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和東半球。
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
以下是印度尼西亞地圖:
印度尼西亞在中國的南部。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
印尼群島分布于北緯6度、南緯11度,東經95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5,300公里,南北約2,100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大利亞間,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沖,在全球戰略上居重要地位。
印度尼西亞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6,000有人居住,較大的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印尼稱加里曼丹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馬來西亞及文萊)、新幾內亞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蘇拉威西島;
島群大致上可分為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及巴布亞四部分,首都雅加達位于爪哇島上,為印度尼西亞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萬隆、棉蘭及三寶瓏。
印度尼西亞位居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交界帶,因而印度尼西亞具有眾多火山且地震發生頻繁,全國至少有150座活火山,包括于19世紀毀滅性爆發的喀拉喀托火山及坦博拉火山,而多巴超級火山于7萬年前曾經爆發,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發之一,并造成全球性災難。
近期地震災難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即在北蘇門答臘造成約167,736喪生及2006年5月爪哇地震等。但火山灰肥沃土壤對于農業有相當貢獻,并支持爪哇島及巴厘島高密度的人口。
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周邊,屬熱帶性氣候,由于季風而分為干、濕兩季,平地年雨量介于1,780–3,175毫米,山區最多可達6,100毫米,山區以蘇門答臘、西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西部為最高;濕度一般而言相當高,平均約80%;年溫差小,雅加達日均溫介于26至30℃。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印度尼西亞有2.376億人口,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人口成長率為1.9%,全國有58%的人口居于爪哇島,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雖于1960年代起已實施家庭計劃,但2020年及2050年人口分別將達2.65億及3.06億人。
印度尼西亞屬于亞洲。
1、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僅次于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
2、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
擴展資料:
1、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
2、亞洲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
3、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4、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以生產原油為主。印度工業較發達。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亞多數國家工業均以生產原油和煉油為主,西亞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
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在北緯10度至南緯10度之間,70%以上領土處于地球的東半球南部,是亞洲唯一的南半球國家。
棉蘭:北蘇門答臘省首府,位于北緯 3°42'、東經97°48’。
坤店:西加里曼丹省首府,位于赤道南側、東經104°10’。
巨港:南蘇門答臘省首府,位于南緯 3°2'、東經104°33’。
擴展資料:
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
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專屬經濟區)。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連。
東北部面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
棉蘭(Medan),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省會,位于蘇門答臘島東北部日里河畔。
棉蘭市由巴塔克人、瓜哇人、馬來人、華人等民族組成,其中華人占19%以上,大多數人從事工商貿易,棉蘭市設有21個區和151個分區,人口約 211 萬 。
巨港(Palembang),原稱舊港,又稱巴鄰旁。是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首府,蘇門答臘島南部最大港口與貿易中心。面積4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 。
巨港位于島的東南部,沼澤地帶的內側,海拔僅2米,跨穆西河下游兩岸。市內水道縱橫,有“水城”之稱。
巨港是印尼第四大商埠,商貿發達,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與中國的貿易額保持在前10位。
有大型煉油廠,以油管連接穆西河流域各油田和占碑;還有化肥、橡膠、造船、陶瓷、紡織、機械和咖啡加工等工業。
出口原油及油制品、橡膠、胡椒、茶葉、咖啡、藤條、松香和煤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印度尼西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棉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巨港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跨亞洲和大洋洲兩大洲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著名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主體位于亞洲東南部,新幾內亞島領土的一半位于大洋洲。故印尼地跨亞洲和大洋洲。
印度尼西亞地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巴厘島位于小巽他群島的西端,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島的東部。
巴厘島簡介:是印尼13600多個島嶼中最耀眼的一個島,位于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島東部,島上東西寬140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全島總面積為5620㎞2。是世界著名旅游島,印度尼西亞33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巴厘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全島山脈縱橫,地勢東高西低。島上的最高峰是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區。80%的人信奉印度教。主要通行的語言是印尼語和英語。
氣候條件:熱帶雨林氣候。
著名景點:海神廟,圣泉廟,金銀島。
地理位置: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島嶼,位于小巽他群島西端,大致呈菱形,主軸為東西走向。面積約5620㎞2,人口約315萬人。地勢東高西低,山脈橫貫,有10余座火山錐,東部的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是全島最高峰。
氣候:巴厘島氣候屬于熱帶海島型氣候,氣候常年炎熱,全年平均溫度約28℃,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為雨季,其它時間為旱季。考慮到天氣,旱季(4-9月)是游覽巴厘島的最佳時機。
最佳時間:雨季結束后的一個月(4月)是巴厘島最熱的季節,5月到9月比較涼爽(這時是前往巴厘島旅游的最佳季節)。巴厘島的地區天氣狀況,除了中部山區氣溫略低,海邊地區氣溫較高外,其它地區大多是晴朗炎熱的好天氣。
赤道恰好從印尼所在的群島中穿過,一部分印尼國土在北半球,另一部分國土在南半球。所以印尼既不是北半球國家,也不是南半球國家。 這類國家,一般稱為“赤道帶國家”。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位于北緯10度至南緯10度之間。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
擴展資料:
地形地貌 :印尼島嶼分布較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各島內部多崎嶇山地和丘陵,僅沿海有狹窄平原,并有淺海和珊瑚環繞。
1、加里曼丹島,山地從中部向西面伸展,沿海平原廣闊,南部多沼澤。
2、蘇門答臘島,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斜貫,山脈東北側為丘陵和較寬的沿海沖積平原,平原東部多沼澤。
3、蘇拉威西島,大多為山地,僅沿海有狹窄平原。
4、爪哇島,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巖高原和山地,山間多寬廣的盆地。
5、伊里安島,西部高山橫亙,有印尼最高峰和世界最高的島嶼山峰查亞峰,海拔5030米,南部平原較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