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希臘是哲學的故鄉,同時也是西方理性和科學的發源地。近2000多年來,哲學一直滋養著西方精神文化的發展。19世紀以后,哲學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的智慧中說:全部西方哲學就是古希臘哲學。由此可見,古希臘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古希臘哲學曾創造出燦爛的文明,有趣的是到了中世紀以后,哲學逐漸淪為了基督教的工具,而古希臘哲學也徹底的消亡了。今天我們就看下古希臘哲學由盛至衰的發展歷程,深度分析了古希臘哲學走向衰落的原因。
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誕生了一門新學科—哲學,泰勒斯是哲學的創始人,他出生于奴隸主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經商,晚年鉆研哲學,并創立了米利都學派。當時哲學的核心問題都是圍繞知識展開的,哲學的各種流派也有很多,從整體上看,古希臘哲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這種情況和我們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非常的相似。古希臘哲學是環地中海文明史上的奇跡,它既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同時也為西方現代科學發展鋪平了道路。
我們知道哲學有三個終極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探尋自身和世界的起源,這也就構成了早期哲學的核心問題。
世界起源于什么呢?對這個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各有各的說法,米多利學派的哲學家們認為:世界起源于某種具體的事物,比如泰利斯認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起源于源自等,另一派的哲學家則認為: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某種抽象原則,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數字是萬物的本質,而埃利亞學派則認為存在是萬物的本質,存在不生不滅,運動變化只是事物存在的表象,赫拉克利特在他的著作論自然里首次提出了羅克斯的概念,在當時羅格斯包含11種含義,最核心的意思指尺度或規律。
赫拉克利特認為:羅克斯獨立于萬物又統領萬物,它既是宇宙運動的規律,也是人的靈魂核心。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包含兩個意思,一方面他揭示出了一個事實,就是宇宙間存在一種永恒不變的規律,另一方面他又在提醒人們,萬事萬物都在隨時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赫拉克利特這種獨特的洞察和表述方式,引起了人們對思想和語言本身的關注,于是宇宙論哲學的基礎被逐漸的瓦解。
古希臘哲學重心從世界起源問題,轉向了人的思想和語言問題,哲學家也開始把目光對準了人的內在的精神世界。后來巴門尼德則提出了一種基于思想和語言的方法,創造了一種形而上學的論證形式。巴門尼德認為真實是恒久不變的,世間一切變化都是幻想,人不能僅憑感官來認識世界。
對于古希臘哲學而言,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在此之后,蘇格拉底的出現將古希臘哲學再次推向了高峰,蘇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一個通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蘇格拉底從小熟讀荷馬史詩,長大后自學成才,以傳授知識為生,被公認為是當時希臘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曾說:他母親是個親生婆,他要追隨母親的腳步做個精神上的接生婆,幫助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由于博學多才且極具智慧,蘇格拉底成為了當時全希臘青年的國民偶像,然而蘇格拉底的許多言論與雅典人的傳統認知,形成了巨大的沖突。
公元前339年,雅典以不敬神靈和蠱惑青年等罪名公審蘇格拉底。經過公開的投票,大陪審團多數人同意判處蘇格拉底死刑。本來蘇格拉底是有機會逃跑的,但是他卻堅持留了下來,義無反顧的飲下了毒酒。他這樣做是為了證明雅典民主制度的公正性,不懂他的人都笑他傻,真正懂他的人卻會為他的智慧和忠誠深深的折服。
蘇格拉底追求真理,舍身取義的精神,成為了后世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的死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悲劇,也是整個古希臘的悲劇。那說到這讓人不禁想起了清末的愛國志士譚嗣同,百日維新失敗之后,清政府開始四處抓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等人紛紛逃跑。譚嗣同本來也有機會逃跑,但是他卻毅然決然的選擇留下來。為喚醒民眾,譚嗣同寧愿赴死。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和蘇格拉底真的很像。
蘇格拉底認為世界上存在客觀真理,人之所以犯錯是源于無知,人們總是很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蒙蔽,而不了解事物的本質。蘇格拉底倡導用公開論辯的方式,讓人們主動覺察出自己的錯誤,并自覺加以改正。蘇格拉底主張用這種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讓人們認識自身和世界。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認為凡是能被人感官捕捉到的事物都只是現象,事物的本質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理念,人對理念的知識是鮮艷的,只要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覺就能回憶起來。這段話聽起來有點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一提到樓房,我們就會想到兩層以上能住人的建筑。樓房這個詞兒就是一種理念,它會讓我們聯想到特定的事物,因為我們之前見過樓房這種東西,所以當有人一提到樓房,我們就能回憶起他的樣子。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并發展了柏拉圖的思想,此外他還在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領域有著極深的造詣。他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人,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他們代表了古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蘇格拉底一生沒有寫過任何書,僅憑一張嘴傳授知識,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人卻把各自的思想寫成了書,并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些哲學體系最終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拯救現象指的是把紛繁復雜的現象變得規則有序,從而為各種現象提供理論依據和說明。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知識體系,人們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識。
公元前500年左右,是雅典民主制度最輝煌的時期。與此同時,由于戰亂不斷,國庫空虛,雅典經濟已經徘徊在崩潰的邊緣,雅典民主制度的活力也在消退,社會秩序混亂不堪,雅典開始走向衰落。當時希臘社會有一種職業叫做智者,他靠傳授技能,收取學費為主,那時候智者們以雅典為中心,周游希臘各地,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他們參與政務處理公務等本領。智者還在公共集會上發表演說回答各種問題,但由于他們回答的問題常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進而時常引發懷疑主義。
普羅泰格拉就是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前433年,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格拉之間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論戰,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的這場論戰的焦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關于美德與知識的辯論,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就是知識,人可以通過知識獲得美德。普羅泰戈拉卻認為美德是約定俗成的,人有權利對美德進行修改。蘇格拉底反駁說,要按照普羅泰戈拉的邏輯,人們永遠無法建立起一個恒定的道德體系,因而道德也就失去了標準。
第二:有關本性與習俗的爭辯。普羅泰戈拉認為,為保證古希臘的共同利益,人們必須遵守習俗。蘇格拉底卻認為習俗只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人性中不變的本性,才是人們應共同遵守的底線。
第三:關于最高真理的辯論,普羅泰戈拉認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人可以規定什么是真理,于是他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蘇格拉底堅決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客觀真理是存在的,人并非萬能的,只有建立起一個固定的知識體系,才能為哲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在與普羅泰戈拉的這場爭論中,蘇格拉底拋出了“無人自愿犯錯”的著名觀點,無人自愿犯錯核心,意思是人犯錯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錯,人要是明白什么是對的,那他的行為肯定也是對的。在蘇格拉底看來,無知才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世界上不存在明知故犯這種事。蘇格拉底將智慧等同于善,無知等于惡,無人自愿犯錯,這一觀點也影響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早期的蘇格拉底曾提出哲學家治國的方略,這種思想就是源自于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的觀點。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沒有一般人的缺陷,哲學家的統治就是知識或者智慧的統治,是最理想的治國方式。晚年的柏拉圖對哲學家治國方略發生了懷疑,它產生法律治國的念頭,他認為沒有法律,人就和野獸沒有區別。因此一切政治和社會活動都應當遵循法律。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完善了柏拉圖的法治學說,他認為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性,法律是多數人制定的,體現了多數人的智慧。亞里士多德的這些思想直接成為了西方近代自由主義的思想淵源,以及建立法律統治的理論依據。
總體來說,古希臘哲學衰亡的原因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我們先來說一說內因。
馬其頓是位于古希臘北部的一個小國,公元前四世紀時,馬其頓逐漸成為古希臘北部的軍事強國。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征服并統一了古希臘。不久后,亞歷山大大帝整合了古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在這個過程中,古希臘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當時受戰亂影響,古希臘哲學的主題轉向了倫理方面,哲學家們開始探討人生的目的,幸福的意義等問題。
伊壁鳩魯學派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快樂,身體健康和精神寧靜才是真正的幸福。斯多葛學派主張宿命論和禁欲主義,他們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克制一切欲望,服從命運的安排。華誼一派則認為,應對一切事物保持懷疑態度,但不做任何判斷,以免引起紛爭。
盛極必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古希臘哲學在經歷過輝煌之后,也不得不迎來它的黃昏。那時候古希臘哲學只能用群魔亂舞來形容,懷疑派否定一切普遍的公正的規范,推翻一切哲學理論的基礎。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被歪曲為宗教主義,斯多葛學派宣揚的服從命運,安分守己的哲學主張,與羅馬統治者的殘暴行為形成鮮明對照。辛布拉圖主義與巫術迷信纏繞在一起,也不能為哲學理論發展提供動力。哲學家們普遍言行一無事實,只顧耍嘴皮子,導致古希臘哲學理論上貧乏,思想上懈怠,行為上為善,古希臘哲學逐漸走向了衰敗,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古希臘哲學已經喪失了自身的活力,即將壽終正寢。
公元529年,雅典的哲學學校被關閉,這標志著古希臘哲學時代的正式終結。從整體上看,古希臘哲學的核心問題都是與知識論相關的,知識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知識的本質起源和范圍。我認為,古希臘哲學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一直試圖在一個統攝萬物的知識框架內,尋求有關世界的終極答案,然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悖論。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知識世界中反而變得無所適從。
古羅馬哲學是古希臘哲學的延續,古羅馬時期新柏拉圖學派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與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等內容雜糅在一起,并發揮了柏拉圖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思想。新柏拉圖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提諾,他認為萬事萬物都起源于太一,太一是宇宙間絕對的至高無上的神。這里所說的太一指的是單一獨一,沒有界限,沒有區別,自身渾然唯一的意思。嚴格的說沒有什么東西能界定太一類似于這樣或不是這樣的說法,都會限制他本身。
總之太一并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清楚的,這個聽起來有點玄妙。其實他和道德經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有些像大意就是他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非常的玄妙。它是宇宙天地萬物的奧妙之門。
普羅提諾的思想對中世紀哲學具有很大的影響,這種神秘主義哲學為當時新興的基督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羅馬后期開始產生教父哲學,教父哲學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真理,而真理就是神。從這時期哲學開始淪為宗教神學的工具,毫無疑問,基督教興起是古希臘哲學衰亡的重要的外因,基督教以樸素的信仰取代古希臘哲學中復雜的思辨,滿足了人們的道德追求。在基督教獲得統治地位之后,除了保留少許柏拉圖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之外,古希臘哲學已經蕩然無存。
歐洲從此進入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時期。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深受普羅提諾著作的影響,他思想的許多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新柏拉圖主義色彩。奧古斯丁認為,一個不相信有真實事物存在的人,本身不可能活著。實際上奧古斯丁的知識論是從自我存在性上升到了真理性,進而上升到上帝的存在性。因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真理就不能得到印證。上帝的全能全知和無所不在,保證了世界的存在性。由此可見基督的普世性具有很大的強制性。
首先我們說了哲學在古希臘的興起以及發展,古希臘哲學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代表了古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
其次我們說了古希臘哲學的拯救現象,拯救現象本質上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每種現象找到理論依據。在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格拉的論戰中,蘇格拉底提出的許多觀點對西方哲學發展影響深遠。
最后我們說了導致古希臘哲學衰亡的原因,古希臘哲學晚期哲學界群魔亂舞,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世界,人們無所適從。
當時的基督教正在崛起,它吸收了古希臘哲學的少量元素,同時具有很大的強制性,更適合普羅大眾,最終基督教取代了古希臘哲學,古希臘哲學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