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魏稼教授的飛針手法與臨床應用

專家簡介

魏稼(1933.8.15-2020.4.29) 1933年生,2020年4月29日逝世,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中醫師。全國著名針灸學家,有著“神針魏”之美譽。是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魏稼出身中醫世家,自幼跟隨贛中名醫叔父魏荷生學中醫,繼承家傳醫技。1954~1959年,先后在江西中醫進修學校及南京中醫學院深造,并留江西中醫學院任教,從事臨床、教學、科研近50多年,曾擔任學院教務處處長等職務。魏稼是針灸古典文獻研究的奠基者、開拓者,創立的《各家針灸學說》成為全國中醫藥教育通用教材;首次提出了“無創痛針灸”全新概念;他用艾灸治熱證,發表“熱證可灸論”,一反千百年熱證忌灸說。魏稼受聘為《針灸學辭典》、《針灸大成校釋》、《醫學百科全書針灸分冊》、《中國灸法大全》等書籍和刊物的編審、主審或編委。

魏稼教授的飛針手法與臨床應用

魏海 袁建英

【摘要】魏稼教授師承徐少廷的飛針法,并融入古代“鳳凰展翅”與“餓馬搖鈴”補瀉法的臨床經驗。根據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載,前者屬于捻轉瀉法,而后者則屬于捻轉加提插補法。“風凰展翅”瀉法操作重點是:二指夾持針柄,朝一個方向一捻一放4~8次,如瑞鳥展翅狀;“餓馬搖鈴”補法的操作要點是:二指持針柄緩慢輕微搖擺50次,如餓馬無力之狀。文中附有治驗病例,論證了以此法治療三叉神經痛、膽石癥合并膽囊炎、支氣管哮喘等均有滿意療效。
魏稼教授從事中醫針灸臨床50年,針藥結合,療法互補,屢起沉疴。作為魏氏弟子,在長期跟師應診過程中常常看到其獨特手法一飛針法,運用得心應手,療效頗佳。此法源于其先師徐少廷的傳授,也得益于古典文獻中有關“餓馬搖鈴”、“風凰展翅”補瀉法的啟示。臨床辨證施治時,魏師強調操作手法是手段,調氣補瀉是第一目的,最后目的才是治愈疾病。只注意手段不夠,還須注重調氣即調控針感,因療效與得氣密切相關。《難經》云:“不得氣是謂十死九不治也。”只有取得理想的針感,才有較好的效果。

01
PART
飛針法
所謂飛,即飛速之意,形容進針、運針、出針迅速如飛。飛針的特點主要是粗(針具直徑0.71mm)、快(進針)、準(刺入迅速得氣)。
以迅速刺入代替捻轉進針法,具體操作是以左手大指爪甲緊切穴位,使表皮麻木,減輕進針時疼痛,并固定穴位;再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柄上端,中指扶針體將針尖著穴上,沿左手大拇指指甲,運用右手拇食二指的壓力迅速刺入到預定深度,此時多有較強反應,一般不必提插捻轉。但也有個別患者進針后無何反應,且針體輕松,這時,可加強刺激,作捻轉或結合提插退針少許又復捻轉,或退針后調換方向捻進等等,針感達到一定強度為止,只需輕輕扶針柄搖擺50次,即魏氏“餓馬搖鈴”補法。
凡需瀉者,一般針感較強,其捻轉動作快速拇食二指一捻一放,反復4-8次,必要時朝一個方向捻轉。放時五指張開,如飛鳥展翅之狀,即魏氏“鳳凰展翅”瀉法。一般慢性疾患可不必留針,但急性疼痛痙攣等癥必須作較長時間的留針,在留針期間,如果針下反應消失,可隨時作間歇的捻轉。(鑒于有學者稱“鳳凰展翅”又名“赤風迎源”,魏氏對此進行了考證,認為二者除了均用飛鳥展翅之狀形容捻針相同外,還有四點有異,即:①同是展翅,但有搖翼”與“飛騰”的不同,且后者無一捻一放之說;②前者未涉及對提插的具體要求,不像后者分天、地人三部提插配以呼吸等法;③前者為補瀉之法,后者則是走氣飛瀉之法;④鳳凰與赤鳳、展翅與迎源含義有別)。
出針:以下兩種情況可考慮出針。①已經達到了針刺的目的,例如疼痛痙攣緩解后約30分鐘,可起針;②輕微捻轉針體松時可起針。如針體很緊時,勉強或硬性拉出,一方面有折針彎針可能,另一方面患者感到劇痛,更主要的是,有些病雖已達到了鎮靜的目的,如此時起針,可誘發癥狀再次出現。出針時以左手拇指緊按針的一側或四圍,再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針柄,中指靠住針體緩緩拉出少許,如患者此時無特殊感覺或痛感,即可將針繼續提至皮下,少停,再將針全部拔出。出針后,以消毒干棉球按住針孔。

02
PART
典型病例
三叉神經痛
漆××,女,52歲,農民,1984年5月3日就診。
自訴3周前患感冒,愈后2日突發左側面部及上下唇疼痛,近日加劇,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第三支),給服止痛藥,僅暫能鎮痛,停藥后又復痛,繼用中藥治療亦無效,改針刺治5次,痛勢仍有增無減,于是前來求治。現左側下唇部痛甚,有明顯壓痛點,上唇稍輕痛如割如刺如灼,極難忍受,痛處拒用手觸摸,作閉口、張口動作或進食咀嚼時加重,語音低微,不能大聲對話,呈陣發性發作,約每10分鐘發作1次,每次持續5分鐘左右,間歇4~5分鐘又作。伴耳鳴,左耳前下頜關節脹痛。素有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史。納食尚可,體質較佳,舌苔黃,小便赤,大便稍結,脈緊而數,晚間每因痛甚而難以人睡。證屬陽明少陽實熱,取合谷、承漿、地倉、迎香、下關、翳風、外關及阿是穴,患側均刺,健側僅用上肢及面部各1穴。始用一般毫針,施“風凰展翅”瀉法,得氣后,留針約30分鐘,每間隔數分鐘運針1次,持續3~4分鐘。治5次后,癥不見減。于是改用“飛針”調氣法,留針1小時,運針與瀉法同前,用粗針刺入下唇疼痛明顯處阿是穴,使針感與痛處重合,少頃,患者訴稱舒適,痛減,針下有清涼感。再刺合谷,力圖使針感傳導,隨時調整針刺深度與角度。如此治1次,痛勢頓挫,再次發作較前減輕,且間隔時間延長至1小時;第2天續針,又延長至3小時左右,第3天針后每日發作僅2次。針6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續4次善后。1年后隨訪未復發。
此案前后用穴相同,僅所用針具及得氣有異。患者稱用“飛針”前,針下局部僅感脹痛,并無傳導、重合、發涼現象。說明針感與療效有關。魏師此案并未采用透天涼手法,卻意外出現針下涼感,但日后用同樣手法調氣,幾乎未再現類似反應。
膽結石合并急性膽囊
炎鄒××,女,46歲,干部,1990年4月20日就診。主訴:5年前因右上腹突發劇痛而入某醫院作B超檢査,發現膽囊結石,大如綠豆3枚,經消炎鎮痛處理,2日后痛止。此后腹痛約數日發1次,進油膩食物稍多則誘發或加劇,平時腹部脹悶,食少,少氣懶言,大便常秘結,伴有驚悸、失眠、頭昏、健忘等癥,服中藥半年,未見明顯好轉,復經膽囊造影2次攝片復查,顯示結石未進入膽管,乃前來求針。患者素體較豐,稱脘部右側隱痛,痛引兩脅,胸悶不舒,惡心,納少,舌苔白黃相兼而厚膩,脈沉弦而滑。乃膽胃失調,氣機郁滯,濕熱蘊結之證,治以調理肝膽脾胃,行氣止痛,清熱降濁。取陽陵泉、陰陵泉、肝俞、膽俞、期門、支溝、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0.5寸處夾脊穴(此處有明顯壓痛),先用一般毫針刺,施“鳳凰展翅”瀉法,使有較強針感,留針約30分鐘,治1周后,上腹脹痛稍減,余癥如前。復針4次,收效仍不明顯。乃改用飛針調氣法,通過反復捻轉提插,隨時調整針刺深度角度,使夾脊穴的得氣感傳向下或向前沿右肋放射,由于手法過重,針感較強,患者頗難忍受,此次針后,癥情未見好轉,反有加重趨勢。次日復診,考慮患者虛實夾雜,氣虛明顯,乃改用“餓馬搖鈴”補法,手法較輕,針感一般。第3日患者來稱,昨日針后腹部甚感舒適,諸癥好轉。繼續針1周后,痛大減,進食增加,惡心消失,大便正常。再針1周,諸癥悉除,經B超復查,僅剩膽囊一枚結石。守上法治1療程(10次),患者因外出停診,乃于耳穴膽、肝、交感、神門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囑平時自用手指按壓諸穴,每日3次,每次持續約3分鐘,堅持勿間斷。左右兩耳交替貼壓,每3日輪換1次。2月后,患者來告,經B超復查,結石全部消失。
本例乃按氣至病所要求,調氣取效。從案中所述可見,并非所有穴位均要求如此,僅在夾脊1穴施誘導達此目的。其次,本案還說明,必須按虛補實瀉原則,施以不同手法。針感并非越強越好,過強不僅使患者難以忍受,療效不佳,甚至可能使病情加重。至于調氣方法,魏師主要用提插法,施“蒼龜探穴”,不斷調整針刺角度與深度。至于捻轉搓…諸法并不多用。
支氣管哮喘
王××,男,28歲,職員,1993年12月2日就診。主訴:16歲時,因深秋期間郊游后下河游泳,突發哮喘。以后每年秋冬季均發,經中西醫多方治療,發時服消炎、定喘藥或激素,僅能暫時緩解,難以根治。曾作過敏原檢查,認為與花粉、灰塵、螨蟲有關。
此次發作,再用上藥,未能收效,故來求針治。患者受涼易感冒,日前因天氣驟變,寒潮到來,又出現鼻流清涕,噴嚏頻頻,咳嗷痰多而白,不易咯出,胸悶氣憋,呼吸困難喘息,吸氣特難,聲如曳鋸,喉中痰鳴,不能平臥,夜間加重,難以入眠。前因喘太甚,致右側第5肋骨骨折,現已愈合。口膩多涎,咽干舌燥而不欲飲水,夜尿多,余瀝不盡,畏寒,舌苔白膩,脈滑稍數,食納尚可,二便正常,診為寒邪襲肺,肺失宣降,痰氣壅滯,治宜宣肺祛痰,平喘理氣。本擬用針刺治療,因患者不能堅持每日就診,故改用白芥子等為末敷膻中、膏肓、定喘等穴,5日后未見好轉,乃加用一般毫針刺上穴以及肺俞、天突、風池、足三里、陰陵泉、外關、合谷等。又5日仍未有進退,于是改用飛針調氣法,取穴基本同上。取穴時在第1~5胸椎棘突下緣旁開0.5寸處(實即夾脊穴)尋找壓痛過敏點作為每次針刺重點,進針角度為45度,針尖向下向中入寸余,抵達脊椎橫突為止,此時,患者多訴針感向下向前放射。可是,此患者第1次針刺頗難得氣,經提插探找針感甚微,乃留針15分鐘候氣,因患者年輕體壯且屬實證,故繼用“鳳凰展翅”手法,針感始佳,針后呼吸困難即減,次日復診,稱痰少氣順,易咯出;針4次后,訴夜間已能平臥。以后堅持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治4療程后,諸癥悉除。次年冬又發1次,再針3療程,未再發。

03
PART
注意事項
嚴格消毒。由于進針需要手指扶持針體,同時又由于粗針對組織的損傷面較大,恐消毒不嚴,導致感染。除注意患者的皮膚以及針具的消毒外,醫者手指消毒也很重要。
進針時,如指力不足,每不易快速刺入,在腹部尤甚。原因是當醫者右手持針,左手按切腹部時,患者的腹肌比較緊張,甚或暫停呼吸,鼓腹待針,而腹肌的彈性較大,故不易刺入。因此,施術前可與患者談話,在病人腹部按揉,以分散其注意力,使病人腹壁松弛,再乘其不備,趁呼氣時迅速將針刺入。
注意勿刺中血管或骨膜。在靜脈顯露處,可避開下針,在較大動脈處,要注意避開或者用左手拇指緊切穴位進針,當進針后病人覺針下劇痛或有燒灼感時,可能刺中血管,應將針慢慢提出或調換方向、或換穴位再刺入。在肌肉淺薄以及關節部進針不可太快,以免刺傷骨膜。
在胸背部最好用0.45mm細針。如果用粗針,那就要恰當掌握刺入深度,萬勿大意。臨床已有因針胸背部某穴過深引起氣胸的多例報道。
注意暈針。由于粗針反應較強,暈針可能性較大,一般來說,捻針注意病人表情,多詢問反應情況,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另外,盡量采取臥位。
不宜施用搗針法、雀啄法。
關于針后遺留針感問題。出針后,一般會遺留較強的酸脹感或者牽引感,這種現象,不日即可逐漸消失。但有時由于出針太快,致使皮下瘀血,呈現片青紫,可等日后逐漸消退,亦可以針尖在該處淺刺數孔使血滲出(或用七星針叩該處),然后再用火罐吸出或熱敷,以青紫色消退為度。 

本文

本文摘自《中國針灸》2月第23卷第2期,作者:魏海、袁建英。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針刺手法——搓法(附:滯針術及滯針療法的臨床與應用)
中醫針灸針刺之術2
針刺玄妙在手法
針灸操作如何得氣與導氣
打卡98天|針灸學02 第二章 刺法
養生之道:針灸療法與氣功療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绍兴县| 乌审旗| 突泉县| 阿克苏市| 永登县| 昌乐县| 定边县| 石林| 砀山县| 阳东县| 普兰店市| 宁河县| 淮南市| 通山县| 巴青县| 正宁县| 台东县| 清河县| 灯塔市| 乌拉特中旗| 开原市| 阿勒泰市| 宣武区| 尚义县| 禄丰县| 张掖市| 临夏县| 淮滨县| 玉山县| 沭阳县| 龙井市| 沛县| 长海县| 枣强县| 惠东县| 栾川县| 安吉县| 比如县| 阿城市| 凤山县|