙制股權基金中個人合伙人取得的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者“財產轉讓所得”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據此,在天津、北京地區,合伙制基金中個人合伙人(LP)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者“財產轉讓所得”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稅種
所得稅
收入來源
1、股息、紅利所得按“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2、國家層面,股權轉讓所得視為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按5-35%的稅率執行
3、天津、北京地區,股權轉讓所得可按“財產轉讓所得”,按20%的標準繳納個人所得稅
探討:
筆者認為,天津、北京地區的做法更符合稅法、合伙企業法的基本原理與原則,應得到國家層面的法規或政策認可,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理由簡要闡述如下:
1、新的《合伙企業法》在2007年施行,此前的合伙企業均為普通合伙,其法律性質及經營規則更傾向于投資者個人,故此前的規則將合伙企業的對外投資所得不加區分的視為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具有合理性。
2、2007年,新的《合伙企業法》施行后,確立了有限合伙制度。有限合伙中,尤其是基金類的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扮演的是投資人的角色,《合伙企業法》賦予有限合伙人的權利、義務與責任,與公司制下的股東的權利、義務與責任更為相似;私募股權基金的經營慣例與運營特點也決定了,有限合伙人對合伙制基金本質上是投資,而非依賴合伙企業“生產經營”。有限合伙人通過合伙制基金從被投資公司中獲得的“股權轉讓所得”,從性質與本質上講,屬有限合伙人的投資所得,與 此前所謂“生產經營”所得有本質上的區別。
3、個人所得稅法中,個人轉讓對公司投資形成的股權時,按“財產轉讓”所得確定稅率,而對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適用另一種稅率??梢姡毫⒎ㄕ邔ψ匀蝗说摹吧a經營”行為與“投資”行為進行了有意的劃分。從大的原則上講:投資行為是按“股息所得”與“財產轉讓所得”確定20%的稅率的。
4、按照合伙企業法及稅法的一般原則,合伙企業在稅法上相當于“透明體”,當合伙人為公司時,合伙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與“股權轉讓所得”均透過合伙企業這個透明體,直接視為公司制合伙人的“股息、紅利所得”與“股權轉讓所得”,并依此性質核算企業所得稅。
同理:合伙企業制基金轉讓被投資公司股權的所得,亦應透過“透明體”,視為自然人合伙人轉讓了被投資公司的股權所得。
綜上所述:合伙制基金轉讓被投資企業股權所得,自然人合伙人應按“財產轉讓所得”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此時,自然人A的總體稅負情況如下表所示:
收入來源
股息、紅利所得
股權轉讓所得(溢價部分)
所得額
50萬
150萬
基金B應稅所得額
0
0
自然人A應稅所得額
50萬
150萬
A公司總稅負
國家標準
50萬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ד生產經營所得”稅率
天津、北京標準
50萬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ד財產轉讓所得”稅率
注:
1、前述“股息、紅利所得”稅率為20%,財產轉讓所得稅率為20%。
2、前述“生產經營所得”稅率為5%-35%的超額累進稅率,“150萬×生產經營所得稅率”的表述僅為行文方便,實際計算時需按超額累進稅計算方法計算。
2、當B基金為公司制時
按我國現行稅收法律規范,B基金為公司制時,自然人A以及公司B的稅收規則如下:
事項
稅收規則
依據
分配順序
“先稅后分”
1、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財產轉讓所得”為應納稅所得,故此,B公司層面,股權轉讓所得為應納稅所得。
2、《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 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據此B公司層面,股息、紅利所得為免稅收入。
3、《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三條規定:個人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稅率標準計征個人所得稅。
稅種
所得稅
收入來源
1、股息所得:B基金層面免稅
2、股權轉讓所得:B公司層面繳納企業所得稅
3、B公司稅后再向自然人A分配時,A按“財產轉讓所得”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此時,自然人A的總體稅負情況如下表所示:
收入來源
股息所得
股權轉讓所得(溢價部分)
所得額
50萬
150萬
基金B應稅所得額
0
150萬
公司A應稅所得額
50萬
150萬-150萬×B稅率
A公司總稅負
(50萬+150萬-150萬×B稅率)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B稅率
備注:
B稅率為基金B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股息、紅利所得”稅率為《個人所得稅法》中的股息、紅利所得項下的稅率,為20%。
3、B基金為合伙制或公司制時,A公司稅負比較
A公司稅負
B為合伙制時
國家標準
50萬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ד生產經營所得”稅率
天津、北京標準
50萬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ד財產轉讓所得”稅率
B為公司制時
(50萬+150萬-150萬×B稅率)ד股息、紅利所得”稅率+150萬×B稅率
簡要分析,如不考慮稅收優惠,A、B均正常納稅,則“股息、紅利所得”適用20%的稅率,“生產經營所得”適用5%-35%的稅率,B公司適用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則:
1、合伙制時,按國家標準,A的總稅賦為50萬×20%+(150萬×35%-6750)=61.8250萬元;按天津標準,A的總稅賦為50萬×20%+150×20%=40萬元。
2、公司制時,A的總稅賦為(50+150-150×25%)×20%+150×25%=70萬。
3、考慮到基金的主要收入為股權轉讓所的,故假設不存在50萬元的分紅所得,只有150萬元的股權轉讓增值所得,則此時:
1)、合伙制時,按國家標準,A的總稅賦為(150萬×35%-6750)=51.8250萬元,綜合稅率約為34.55%;按天津標準,A的總稅賦為150×20%=30萬元,綜合稅率為20%。
2)、公司制時,A的總稅賦為(150-150×25%)×20%+150×25%=60萬,綜合稅率為40%
結論:
1、當投資人A為自然人時,對投資人A而言,基金采取公司制的總稅負高于合伙制。
2、在國家層面沒有全面適用“天津、北京”模式時,合伙制基金注冊在天津、北京等稅收優惠地區,能較大程度降低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