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下面我們就賞析朱熹的四首經(jīng)典詩,經(jīng)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一、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像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微點:
這首詩,是把泛舟比方學道的。昨天的夜里,我到江岸邊來,見那春水已經(jīng)漲起來了,許多大號船只,停泊在水面上的,好似羽毛一般地輕浮。回想從前水淺的時候,空費了多少推移的氣力,到了今日,水已漲足,船在江心里,盡可以自由行動了。
二、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微點:
詩人雖是南宋有名的理學家,但這首詩卻寫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富有理趣。詩的一、二句寫景,“一鑒開”點明了湖面之平靜,“共徘徊”即進一步強調了湖水的清澈,又為湖水注入了一股活力。詩人沒有單純地停留在寫景上,而是針對湖水之清展開思考,用一問一答把一個哲理性的問題闡述明白。后人經(jīng)常用三、四兩句詩來比喻在工作或學習上要不斷汲取新鮮養(yǎng)分,才能取得不斷進步。
三、《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風和日麗之時泗水的河邊踏青,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微點:
這是一首寫春之詩,它描寫了春天萬物新生、花團錦簇的特點。但有人認為,這首詩看似寫景,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泗水曾經(jīng)是孔子弦歌講學、教授弟子的地方,朱熹是儒學大師,以泗水尋芳暗指追尋孔子之道,可能性很大。若真如此,詩歌的意思就改頭換面了。“新”暗指人們受到儒學熏陶之后的新氣象,“東風”指圣人之道如春風化人,“萬紫千紅”表達儒學內容豐富多彩、遍地開花。
四、《次韻雪后書事》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譯文:江邊的幾樹梅花真是令人惆悵,我拄著藜杖在樹下徘徊,離開,又回來。先前白雪覆蓋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無處找尋,昨天夜里伴著皎潔的月光,梅花依舊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幾枝來送給遠方的那個我憐愛的人,遺憾的是相思這場劫已化為灰燼。我在樹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時分,寒鴉歸巢,且遠遠的望著那扇柴門,獨自歸去。
微點:
詩作前半扣住詩題“雪后”,寫雪后尋梅之事。詩作以“雪后書事”為題,描寫詩人的行為和心態(tài),展示了一位為故人惆悵憂慮的哲人形象。詩作結構端嚴:除首尾呼應之外,頸聯(lián)的“折寄遙憐人似玉”照應頷聯(lián)的“昨夜月明依舊開”,頸聯(lián)的“相思應恨劫成灰”照應頷聯(lián)的“前時雪壓無尋處”,將詩題“雪后”與“書事”兩個主體綰合一處。
圖文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